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價格
裴石民三足傳爐紫砂壺拍賣 成交價172.5萬
裴石民 《松鼠葡萄》紫砂壺拍賣 成交價115萬
裴石民制紫砂鐘形壺拍賣 成交價55.2萬
師己摔壺
裴石民,1892年出生于宜興蜀山一個普通的豆腐作坊業(yè)主家庭。祖父至父親一代,均以開豆腐店為業(yè)。因“裴氏豆腐店”業(yè)主勤儉操持家業(yè),生活亦過得去。石民小時候叫云慶,至七歲念私塾時,由私塾先生改名“德銘”。德銘十五歲時(1907年),即以“學(xué)門手藝不吃虧”和“學(xué)門手藝立家業(yè)”為出發(fā)點,拜當(dāng)時制壺界有一定聲譽的好手,自己的姐夫江祖臣為師,學(xué)制紫砂壺藝。
江祖臣,字案卿,清末民初制壺好手,世居丁蜀大浦洋渚村。他善仿古器,擅長筋襄貨,特別是有一手浮雕裝飾技藝,所創(chuàng)《獅球》、《獅燈》、《獅座》系列壺,深受時人喜愛,人稱“獅球王”。江祖臣制壺嚴謹,要求特別嚴格,并經(jīng)常為外埠收藏家或古董商仿制“陳鳴遠”什件茗壺等,故當(dāng)時有“仿鳴遠壺好手,明有陳光明,暗有江案卿”之說。意仿陳鳴遠作品的好手,在明處的有陳光明,大家都知道,而在暗里的,卻有江案卿,大多數(shù)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裴德銘在姐夫江祖臣家里學(xué)藝,江祖臣要求德銘從基本功練起,特別是要練好他的一手技藝“獅球浮雕”。德銘一則年紀小,貪玩性重,二則對整天練《獅球》乏味,特別是江祖臣被人接到滬上去做仿古生活,去做“鳴遠”作品,一做總要三五個月。裴德銘不肯做花功夫、要求特別高的茶壺,而喜歡弄小聰明,拿姐夫家里的樣,捏個花生、荸薺什么的,不一心一意做《獅球》。一年過去,竟沒有做出象樣的《獅球壺》來。
到第二年,江祖臣開始嚴格起來,一見德銘所制的不順眼的壺坯,二話不說,拿起就摔,摔掉后叫德銘重來。德銘老是覺得委屈,找姐姐訴苦,找父母撒嬌。江祖臣越發(fā)認真,教導(dǎo)德銘“手藝練好才有飯吃”的道理。江祖臣發(fā)現(xiàn)德銘人機靈,好小聰明,就順勢利導(dǎo),不強求德銘學(xué)制《獅球壺》了,而學(xué)他高興做的、有興趣的仿古雜件、仿古尊、鼎爐之類作品。裴德銘以為自己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興趣特別高,練得也特別起勁,往往做得連吃飯睡覺也忘記。但到客商來驗貨,驗到是德銘做的,客商眉頭直皺,丟下這樣的話:“下次還是這樣,就不要了!钡裸戇@才懂得姐夫兼師傅“生活做好才有飯吃”這句話的份量。慢慢地,德銘開始懂事,抱著“做好生活才有飯吃”的念頭,用心做,用心記,用心想,用心臨摹師傅的作品,并時時找毛病,找不足,做不好的作品不要師傅摔,而是自己摔,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由師傅摔壺到自己摔壺,對裴德銘來說,是人生的一大轉(zhuǎn)折點。
美名傳揚
“鳴遠第二”的稱號,是二十年代之后,裴德銘改名石民,仿古作品大獲成功,壺界時人對其技藝的肯定和贊譽。這是偶然的機遇造成的。
德銘一直跟隨江祖臣制作紫砂器。民國之后,宜興利用陶器公司成立之始,江祖臣與范承甫(大生)、汪生義、程壽珍一起被聘為技師,德銘亦進入利用陶器公司制作紫砂陶。而每年立秋之際,江祖臣還是被古董商邀去上海仿制紫砂仿古器,時間一般為二個月。至民國六年(1917)的一個初秋,滬上客商照例來請江祖臣,不巧江祖臣為人清高,一見客商住著等候催促,發(fā)起倔脾氣,索性說不去了?蜕绦募庇植桓业米锝娉,便暗地里找到江祖臣的徒弟裴德銘,要德銘去勸師傅。不想德銘說:“師傅生病去不了,我去也一樣。”客商一聽大喜,心想名師出高徒,江祖臣手藝好,徒弟錯不了,就跟江祖臣商量要德銘去。江祖臣心里不放心, 但又不好反對,就回答由客商看著辦?蜕讨划(dāng)是同意了,帶著德銘去了上海。這一去,成就了裴德銘。
裴德銘去上海仿制的第一把壺,即是仿陳鳴遠的《天雞壺》!短祀u壺》,壺身為典型鹵形器,一則綴雞首壺流,另一則飾以銜環(huán)獸頭,壺蓋飾以凸起的五瓣花朵,口沿部、頸部線刻雷紋、蟬紋、肩周綴一束隆起的繩索紋,結(jié)構(gòu)精巧,口蓋嚴密,線面挺刮,維妙維肖,底款“鳴遠”,把梢蓋印“鶴村”。德銘目睹傳器,傻了眼,但很快靜下心,狠狠心,一定要做好《天雞壺》, 不丟師傅的臉。德銘沒有丟臉,《天雞壺》的孿生兄弟創(chuàng)制出來,形神俱到,酷似原作,難分真假。
接著,裴德銘又仿出了《龍鳳壺》,亦稱《鳳首壺》,鳳嘴龍尾逼真細膩,十分精到。之后又仿古尊、銅鼎,香爐類古董制品。古董客商一概照江祖臣 訂價付工錢。這意味著德銘的成功,也為其后的仿古打開了一條暢通之路。德銘仿古歸來,客商捎信給江祖臣,告知德銘仿古之事,江祖臣簡直不相信是真的。
自此之后,德銘迷上了仿古,從紫砂傳統(tǒng)器皿中吸收營養(yǎng)。他改名為石民,意愿和紫砂(石器)打一輩子交道,也如他自己所解釋的“改名石民,那是為了與紫砂工藝更相符一些的緣故。”裴石民這段機緣,使他開闊了視野,或仿古壺、古尊、古鼎、古瓶、古盆,或仿像生類瓜果菜蔬,他都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形象逼真,形態(tài)各異。
至二十年代初,裴石民嶄露頭角,聲名傳播,并開始與宜興的名人雅士交流切磋,特別是和儲南強、潘雅亮等結(jié)為知己,談壺論藝。在滬上仿古董的活計也多了,時間也長了,仿的品種各式各樣。而仿的最多的,是陳鳴遠的像生類作品,當(dāng)時江祖臣在上海所仿的瓜果系列、百果系列,從來不著色,一概素色。且百果系列中,比較嚴謹端正,從來沒有歪嘴咧口的。而裴石民不像他的師傅,他用色十分豐富,鳥菱黑得發(fā)亮,荸薺紅黃鑲嵌,荸薺上的黃毛黑瓣。煞是逼真。特別是花生,半開半合,猶如自然爆開的一樣。
1922年,裴石民先后仿《鳴遠水盂》獲得成功。《金蟾水盂》、《田螺水盂》、《葫蘆水盂》、《松段水盂》、《百果水盂》、《金魚水盂》等等,形態(tài)各異,維妙維肖,細膩逼真,在紫砂壺界贏得“陳鳴遠第二”的美名盛譽。1923年,裴石民為儲南強收藏的《供春樹癭壺》配蓋成功,并由潘稚亮鐫銘題記。題記為“作壺者,供春。誤為瓜者,黃玉麟。五百年后黃賓虹識為癭,英人以二萬金易之未能。重為制蓋者石民,題記者稚君!1924年,裴石民又為儲南強收藏的《圣思桃杯》配托盤成功。紫砂桃杯托盤題記十二行,為潘稚亮錐銘題寫。題記為“圣思,相傳為修道人,姓項。能制桃杯,大於常器,花葉桿實無一不妙,見者不能釋手。廿年前,簡翁得此於燕市,歸而寶之,杯底葉小損,微跛。名手裴石民,時方以第二陳鳴遠名于世,善為前人修舊。昨上用賓虹老人之意,為供春壺重配蓋。今歲復(fù)以鄙請,為此杯加一外托,中虛而涵納之。跛乃定。逐為之記略,兼揚其絕藝,以光于陶史為二美!逼溟g裴石民的仿真像生類制品,秀麗雅致,生趣盎然,上海的古董商和收藏家紛紛邀請其制作紫砂器。34歲時(1926年),裴石民由江祖臣和張懷卿介紹到上海著名魔術(shù)師莫悟奇處仿制古董,和莫結(jié)為知交,制成各種古樸雅致之紫砂珍品,用“司奇治陶”印章。裴石民贏得“陳鳴遠第二”之盛譽,在二十年代至三十代達到高峰期,技藝之精湛,聞名江南,可以說影響已經(jīng)遠遠超過陳光明和師傅江祖臣了。
性情
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裴石民回到宜興蜀山。其時,丁蜀窯場一片蕭條,裴石民的好友儲南強避居深山,潘稚亮避居和橋化城寺,堅持民族氣節(jié)不與敵偽接觸。裴石民原先亦想避居山間,但迫於生活,於1940年在蜀山大橋(橋堍旁)租房開店,取名“石民陶器店”,自做自賣。名謂“自做自賣”,其實裴石民只求幾個度日糊口錢,只要有口飯吃,他的店門就整天關(guān)著。
裴石民養(yǎng)成深居簡出的習(xí)慣,盡量少與他人接觸,特別是敵偽人員。他不忘紫砂陶藝,在家中養(yǎng)了許多小動物,有貓、鳥、狗、金魚、松鼠等等,并捉來許多昆蟲,如晴蜓、地蹩蟲、蟋蟀、昨蜢、知了等等,每日寫生悟性,把物性的可愛之情,移至紫砂藝術(shù)上來。
1942年以后,滬上的一些古董商紛紛復(fù)業(yè),趕來宜興邀請裴石民至滬仿古。裴石民總要先問古董商,仿古紫砂賣於誰人?一些古董商不明其意,答謂日人訂貨。裴石民一聽是日人要貨,堅辭不去,并勸告古董商要以民族大義為重,不可隨意出賣藝品珍品,不要給日人仿古。一次,有個老客商出重價要裴石民至滬替他制仿古壺,并騙他說絕對不賣給日人。裴石民跟其客商趕到上海,準備仿古。不料一日與客商家傭人閑聊,聊出還是日人訂貨,裴石民一臉怒色,二話不說,連夜告辭。此后,他在抗戰(zhàn)期間沒有去過一次上海,也沒有作過一次仿古壺,凡壺上落款,均是石民自己的印款。
1943年,在抗戰(zhàn)艱難歲月中,裴石民深居簡出,閉門鉆研,創(chuàng)制出《松段壺》、《南瓜壺》、《荷葉壺》等作品。其《南瓜壺》以南瓜為壺身造型,枝蔓順延為流,卷葉團裹,枝藤扭曲為把,瓜蒂為鈕,壺身瓜瓤勻稱分割,葉藤布局瀟灑,神韻自然。壺身為素飾,流把鈕、枝藤均采用墨綠泥點綴鑲嵌,為紫砂花貨類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品之一。裴石民手制《南瓜壺》僅數(shù)把,其中有一把留作已用,每日品茗撫摸,數(shù)月間光彩照人,令人羨慕。時蜀山偽和平軍團長史耀民亦聞?wù)f此事,幾次上門要討《南瓜壺》,裴石民堅辭不答應(yīng)。史耀民奈於裴石民聲望,取不到《南瓜壺》亦拿裴石民沒法想。另一名作《荷葉壺》均采用段泥素飾,以綻開的荷花為體,鮮藕為流,蓮枝為把,蓮蓬作蓋,顆顆蓮心均能轉(zhuǎn)動,潺潺作響!逗扇~壺》亦只創(chuàng)制數(shù)把,時人贊譽為“神品”。
1944年以后,裴石民以陶土塑形仿真,制作出《田螺水盂》系列,《九條藝蠶桑葉盤》,《螃蟹荷葉盤》、《十件果品》系列等仿真像生類紫砂文房古玩作品,或自創(chuàng)自樂,或探索追求,或求新求變,以高標準,嚴要求,只求精妙,精而少,少而妙,技藝和心境均達到至高境界。此間,裴石民創(chuàng)作盆景陶藝也十分突出,有其自己持有的銅器敦厚穩(wěn)重的特點,講究形體和裝飾的協(xié)調(diào),泥色表達韻味的肌理美,樸素典雅,件件作品可以說是名品精品。
在整個戰(zhàn)亂期間,裴石民時斷時續(xù),堅持陶藝創(chuàng)作,堅持氣節(jié),且深 導(dǎo)簡出,不與敵偽接觸,寧愿掙個糊口錢,也不愿去滬仿古掙大錢,品德清高,藝德可佳,并堅持始終,可說是難能可貴的。
精神
1953年春,丁蜀窯場的紫砂業(yè)還處在停頓之中,裴石民堅持從藝不停息。他比較成功地創(chuàng)制出一套《松段茶具》。這是在原有的《松段》壺基礎(chǔ)上改制創(chuàng)新的。茶具由單件《松段壺》,四件《松段杯》,單件《松段盤》組成,均以蒼松為題,樹皮斑駁,樹身經(jīng)風(fēng)露斧劈,傲然挺立。松枝蒼翠渾然相吻,壺、杯、盤渾成一體,剛勁古雅,較好地表達了松樹的風(fēng)格,體現(xiàn)了裴石民本身的工藝特點。作品在“華東民間美術(shù)工藝品觀摩會”展出時受到好評,并被刊登于《華東民間藝術(shù)》畫冊上。
1954年10月,裴石民與朱可心、吳云根、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度、范祖德7人組建紫砂工場,隸屬於湯渡生產(chǎn)合作社,承制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訂購的高檔茶具。裴石民創(chuàng)制出《菊蕾壺》、《合桃壺》、《供春壺》。其《供春壺》以儲南強收藏《供春》為藍本,精心改制,以自己的見解和認識,并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特點巧妙融合,古樸雅致,具濃厚典重的紫砂味,并很快為市場所接受,使紫砂工場順利組建和發(fā)展。
1955年春,裴石民參加蜀山陶業(yè)生產(chǎn)合和社,專門從事紫砂器的生產(chǎn)設(shè)計工作,并由省人民政府任命為技藝輔導(dǎo)員,成為著名的“紫砂七藝人”之一 。這時,他創(chuàng)制成功名作《五蝠蟠桃壺》,該壺以桃體為壺身造型,桃枝順勢為流,彎曲成把,壺身分飾枝芽與桃葉,生氣有力,卷典逼真。桃枝桃葉處又分飾五只小桃,另飾五只飛來蝠隨著桃果盤旋。壺取吉祥意“五福壽桃”,又取吉兆“喜從天降”(或曰“福從天降”)。其壺細膩逼真,疤腦斑紋輕挑細刻,桃葉生動有韻,飛來蝠神態(tài)各異。此作為裴石民花貨創(chuàng)制中的轉(zhuǎn)折。此后,裴石民制壺由光貨替代花貨。
1958年宜興紫砂工藝廠成立以后,裴石民創(chuàng)制出傳統(tǒng)名壺《牛蓋蓮子》、《石銚》、《圓潤》,其作品工整嚴謹,古樸大方,神韻有加,逐成了傳統(tǒng)紫砂壺的珍品之作。
1960年之后,裴石民負責(zé)宜興紫砂工藝廠出口高檔紫砂花盆的研究和設(shè)計工作。他全身心地放在花盆的設(shè)計上、花樣翻新,嚴密構(gòu)思,為宜興紫砂工藝廠調(diào)整和渡過“大躍進”之后的難關(guān),作出了默默貢獻。六十年代中期,裴石民以制作仿真象生類制品為主,《蟹》、《花生》、《瓜果》等有較多作品問世。
在六十年代后期“文革”浩劫中,年過花甲的裴石民對“破四舊”,“大砸傳統(tǒng)文物”痛心不已,用實際創(chuàng)作回擊人為的愚昧行動。他壯心不已,在原有制作過的仿古傳統(tǒng)壺上進行創(chuàng)新,以《串頂三足鼎壺》、《串頂秦鐘壺》、《串蓋腰線壺》的創(chuàng)作,以嚴肅的主題立意,以凝重的傳統(tǒng)文化,以心中難平的氣憤之情,強制克服激動情緒,把思想情感融進紫砂陶藝,鞭達人為的歷史倒退逆流,創(chuàng)制成功古文化傳統(tǒng)應(yīng)用于現(xiàn)代紫砂的不朽系列作品。現(xiàn)簡要賞析其《串蓋腰線壺》的藝術(shù)特點與風(fēng)格!洞w腰線壺》以肅穆的古代銅鐘為主體造型,壺蓋、壺身渾成一體,流、把、鈕以十分簡潔、古樸自然、融合早期紫砂陶的特點,在歷史的空間選擇最佳的表達方式,把清秀不俗和凝重深厚腰線形式串聯(lián)在一起,并在鈕上分飾以一個新石器時代特征的裝飾線圈,使二者達到統(tǒng)一,也使古韻與現(xiàn)代節(jié)奏合拍。嚴謹?shù)闹谱,巧妙的安排,又在其追求形態(tài)神韻的同時充分體現(xiàn)出紫砂名壺的日用功能,擇善執(zhí)著,求新求變可見一斑。
裴石民一生清高,從不諂媚,傲骨處處顯精神。他至二十代成名之日起,以“陳鳴遠第二”盛名遠揚,力求新、變、異,力求精、妙、神,每種款式至多只制五、六件,少則一至二件,以高雅大方、清秀不俗,形態(tài)各異、款式新穎的風(fēng)格而在紫砂藝苑別樹一幟。他對其泥色選 配之獨到,既能作典雅古樸之光貨,又能作千姿百態(tài)之花貨,既可作古趣盎然之仿古品,又能作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的瓜果動物,其求新求變求精求妙之精神頗能啟迪后人,發(fā)揚光大。裴石民于1968年中風(fēng)癱瘓,病愈后雖能走動,卻大為不便。但仍經(jīng)常步行至廠,關(guān)心指點后一代藝人。中風(fēng)后再無作品面世,至1976年逝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