基本內(nèi)容
【竺法雅】
師風釆灑落,善知機要,外典與佛經(jīng)遞互講說,與道安、法汰,共同披釋解疑,揭示經(jīng)典之宗要。后立寺于高邑(河北柏鄉(xiāng)),受教之徒眾數(shù)百。
每與康法朗以佛經(jīng)中所說事、理等法數(shù)、名相配于外典,而為信眾解說,此稱格義。至毗浮與曇相等人,亦以此教導門徒。其法一時頗為風行。而道安以此法常違佛理真義,故禁其徒眾引用,后遂衰止。[梁高僧傳卷四]
【竺法雅】
東晉僧,格義佛教倡導者之一。河北河間人,生卒年不詳。師凝正有器度,少喜外學,長通佛義,官宧士子多來請益。又,師善解經(jīng)旨,能交互引證講解外典與佛經(jīng),并與道安、法汰等共同解析疑難,以盡經(jīng)要。后,立寺于高邑(河北相鄉(xiāng)?),訓誘僧眾百余。弟子有曇習等人。
魏晉時代,清談流行,儒家思想逐漸衰退,老莊無為思想取而代之,故盛行以老莊思想為媒介,以解釋經(jīng)典,此即格義佛教。竺法雅、康法朗等人不遺余力以推廣格義,毗浮、曇相等亦以此教導門人。后來,道安以此法有違佛法之真義而加以排斥,其風遂漸衰止。
[參考資料] 《梁高僧傳》卷四;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九章;鐮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