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林旭教授曾先后在國內外學術專刊、報紙、雜志上發(fā)表文章及繪畫作品計500余幅。其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總統(tǒng)府、首相官邸、聯(lián)合國總部及國際組織收藏、陳列達300多件。出版專著有《王林旭墨竹畫集》、《東方墨竹畫集》、《中國美術史綱》、《中國文化史綱》、《中國畫史述》和《東西方文化藝術比較學》等專著論文集10余部,在國內外大型畫展及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獲大獎30多次。1995年在慶祝聯(lián)合國成立50周年的活動中,聯(lián)合國秘書長加利在全世界的藝術家中唯一選拔出王林旭創(chuàng)作的大型巨幅畫《和平萬年》作為聯(lián)合國50周年的紀念作品,并作為文化藝術財富,永久收藏及陳列在聯(lián)合國。加利秘書長因而授予王林旭教授為聯(lián)合國和平使者,其畫《和平萬年》榮獲世界和平獎章。1995年獲新加坡國會頒發(fā)的新時代獅城藝術家金獎,其墨竹作品《年年繁榮、年年好》被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收藏。1996年獲法國政府頒發(fā)的《巴黎文化藝術金獎》。1998年獲日本國《日中文化交流獎賞》。1999年獲南非曼德拉國家獨立藝術金質獎章。2002年獲韓國釜山政府頒發(fā)的美術家金獎。2004年在韓國現(xiàn)代美術館世界百名藝術家世界和平美術作品展上,其作品《和平萬年》獲金質獎賞。 王林旭教授的繪畫藝術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藝術理論與繪畫作品日臻完美。他的現(xiàn)代繪畫藝術已在世界上產(chǎn)生影響力。《互動》、《和諧》、《裂變》、《空間與時間》和《人類與自然》等現(xiàn)代抽象畫及意象藝術系列作品,已在亞洲及西方國家進行的畫展與學術交流中都獲得好評。在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上,山水、花鳥、人物方面皆有佳作,被譽為當代中國畫的新人文畫派代表人物之一。十幾年來中國政府曾百余次將王林旭教授的作品選定為國禮饋贈給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貴賓,為國家爭得榮譽。他的繪畫作品已經(jīng)走入世界五大洲的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受到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民、以及同行藝術家的廣泛好評和學術界的認同,擴大了中國繪畫藝術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在藝術實踐的同時,王林旭教授還研究東西方繪畫藝術理論,在國際有影響的學術報刊上發(fā)表多篇論文及繪畫作品,深受世人關注。
美國前總統(tǒng)布什稱贊王林旭先生是“世界共同擁有的畫家”。美國藝術大師,哈佛大學教授邱基爾博士評價王林旭教授的藝術作品是:“正是這樣的一位中國畫家和他的友愛真誠、以智慧的心靈、奇妙的水墨藝術,讓我們知道了中國畫”!逗推饺f年》這幅永恒的作品以奇妙構思、人文哲理、筆墨技巧和黑白藝術機理,完美的表現(xiàn)出了這一主題,它是在一個具有5000年東方文明國家的歷史人文底蘊中脫穎而出。中國著名學者、書法家啟功先生曾為王林旭先生題詞勉勵“虛其心,立其身,寫萬竿竹,成一代人”。
任免信息
2017年12月7日,當選為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2018年1月24日,政協(xié)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王林旭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18年3月14日,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一次會議14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王林旭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榮譽
王林旭教授曾先后在日本、新加坡、美國、韓國、法國、奧地利、喀麥隆、剛果、巴西、秘魯、南非、泰國、馬來西亞、臺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qū)以及聯(lián)合國總部、IGO國際組織成功地舉辦畫展五十多次,并百余次受邀出訪講學及參加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為祖國爭得了榮譽。他是中國乃至世界當代畫壇上成就卓著、在海內外享受盛名的中國藝術家。 1995年,為紀念聯(lián)合國成立50周年,王林旭創(chuàng)作了一幅長12米,高1.5米的墨竹巨作《和平萬年》。這副作品在世界畫賽上榮獲《世界和平獎》,并成為聯(lián)合國成立50周年慶典的主題藝術作品。3月23日,王林旭代表中國人民將此畫贈予聯(lián)合國。同年10月,加利秘書長授予他“聯(lián)合國世界和平使者”稱號。聯(lián)合國后任秘書長安南和現(xiàn)任秘書長潘基文都接續(xù)授予了王林旭同一稱號。
王林旭的美術作品多年來被中國領導人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國際組織負責人和各國領導人。這些畫作作為國禮傳遞了中國政府對世界各國的友好情誼,作為藝術品則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追求發(fā)展與和諧的文化內涵。全世界已有一百多名前任或在任的國家元首珍藏著王林旭的國畫作品。
在1998年政協(xié)第九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王林旭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在2003年政協(xié)第十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王林旭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在2008年政協(xié)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王林旭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會委員。
附錄
王林旭《傳統(tǒng)繪畫概要》
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扎根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經(jīng)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終于形成了融匯著整個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素養(yǎng)、審美意識、思維方式、美學思想和哲學觀念的完整的藝術體系。從顧愷之的“以形寫神”、謝赫的“六法論”、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直到齊白石的“似與不似之間”等等,包括著學養(yǎng)、立意、意境、氣韻、經(jīng)營、筆墨、程式、風格等一系列藝術創(chuàng)造的經(jīng)驗和理論。這些經(jīng)驗和理論,既符合一般的藝術規(guī)律,又獨具鮮明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魄,較之世界各國的文化,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點,不僅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而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贊賞。 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門類很多,形式、風格多樣,不但有人物、山水、花鳥之分,而且有工筆、寫意、重彩、金碧之別,還包括書法、篆刻、壁畫和民間繪畫。現(xiàn)僅就中國畫的特點和藝術規(guī)律作一些概括性的敘述。
一、以“寫意”為特點的中國藝術觀
縱觀中國畫的發(fā)展,可以看到由于老莊的“天人合一”、“陰陽相克相生”的哲學觀的影響,中國藝術家們很早便認識到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個藝術家的主觀和客觀相統(tǒng)一的過程。早在大約1000多年前,東晉的顧愷之便提出了“遷想秒得”主張,到唐代就確立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chuàng)造原則,形成了“氣韻生動”的審美標準和“以形寫神”、“超以象外”、“緣物寄情”等藝術理論。中國畫家們既承認藝術創(chuàng)造來源于客觀世界,又十分重視藝術家的主觀作用。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畫到唐宋就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現(xiàn)實精神和浪漫精神、寫實方法和浪漫方法達到相當完美的結合。
中國畫家雖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洹钡脑瓌t,但他們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為了更好地傳神,形的表現(xiàn)可以靈活。謝赫在論衛(wèi)協(xié)時便說:“雖不該備形妙、頗得壯氣”,并不妨礙它“凌跨群雄”,成為“曠代絕筆”。以后,這方面的言論很多,如“離象而求”、“得以象外”、“物外求似”、“意在筆先”、“緣物寄情”、“物我交融”等等。即超越具體物象的摹擬、再現(xiàn),強調主觀的創(chuàng)造作用,強調作者主觀情懷的流露?傊痪湓,強調“寫意”。如寫意畫的出現(xiàn),并發(fā)展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作畫是為了“寫意”、“寫性”、“寫心”,狀物乃是為了“寄情”。它既是中國畫的一種表現(xiàn)風格,又是中國畫的一種總的藝術觀念。即使工筆重彩,也只是表現(xiàn)方法上的不同。在藝術觀念上,也具有極強的寫意性。所以寫意是中國畫的一大特點。
所謂“寫意”,不是簡單地描繪含混不清的圖象和意念,而是指畫家對民族、對社會、對時代、對自然的深邃體察之總和。它是一種意識、一種精神、借助筆墨立意為象。因此,它不同于具象的摹擬和抽象的不似,而主要是通過形象,并超越形象之外,表現(xiàn)人的感情、意志和內在氣質,重視人的精神和直接抒發(fā)。寫意的中國話既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既有再現(xiàn)客觀物象的因素,又有表現(xiàn)主觀情愫的因素;既是寫意的,又不失精微的刻畫。
中國畫不特別看重形象的視覺真實,不執(zhí)著于事物的自然屬性,如比例、透視、結構、光影等。而是緣物寄情,借以表達人的意念。中國花鳥畫常畫梅蘭竹菊,借以抒發(fā)作者的高尚情懷。畫家表現(xiàn)蘭竹之高潔、梅菊之抗嚴寒、傲霜雪,目的是借花喻人,故謂之“四君子畫”。中國畫家巧妙地運用了比、喻、興、借等手法,去表現(xiàn)自然和人類感情的推移。這種結合如此貼切,真是“物我交融”,使人—社會—自然成為了不可分隔的整體,其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遠遠超出了花和鳥的自然形象本身。
寫意觀使中國畫家很早就擺脫了時空觀念的限制,去追求藝術表現(xiàn)的自由。中國畫強調宏觀把握世界,謂之“以大觀小”,主張用歷史的眼光、全局的眼光、發(fā)展的眼光來觀察世界。中國畫創(chuàng)作可以超越復雜的時空關系,對復雜的客觀世界作概括的自由描繪。以山水畫而論,千巖萬壑、層巒疊嶂、朝霞暮靄、云雨四時、千里江山、萬里山河,這些自然景物在畫家筆下均可自由組合,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畫家可以把他的所見、所知、所想,綜合成一種宏觀意識,“天地造物,隨其剪裁,陰陽大化,任其分合”。這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既不是特定時空中客觀事物的簡單再現(xiàn),也不是胡亂拼湊的主觀隨意性的任意發(fā)揮;而是客觀世界與主觀情思交融后構成的超越表象的時空一體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默契著客觀自然的法則,其描繪的景色真實到可游可居的地步;但它又是超脫于現(xiàn)實的極其完美的幻化世界。
由于不拘泥于“形似”、不“摹擬”自然,而著力于事物的內在神韻的把握和主觀情懷的傳達上,使中國畫獲得很大的自由,成為融匯性很強的畫種。
首先是詩詞入畫。中國畫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受山水詩的影響,很早就結束了“案城廓、辨方州、標鎮(zhèn)阜、劃侵流”的幼稚階段。后來中國詩詞進一步發(fā)展,理論上講求“比興”,提倡詩情畫意,更給中國畫帶來極大的影響。尚含蓄、講曲藏、以少勝多、以虛代實、計白當黑等等,使繪畫語言的表現(xiàn)力更加強化,更能誘發(fā)觀者的豐富的想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中國畫的意境創(chuàng)造提高到更加自覺的階段。
其次是書法入畫、金石入畫。中國畫與中國書法同源,有深遠的淵源關系。隨著中國書法的高度發(fā)展,書法線條的抽象韻味融入中國畫,使中國畫對線條的要求超出形象之外,獲得了獨立的藝術審美價值。到明清金石入畫,更加強化了筆墨的斑斕金石韻味,使以線為主的筆墨效果成為中國畫特有的藝術特點。
中國畫吸收了姐妹藝術的精華,有文學的敘事性、哲理性,有詩詞的抒情性,節(jié)律性,有書法金石的抽象韻味,有藝術手法的獨特性、裝飾性,遂成為具有很大容量的綜合性藝術。
中國畫的寫意理論使中國畫不僅不會排斥對一切優(yōu)秀的現(xiàn)代藝術因素的吸收,而且為中國畫向現(xiàn)代化拓展提供了可靠基礎。歷史上,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朝時期,中國畫先后受到佛教藝術和西域繪畫的影響,對其他民族藝術均有所吸收和融合,古稱“變夷為夏”,今謂“洋為中用”。在近代,當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后,以徐悲鴻為代表的一批畫家,把西畫的寫實技巧引入中國。這種寫實技巧被中國現(xiàn)代畫家普遍掌握,大大提高了中國畫表現(xiàn)現(xiàn)實的能力。今日,當西方現(xiàn)代繪畫技藝借助改革開放之風進入中國畫壇時,中國畫家們仍像先輩那樣大膽地研究它、審視它、吸收它、融合它,使之成為中國畫進一步發(fā)展的營養(yǎng)。
二、以線為主的中國筆墨觀
任何種類的繪畫,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表現(xiàn)方法和特殊的物質材料。中國畫的表現(xiàn)手法是以線為主的筆墨,它的物質材料則是毛筆、水墨和宣紙。這種特殊的工具和材料,與特定的表現(xiàn)手段有著必然的內在聯(lián)系。如果說西畫是體面和色彩的交響,那么中國畫就是點線和水墨的協(xié)奏,以至“筆墨”成為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特點。清代畫家惲南田說:“有筆有墨謂之畫!庇袩o筆墨,成為人們評價中國畫優(yōu)劣的一個重要標志。 中國人精巧地制造了各種不同的毛筆,畫家們利用毛筆的靈活變化的筆法,或抑揚頓挫,或輕重緩急,或干濕濃淡地在宣紙上創(chuàng)造出富有魅力的千
變萬化的點和線,表現(xiàn)各種不同的對象,抒發(fā)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
在中國畫中,線條比在西方繪畫中發(fā)展得更加淋漓盡致。雖然西方有些畫家,也利用線條塑造形象,傳達感情,但他們更側重于表現(xiàn)形象的質感、量感、空間感。傳統(tǒng)畫西的線條,從屬于表現(xiàn)的對象,離開了所要表現(xiàn)的形體、結構、明暗等具體內容,線條自身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在中國畫中,線條的作用遠遠超出了塑造形體的要求,成為表達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這同中國畫以表意為特質是分不開的。中國寫意畫的出現(xiàn),則把筆墨提到更高層次,即表現(xiàn)人的品格,以寫神、寫性、寫心、寫意為目的。唐代張彥遠說:“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意,而歸乎用筆!边@句話完整地闡明了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特點,形似與骨氣相連,形質同一,也就是以形寫神之意。兩者本于立意。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此創(chuàng)造藝術意象。最后“歸乎用筆”,通過筆墨技巧,表現(xiàn)藝術形象,意趣之美。
由于中國畫的寫意觀,中國畫的線條與它所描繪的形體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關系,因而獲得了極大的自由,使畫家可以單獨地去追求線的品格問題?梢酝ㄟ^運筆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方圓粗細、干濕濃淡等不同處理,去追求筆墨的節(jié)奏、韻律、動態(tài)、氣勢、性格、意趣之美。
中國書畫的用筆,都講一個“力”字,諸如力透紙背、力能扛鼎、高山墜石、棉里包針、金鐵煙云、平如錐畫沙、圓如折釵骨、留如屋漏痕等等,都是要求用筆有力,首先肯定的是生命力的存在和發(fā)展,同時還是一種人格的、道德的、精神力量的表現(xiàn)。古人倡導的所謂“風骨”,就包含著這兩方面的含意。另外,有些看起來纖弱的東西,其中仍然有一種內在的力,仍然有一種柔和的、輕盈的、吸引人的美,這是一種克剛之柔。
中國畫用比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每根線條的節(jié)奏和韻律;二是每幅畫整體的節(jié)奏和韻律。節(jié)奏是強弱有規(guī)律的重現(xiàn),韻律是感情方面起伏運動的軌跡。線條在平勻有力的基礎上,有控制有規(guī)律地提按、行頓、轉折、輕重、疾徐等所產(chǎn)生的變化,形成了線條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各種線條的長短、粗細、繁簡、疏密、濃淡、虛實、組合、交錯、顧盼、呼應等,形成了整幅畫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
基于力度、節(jié)奏、韻律,中國畫還可以產(chǎn)生一種動態(tài)和氣勢之美!盎⒍坐P閣,龍躍天門”;“行筆放縱,如風雨驟至,雷電交作”;“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勢”;“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這些名言都是蘇東坡等前人形容用筆的動態(tài)和氣勢之美的。
總之,線條是通過力度、節(jié)奏、韻律、動態(tài)、氣勢等等美感來表現(xiàn)感情的。只要細心地觀察和體會,就會有逐步深入和廣泛地找出他們的內在的和外部的聯(lián)系。古人創(chuàng)造了18描,其實每人每時的思想感情不同,在線的運用上,就會不同的韻味,又何止18描。從用筆的韻味上來劃分,這類線條給人以活潑、輕松的情趣:有的剛健、挺拔、充分體現(xiàn)豪放、雄渾、陽剛之美;有的渾厚蒼勁,要求線條沉著穩(wěn)重,有豐富的內含;有的質樸天真,指無人工雕琢的痕跡,不做修飾的自然流露;有的古拙,指蘊含樸厚,有斑斕金石之美;有的遒勁流暢,線條隨力的走勢,自由流動,如煙云舒卷,龍蛇出沒。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審美觀念的豐富變化,中國畫的線條的品格和表現(xiàn)力,也會越來越豐富。
大寫意的線,更是變化多端,可謂抑揚頓挫、快慢虛實的線的舞蹈與淋漓盡致的水墨運用結合起來,這就更加婆娑多姿,強烈地牽動著觀者的思緒。用墨的變化其實是由用筆的變化中來。當然,中國畫在用墨技法上,還有濃、淡、干、濕、焦墨、枯墨、宿墨、積墨、破墨、潑墨等等,但這些墨法歸根到底還是要“歸乎用筆”,要通過用筆畫出來,乃至寫出來。用筆潑墨等等,但這些墨不精。筆和墨在使用時是兩相結合,相輔相成的,如同骨骼和血肉交織在一起,不能截然分開。墨由筆出,筆由墨現(xiàn),一幅好的中國畫筆法和墨氣是渾然天成的。所以,強烈的筆墨效果,是中國畫的另一大特點;深厚的筆墨工夫,成為中國畫家們終生探求的根本課題之一。
三 以程式為主的高度意匠
中國畫的意境創(chuàng)造,首先是作者的生活感受、形象思維、藝術理想等一系列內功的結果。同時,還必須進行反復的、高度的藝術加工,要求作者苦心經(jīng)營、嘔心歷血、匠心獨運,謂之高度意匠。古代有杰出成就的畫家在這方面下的工夫是很大的,愛度是極嚴肅的,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甫說:“意匠慘淡經(jīng)營中”,“語不驚人死不休”。
中國畫的意匠手段是很多的,主要的有:
豐富的想象
想象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十分重要,人在反映客觀事物時,不僅感知當時直接感受到的事物形象,而且還能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新的沒有直接感受到的形象,這種特殊的心理能力稱為想象力,正是因為人具有這種想象的能力,人的有目的的勞動才成為可能。藝術創(chuàng)造的任務之一,就是制造誘發(fā)觀者豐富聯(lián)想的催化劑。
中國繪畫藝術,由于不拘泥于對自然物象的摹擬、再現(xiàn),而強調主觀的意會、寫意,因此,更加注重想象力的高度發(fā)揮!霸葡胍律鸦ㄏ肴荨、“芙蓉如面柳如眉”等,都是前人具有高度想象力的詩句。如前所述,中國藝術家巧妙地運用比、喻、興、借等藝術手法,去表現(xiàn)自然、社會和人類感情關系的推移,使豐富的想象,成為中國畫藝術創(chuàng)造的一個重要的意匠手段。
□ 異乎尋常的夸張
夸張是為了使形象的特點更加突出感人!鞍装l(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些都是藝術
夸張的極好例子。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為了充分表現(xiàn)作者的感受,山可以更高,水可以更闊,花可以更紅,樹可以更多。只有超常的
夸張,才能突出,才能明確,才能使觀者印象深刻,才能使人們得到藝術上的滿足。
□ 大膽的剪裁
為了突出主要形象,次要的東西必須大膽剪裁。中國畫的剪裁可以直到零,直到空白,以空為有,以少勝多,以虛代實,計白當黑,其目的是給觀者以再創(chuàng)造的余地。南宋畫家馬遠、夏珪在構圖上的大膽剪裁,是極好的創(chuàng)造。馬遠的《寒江獨釣》,畫面上只畫一條小船、幾條波紋,近景和遠景的萬千氣象,都在空白中留給觀者去想象。另外,從形式處理上講,一幅中國畫中的線條、筆墨、色彩、形象之間的關系,往往是在空白中得到協(xié)調的。
□ 高度的概括、程式化
中國畫歷來重法度、講程式,要求筆墨規(guī)范化,由此及彼,由個別到一般,與物的本質特征相統(tǒng)一。
藝術不是生活本身,程式化是為了使藝術語言更加概括,更加豐富。畫家對形式美規(guī)律的掌握和運用,對生活長期的提煉和積淀,形成一套相對穩(wěn)定的藝術程式。各種藝術程式都是特定歷史文化的積累。程式的形成受民族、地區(qū)、文化傳統(tǒng)、審美觀念的制約,因而具有很強的民族性。中國的詩詞、音樂、戲劇、繪畫都有完整的程式,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點,同時也標志著它們的高度成熟。
相對西畫而言,中國畫對程式的運用遠遠超出西畫,成為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畫中,畫面的構成、線條的運用、形象的創(chuàng)造、色彩的配置,都有一定的程式。中國詩詞、音樂、戲劇也是一樣,如詩詞餓起承轉合、平仄聲韻,戲劇中的“起霸”、“趟馬”、“云手”、“水袖”等一招一式,都是利用程式化手法來加強藝術表現(xiàn)力。
詩書畫印的結合,使中國畫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形成一種完美的程式。中國畫的各種表現(xiàn)手法,人物畫的各種描法,山水畫的各種皴法,花鳥畫的各種勾法、點法,都形成了嚴格的規(guī)范,并不斷發(fā)展著。正因為有了這些程式的創(chuàng)造,才加強了中國畫的形式感和民族性。這些程式和內容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以程式來概括并充分地表達內容,又以內容來豐富和發(fā)展程式,使內容與程式高度統(tǒng)一。
長期以來,不少人對中國畫程式的理解存在一些偏見,認為它是脫離現(xiàn)實玩弄筆墨的表現(xiàn),是落后的僵死的,沒有看到程式是在高度藝術上加工創(chuàng)造中誕生的,并且不斷地發(fā)展著,豐富著。因為它是高度藝術加工的結果,所以才成為非常簡潔的藝術語言。從某種意義來講,正是由于中國畫程式化的特點,它才成為相當普及的畫種。初學者只要按照前人創(chuàng)造的程式規(guī)律去畫,就會具有相當?shù)漠嬅嫘Ч。如齊白石的蝦,只要掌握了用筆的順序、水墨規(guī)律及造型特征,就基本上畫得像。當然這是指學習過程,要真正畫得好,并進而創(chuàng)造自己的程式,就不容易了這需要按照“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則,深入體察生活,并且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高度藝術加工才能實現(xiàn)。歷代有成就的大家,都是在深刻領會、理解程式化的基本精神之上,不斷創(chuàng)造著新的程式,豐富著中國畫的表現(xiàn)手段,強化著中國畫的民族特點。
中國畫作為東西方兩大藝術體系之一極,長期以來對世界藝壇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我們學習中國畫的目的,就是要繼承和發(fā)揚我國民族繪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貫徹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繼承傳統(tǒng)、推陳出新的方針,使中國民族繪畫更加光輝燦爛,為中國、為世界藝壇作出更大的貢獻。
四、中國畫的定義和分類
□ 何謂中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單從字面來解釋是比較容易的。可解釋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具體講中國畫是具有悠久歷史和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繪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觸特體系。它按科分,可分為人物、山水、花卉、禽鳥、走獸、蟲魚等畫科(“畫界”現(xiàn)已不用)在這些畫科中又可以分為工筆、寫意、半工半寫(大寫意、小寫意)等形式。其表現(xiàn)手法,多用勾、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來描繪物象。取景布局視野廣闊,不拘泥于焦點透視,而以散點透視的方法描繪客觀景物。它集詩、書、畫、印為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特征,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洹钡乃囆g境界。中國畫的繪畫工具是筆、墨、紙、硯、絹、帛(絹、帛不常用)。但一幅完整的中國畫經(jīng)過裝裱后,遂成為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中國特有的裝裱工藝和中國畫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是組成一幅中國畫不可缺少的工序。其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fā)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xù)有發(fā)展,日益?zhèn)戎剡_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后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在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chuàng)造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氣韻生動。由于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lián)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征。
□ 中國畫的種類
中國畫分類很復雜,角度分類也不同。
(1) 從色彩分
可分為水墨畫和淡色畫兩大類。水墨畫是純用水墨濃淡的畫(沒有淡的叫焦墨畫),相傳始于唐王維,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來有所發(fā)展,主要是發(fā)揮筆墨的功力,它在中國畫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水墨山水,到董其昌時,人為地分為南北兩宗,所以在日本稱中國的水墨山水為南畫。淡色畫則包括淺絳、青綠、金碧等。
(2) 從工具分
可分為界畫及法畫兩類。在明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中有界面樓臺一科,指以宮室、樓臺、屋宇等建筑物為題材,因為是用界筆直尺劃線的繪畫。也叫“宮室”或“屋木”。歷史上如清代的袁江及其侄袁耀,皆為界畫能手。與此相對的賀天健稱之為法界,是不靠界尺工具,而靠筆法作畫的意思。
(3) 以手法的疏密可分
為工筆、寫意、工夾寫三種。
工筆,是工整細致的一種畫法。工筆常在重彩結合在一起,叫工筆重彩。與寫意相對而言大概很少見工筆水墨的。
寫意,與工筆對稱,用筆放縱一些,用簡練的筆墨,寫出物的形神及抒發(fā)作者胸襟,故亦叫疏體畫。在寫意中還有分為大寫意及小寫意。小寫意同時也叫半工半寫或工夾寫,兼工帶寫等。手法介于工筆與大寫意之間,無論在人物、花鳥、山水各畫種之中,用得比較普遍。
(4) 以畫科為內容來分
可分為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草蟲、走獸、魚蝦、瓜果,博古九種。其中花卉與翎毛往往結合在一起名為花鳥。還有的將花卉同草蟲結合在一起,或將花卉同魚蝦結合一起的。瓜果與博古結合,其實就是靜物。
文房四寶及其它
一、毛筆
□ 毛筆
《博物志》云:“蒙恬造筆”。其實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紋樣,商代甲骨上的墨書,朱書的字跡,都是用筆畫出來的。目前傳世最早的毛筆實物,是1954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古墓中出土的戰(zhàn)國毛筆。魏、晉王羲之時代,由于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就大大推動了制筆工藝。王羲之著有《筆經(jīng)》。
從晉到唐,安徽的宣州(今為涇縣)已成為全國的制筆中心,所產(chǎn)毛筆通稱宣筆。著名筆工宣州陳氏所制的筆,為當時大書法家所采用。如王羲之、柳公權都曾親筆寫信《求筆帖》(就是買毛筆的親筆信),向他們求筆。制筆技藝在書畫家們要求的基礎上不斷改進發(fā)展。
到宋代,尤其南宋,由于戰(zhàn)亂頻繁,筆工流散;但仍有制筆名工,最有名的諸葛為海內第一。黃庭堅還為此作詩歌頌。那時要求毛筆必須具備勁、潤、長、銳四長。勁則剛健有力,潤則運用適意,長則鋒多含墨,銳則鋒尖而齊。這樣的筆才能表現(xiàn)行楷字體的風彩神氣。
到元代,浙江的吳興(今湖州)筆漸漸取代了宣筆。而湖筆的技藝由于筆工外流,又向外傳授。馮應科的制筆就秒絕天下。當時稱趙子昂的字、錢舜舉的畫、馮應科的筆為吳興“三絕”。
傳說在清乾隆年間,湖州有一個姓王的筆工隨著考生進京賣筆。有一個中了新科狀元的考生買了他的筆,一時轟動全城,叫“一品筆”,稱他為“王一品”,聲名遠揚。他開了一家毛筆店叫“王一品”,時代相傳,日益發(fā)達。但到解放前已奄奄一息。新中國成立后,在人民政府大力協(xié)助下,又重新煥發(fā)了青春。在創(chuàng)業(yè)220周年時,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書畫名流均題詩作畫表示祝賀。
湖筆又稱“湖穎”。所謂穎,是筆尖有一段正齊而透明的鋒穎。這是上等羊毛經(jīng)過浸、拔、并、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非一般毛筆所具有。所以湖筆以鋒穎名垂于世,日本人稱之為“筆的名品”。
對于筆的評價,除了四長以外還有四德,就是尖、齊、圓、健。尖就是鋒穎尖銳;齊就是修削整齊;圓就是豐碩圓潤;健就是勁健有力。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必須精選。精選就是按每根毫的扁圓、曲直、長短、粗細、有鋒、無鋒分類組合,這是決定筆的質量的關鍵。
解放前,上海的楊振華、北京的李福壽、吳文魁,生產(chǎn)的毛筆都屬名牌筆。
新中國誕生后,宣筆獲得新生。筆工們遍查筆史資料,挖掘傳統(tǒng)工藝,送筆上門,請書畫家試筆,征求改進意見。他們生產(chǎn)的仿古名筆,如“吳安遺制”、“玉管宣毫”、“七根豬鬃”等,選料和加工特別講究。有一種“古發(fā)胎毫”筆,是根據(jù)失傳已久的古筆設制,以細嫩的山羊毫為柱、嬰兒胎發(fā)為被而制成,異常柔軟。運筆時只要凌空取勢,就可開闔自如!吧徟疃饭P”、“夢筆生花”等新品種也很有特色。目前,宣筆已達200多個品種及規(guī)格,每年有十幾萬支遠銷國外。
其次是湖筆的現(xiàn)狀。上面說的“王一品”到現(xiàn)在已240多年,現(xiàn)在已形成前店后坊的工商聯(lián)合企業(yè),F(xiàn)在“王一品”產(chǎn)的筆為天官牌,其中最佳品種為“玉蘭蕊”,筆頭酷似一朵含苞未放的玉蘭花,潔白如玉,尖端透明!坝裉m蕊”分仿古、精品、超精品、極精品四個等級。近年來還生產(chǎn)了不少新品種,如紀念郭老的“鼎堂(郭老的號)遺愛”、紀念吳昌碩的“缶廬妙穎”、紀念茅盾的“苕雪流長”、紀念孫中山的“翠吉春”以及為中日恢復邦交生產(chǎn)的友誼筆“菊韻”等。 湖筆不但名揚全國,而且蜚聲海外,特別是日本。
另外,在清道光年間由潮州傳入蘇州的蘇州湖筆廠,近幾年來也生產(chǎn)各種毛筆近200個品種,先后又試制成功了“有軍書法”、“白鶴展翼”、“蘭竹”、“白云”、“鶴立”等80多個新品種,深受書畫家們歡迎,并大量出口,受到日本書畫家的贊賞。近又成功試制了“昌碩筆”,特意請南京書畫家們試筆。書畫家們稱這一新書畫筆既善書寫,尤善作畫,實為筆中佳品。
此外,山東掖縣制作毛筆,始于清康熙年間,現(xiàn)在生產(chǎn)的“泰山”牌毛筆在1982年全國第二次毛筆質量評比中,以400.41的最高總分奪得了“狀元”。除供應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qū)外,還遠銷日本、香港、東南亞、西歐等國家和地區(qū)。 “泰山”毛筆,筆頭選用優(yōu)質東北元尾為主料,佐以適量的香貍尾、兔須、雞毛、豹毛和石獾等細尾毛,經(jīng)過選、墊、圓、修、捋等百余道工序,精制成290多個品種,500余個規(guī)格。用料考究,造型典雅,做工精細。中國畫研究院對“泰山”筆的鑒定為“作寫意、人物皆可,流水飽含有彈性,畫細致或做大筆鋪張皆宜,隨行筆舒,變化豐富,剛柔相濟”,“柔而不軟,剛而含蓄,既挺拔又潤秀,隨心意而變化,勾、點、皴、擦皆宜”。
□ 毛筆的種類
豪分三大類:硬豪、軟豪、兼豪。硬豪的特點是吸水性差,但富有彈性。原料以狼豪為主,還有猩毫、豹豪、兔豪、紫毫(紫毫就是韌性較強的老兔毫,現(xiàn)在叫鼠須)、石獾、山馬、白圭(白圭的原料來自野兔或山貓)。軟毫的原料以羊毫為主。兼毫是軟硬兼而有之的意思,既保持一定的彈性,又具有一定的吸水性。根據(jù)比例不同又有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白云之類。
市面上賣的成品大致有以下名稱:
軟毫類:原料以羊毫為主有大、中、小染;大、中、小、點苔;大、中、小著色;大、中、小書畫;大、中、小提斗以及各種排筆。
兼豪類:有大、中、小白云;七紫三羊;五紫五羊。
硬毫類:有大、中、小蘭竹;大、中、小書畫;山水、翎毛、點梅、業(yè)筋、衣紋、須眉、羽箭、蟹爪、紅毛、狼圭等。
上面介紹筆的名稱,現(xiàn)根據(jù)清王朗《繪事微言》對用筆介紹如下:生紙用硬筆,熟紙用軟筆;勾勒用硬筆,著色用軟筆;工細用新筆,寫意用退筆;界畫用硬筆,渲染用軟筆;勾筋用硬尖筆,點苔用硬退筆;潑墨用軟筆,設色用軟退筆。
至于用筆的習慣就各不一樣了。畫同樣的山水花鳥,有人用硬毫,用人用軟毫。硬豪、短鋒容易掌握,比較聽話。羊豪長鋒不易掌握,含水量大。用硬毫勾線易產(chǎn)生挺拔效果,顯得有力,但使人感到趕枯。大量用墨的畫面必須用羊毫,有水墨淋溺效果。兼則既有彈性,又能適量含水。從技法上論,太聽話未必是好事。因為羊毫不易掌握,所以往往可以得到意外的筆墨效果,但關鍵是一定要有深厚的功力,特別是運腕的本領,這樣才能得心應手。過去石濤就用長鋒羊毫筆,利用其柔軟酣暢、不粗、禿、板、硬,便于進退旋轉,更能飽含水墨,可以恣意揮灑。 毛筆用畢,要洗凈懸掛,如長期泡在水中,就是硬毫也容易發(fā)軟,失去部分彈性。初學畫時,毛筆不用太講究,一般的就可以。上白粉的筆要專用,不要醮墨,容易洗不凈。
二、宣紙
□ 宣紙的制作
1964年郭沫若為安徽涇縣紙廠題詞說:“宣紙,是中國勞動人民所發(fā)明的藝術創(chuàng)造,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秒味。”宣紙的特點是:質地綿韌,潔白稠密,“有千年壽紙”之稱,不僅是書畫的佳品,而且是外交照會、歷史檔案的絕好用紙。它具有適當?shù)奈侥:蛿U散墨液的能力。大筆潑墨時,能表達出水墨淋溺的風神韻味,還具有耐挫折、抗老化、少蟲蛀、不變色等特點,使千年丹青永葆風韻,被譽為“紙中之王”。
宣紙產(chǎn)生距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歷史。相傳蔡倫的再傳弟子孔丹,在皖南山區(qū)的溪水中發(fā)現(xiàn)倒在水中的檀樹皮被沖刷成一縷縷雪白的纖維。在這有發(fā)現(xiàn)的啟示下,試用檀樹皮造出了宣紙。 唐代的皖南涇縣、宣州一帶,多有造紙為業(yè)的。這些地方屬宣州府,又以宣城為集散地,故名宣紙。我國第一個用宣紙繪畫的是唐代韓晃,他的《五牛圖》至今仍珍藏在故宮博物院。
宣紙的原料為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經(jīng)過50多道工序,歷10個月的日光漂白而成。宣紙有60多個品種,按原料配方分皮料、綿料、黃料三大類;按功能分生宣、熟宣兩種;按紙幅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六等;按厚度分單宣、夾宣、二層貢、三層貢、扎花、龜紋、羅紋、棉連等。生宣具有吸水性,適宜于畫工筆重彩。經(jīng)過加工的熟紙有云母、冰雪、玉蝶、清水、蟬衣,均適宜于工筆重彩。半生熟性質的有煮垂、玉版,還有豆汁拖過的漿紙及經(jīng)過風化的風紙。染色的有虎皮、仿古、各色冷金、描金、珊瑚。此外還有四川夾江宣、云南宣。福建、湖北生產(chǎn)的南紙。除宣紙外有北方的遷安皮紙、高麗紙、川貴皮紙,蠶繭為原料的北京皮紙,白麻紙,都具有生宣性質,筆墨效果并不亞于宣紙。臺灣生產(chǎn)的菠蘿葉紙,張大千還特別訂貨。初學的人不宜用宣紙練習,太費也太貴?捎谜憬魂柈a(chǎn)的元書、毛邊、高麗紙均可?傊荒苡脵C制洋紙,有滲化效果的就可練習。
□ 露皇宣
最大的宣紙為丈六宣,長五米多,寬近兩米,名為宣紙之王—露皇宣。露皇宣是屬特種凈皮宣類。它具有質白如玉、色澤美雅、紋理清晰、拉力強、抗老化、吸墨適中等優(yōu)點。這種巨型匹紙,世界上罕見,比人們稱之為國寶。露皇適宜于國內外一些大型建筑物,內廳賓室,迎賓場所創(chuàng)作、臨摹大型壁畫、屏風、匾額等用,可以多人合作。
□ 虎皮宣的種類
虎皮宣按其顏色來分,主要有翠綠虎皮、鵝黃虎皮、仿古虎皮、瑪瑙虎皮、擯榔虎皮、桃紅虎皮、火黃虎皮,金黃虎皮等品種。其特點是質地較毛,不易沁透水分,墨色能變化,易流于平板光滑,利用大焦墨,或淡枯墨的書寫作畫,最適宜于傳統(tǒng)的工筆國畫和書法,是在生宣的基礎上復制加工而成的。此外還有生絹和熟絹,效果細膩柔和,宜作工筆畫。
三、墨
□ 墨的知識
墨的歷史久遠,相傳我國在石器時代就知道利用墨色作為繪畫裝飾了,墨的發(fā)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文化發(fā)展的又一個重大貢獻。我國歷代許多杰出的書畫精品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光耀千古,與墨的精致是有一定關系的。 從長沙出土的竹簡上的黑墨來看,可以肯定先秦的墨質量已經(jīng)很好了。到漢時已出現(xiàn)制墨高手田真,在宮廷中已設置掌管生產(chǎn)文房四寶的官員,制墨規(guī)模已經(jīng)不小。晉王獻之等人的墨跡,迄今已1600年,依然如新,可見墨的質量已相當好。
唐代初期,墨的產(chǎn)地本在陜西風翔,延安一帶,有奚家著名墨工出現(xiàn)。到唐末,由于連年戰(zhàn)爭,人口及經(jīng)濟中心南移,本來移到河北易縣的奚家又被迫南逃,到了安徽。在歙縣定居重操舊業(yè)。奚家本為制墨高手,又得到新安地區(qū)的古松作原料,終于制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好墨。到南唐時其子孫當了墨務官,還得到了“賜給國姓”的獎勵,從此奚家變?yōu)樾绽睢D闹谱骷斑x料上精益求精,藝術造型上也豐富多彩,這就是后來的“唐墨”。 宋時,新安地區(qū)家傳戶習,盛況空前,“新安香墨”已名揚四海,名工輩出。特別是所制之墨,被舉為“墨中神品”,特點是“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他死時,蘇東坡還作詩悼念。
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縣改稱徽州,從此“徽墨”之名逐漸形成。元代受到異族統(tǒng)治,明代重新旗鼓,文人官僚親自制墨成為風氣,羅下華用桐油煉制成墨(油煙),人們譽之為“堅如石、紋為犀、黑如漆,一蚰值萬錢”。從那以后,程君房、方于魯更是精益求精,保留到現(xiàn)在仍完好如新,為稀世珍寶。明中葉以后已發(fā)展到120多家,并輸出國外。
到清代,又向前發(fā)展,有四大墨家,胡開文就是其中之一。光緒宣統(tǒng)年間,他的墨店擴展到一些大城市,行銷國內外,他的地球墨于1915年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幾十余年后的今天,我們還能看到這些珍品。
現(xiàn)在,安徽有四家墨廠,生產(chǎn)許多精品,行銷國內外。工人100多,年產(chǎn)墨12噸。質量最好的是高級漆煙墨,采用桐油煙,金箔、麋香、冰片、公丁香等十幾種貴重原料制成。其特點是色澤墨潤,歷久不退,舐筆不膠,入紙不暈,香味濃郁,書寫自如,且能分濃淡層次,始終保持“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的特點。
□墨的特點
現(xiàn)在書畫家用墨作畫,不能一概而論。講究一點的,或有條件的可選用高級墨,比如根據(jù)畫面表現(xiàn)的需要,有的地方需要松煙。用墨汁就分不開,何況低級墨汁既有沉渣,又有臭味。不過近年來北京一得閣墨汁廠傳統(tǒng)名牌產(chǎn)品中華墨汁,確實宜于書畫使用,特點是墨跡發(fā)亮,書寫流利,濃度適中,香味濃厚,寫后易于,適宜揭裱,耐水性強,不湮紙,不退色,缺點就是膠太重。1982年獲國家銀質獎。有的書畫家還為中華墨汁作畫題字,廣為宣傳。總之,對墨的要求,要質地細膩、膠輕為上;松煙濃艷無光,適宜畫發(fā)髻、鳥蟲;油煙墨彩光潔,適宜畫山水。
四、硯
□ 端硯
中國有三大名硯,即端硯、歙硯和洮硯。最著名的為廣東的端硯,是元朝時發(fā)現(xiàn)的,質地間細而有鋒芒,發(fā)墨快而不損筆,潤而不干。
□ 歙硯
唐開元中發(fā)現(xiàn)歙硯。相傳早年徽州有一獵人葉氏,逐獸至山中,發(fā)現(xiàn)一塊瑩潔可愛的山石,后來他的孫子送給縣官,縣官請工匠雕刻成硯,溫潤過于端硯。到南唐李煜,特在歙縣設立硯務官,專管制硯事務。
歙硯產(chǎn)地為婺源之龍尾山。它石質堅而有韌,不拒墨,不損筆,停水不耗。名硯坑產(chǎn)石紋理不同,名目繁多,以青色綠暈多金星者為上品。經(jīng)過能工巧匠的鋸、磨、雕刻、制盒等工序制成形態(tài)各異的歙硯。除了實用外,本身又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東坡玩硯》成了歷來的繪畫題材。蘇東坡還為歙硯作了《龍尾硯石歌》。元朝統(tǒng)治者不懂中國文化,但對硯石勒索搜刮不已,給人民造成巨大災難。建國后,歙縣工藝廠恢復了生產(chǎn),繼承了傳統(tǒng),還增加了品種,造硯雕刻藝術也精益求精,已有新的發(fā)展。
□ 洮硯
洮硯產(chǎn)地在甘肅卓尼縣城東北50多公里的洮河東岸喇嘛崖。此地山陡水急,采石不易,宋代二坑所產(chǎn)硯石猶為貴重。洮硯石質實溫潤,色澤雅麗,發(fā)墨快而不損毫,書寫流利。傳統(tǒng)的透雕獨具一格,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也深受書畫家們喜愛。
□ 峽硯
除了以上三大名硯之外,還有峽硯。峽硯比起三大名硯來只欠細紋,但物美價廉,易于普及。峽硯產(chǎn)于四川合川縣嘉陵江小三峽的牛鼻峽峽口山下,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明代合州人吏部尚書李實用曾題詩贊峽硯,其中末兩句為:“貴似翰家客,四寶居一員!睄{硯石質堅實細膩,剛柔相濟,發(fā)墨快,耗筆微,溫潤似玉,蓄水耐干,留墨不腐。現(xiàn)已發(fā)展到12個品種100余個花色,行銷沿江各省,并深受日本、南洋、書畫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歡迎和重視。此外還有山東臨沂產(chǎn)的魯硯。
五、其它繪畫工具
□鎮(zhèn)紙
書畫家作畫時都得把紙壓住,使紙平正,以防風吹,此外還有揮毫時不致移動而影響效果。這種鎮(zhèn)壓之物稱“鎮(zhèn)紙”。鎮(zhèn)紙以材料分,有紫銅條,有漢白玉,也有陶瓷。最近山海關工藝美術廠生產(chǎn)了人工琥珀。雖然重量太輕了一點,但非常高雅別致,有尺形、方形、球形、棱形、卵形、心形、系用不飽和樹脂漆配以固化劑、促進劑凝結而成。并采集花卉、昆蟲封閉其中,給人以一種自然的真實美感。
□畫氈
作畫時墨色滲透紙背,容易粘在桌面上。如果墊紙,則部分墨色被墊紙吸收,這樣減少了畫面上墨色的精神。毛氈不吸水,畫中的水份,墨色不保留在宣紙上,增加畫面精神。毛氈要薄,便于出門寫生時攜帶;要平,以便紙張鋪得平正。毛不宜太長,太長了宣紙在上面發(fā)虛,也影響作畫效果。造紙廠用過的毛布即可,有一平方米足夠。
□筆簾
放置毛筆之用,以免污染桌面。出門時能保護毛筆,不致?lián)p壞筆鋒。另外還有筆洗和水勺,最好是兩個,其中一個始終貯存清水。
還有,為了使畫面快干或需要半干,有人還備有吹風機(理發(fā)用的熱風機),這樣就免得等待自然干燥。有人還準備了電燙斗,為了使起皺的宣紙平整或加速干燥之用。 最后還有儲色及調色的碟子。
六、中國畫顏料
中國傳統(tǒng)的顏料,在古代均為畫家購原料自行加工,如用乳缽研磨、漂選等,比較麻煩,這在《芥子園畫譜》上都有介紹。 后來蘇州老姜思序堂專門生產(chǎn)中國畫顏料。老姜思序堂的顏料,常見的以一錢裝的請膠片狀為主,也有粉狀的。過去還有涂在色碟上的,現(xiàn)已少見,F(xiàn)在市面上常見的是12色的錫管裝,這是解放后的新產(chǎn)品。如果是初學的人用這種錫管裝就可以了,比較方硬,不用自己加工。由于各種色的消耗不平衡,所以在整盒之外,又有另支,并有12種色以外的色,如大紅、二綠、頭綠之類。不過錫管中的色為酞青藍,色調太艷,用處不大。錫管的花青顆粒太粗,赭石更不會出赭標的效果,必須注意。
國畫的色除了西洋紅屬于動物性外,其余為植物性和礦物性。植物性的叫草色,如花青、藤黃、胭脂等屬之。礦物性的叫石色,如赭石、朱砂、石黃、石青、石綠、鉛粉(現(xiàn)以用鋅鈦白)等。調色的膠,過去用廣膠、清水膠,現(xiàn)生產(chǎn)黃明膠,溫水稍加溫即可,文具店的桃膠也可。所謂黃明膠就是在牛皮膠或驢皮膠的基礎上進行精制加工的,透明純凈。但這種膠有缺點,易霉腐、有臭味,霉腐后即失去粘力;如受潮,即易脫開;而鰾膠則粘性很強,經(jīng)久不脫。 現(xiàn)在再把幾種最常用的色說一說。
花青是山水畫中主要顏料,并且是任何其它顏料所不能代替的;ㄇ嗟脑蠟橐环N植物,總稱“蓼青”,是過去民間染土布衣服的主要原料。因中國各地皆有生產(chǎn),地方性的土名有8種之多,經(jīng)制造后則稱為藍靛、靛花、靛青、淀青、藍淀等名稱。畫家所用的花青,實即靛之最精者。
藤黃為植物性顏料(盒裝錫管為礦物性,不透明,色澤也太艷,并不適用),不易變色,但在陽光直射下則會沖淡,易溶于水,但干涸后重新加水,則僵化不溶,即使溶亦成極粗的沉淀,不堪使用。此項顏料中國畫中黃色之主體,它是一種生于山崖中名叫海藤的樹,斫刀口以后所滴下的樹脂,收之煎煉而成,質量以筆管黃色嫩者為上著水即化,不用膠水。藤黃比其它礦物性鉻黃之類效果要好,典雅而無火氣。
赭石。赭石的原料為鐵礦石。據(jù)《畫學淺說》介紹:要揀其質堅而色麗者為妙。有一種硬如鐵,爛如泥者,皆不入選。用大乳缽以輕膠研而飛之,取其上層為赭標,底下所沉淀的粗而色慘者棄之。市面上的錫管赭石,其中色慘而粗如紅土。老姜思序堂生產(chǎn)的一錢裝輕膠赭石,溶化后亦僅能在其上層用其赭漂,以下沉淀的半半亦不堪用。
石青、石綠、錫管的質量還可以,亦頗方便。
爭議
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王林旭因違建成了被告,原告是他的鄰居柳紅。2015年4月9日下午,朝陽法院奧運村人民法庭首次開庭審理了柳紅訴王林旭一案,王林旭本人并未出席。
2006年,王林旭以個人名義將房屋租賃授權委托給了北京億鴻軒物業(yè)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委托期限為10年。 該物業(yè)公司把打通的房屋租給了一家24小時足浴店。足浴店又對房屋進行改擴建,擴建的地方占用了小區(qū)的通道,加高的門遮擋了柳紅家的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