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孫仲不見于正史記載。但據(jù)《后漢書·朱儁傳》:“(韓忠)馀眾懼不自安,復(fù)以 孫夏為帥,還屯宛中。儁急攻之。夏走,追至 西鄂精山,又破之。復(fù)斬萬余級,賊遂解散。”
此處的 “孫夏”可能就是演義中“孫仲”的原型。
藝術(shù)形象
小說形象
孫仲
小說《 三國演義》中的虛構(gòu)人物,不見于正史記載。于小說第二回以 黃巾賊將的身份登場。
光和七年(西元184年),黃巾軍起義,朝廷派 皇甫嵩和 朱儁分別率兵平滅了 張梁與 張寶。而后孫仲和 韓忠、 趙弘共同攻占 宛城,聚眾數(shù)萬,欲為張角報仇。朝廷命朱儁以得勝之師討伐,與朱儁、劉備所部激戰(zhàn)于宛城。戰(zhàn)敗正欲逃走時,被劉備射中落馬。
演義原文
時又黃巾余黨三人:趙弘、韓忠、孫仲,聚眾數(shù)萬,望風(fēng)燒劫,稱與 張角報仇。朝廷命朱儁即以得勝之師討之。儁奉詔,率軍前進。時賊據(jù)宛城,儁引兵攻之,趙弘遣韓忠出戰(zhàn)。儁遣玄德、關(guān)、張攻城西南角。韓忠盡率精銳之眾,來西南角抵敵。朱儁自縱鐵騎二千,徑取東北角。賊恐失城,急棄西南而回。玄德從背后掩殺,賊眾大敗,奔入宛城。朱儁分兵四面圍定,城中斷糧,韓忠使人出城投降。儁不許。玄德曰:“昔高祖之得天下,蓋為能招降納順;公何拒韓忠耶?”儁曰:“彼一時,此一時也。昔秦、項之際,天下大亂,民無定主,故招降賞附,以勸來耳。今海內(nèi)一統(tǒng),惟黃巾造反;若容其降,無以勸善。使賊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此長寇之志,非良策也!毙略唬骸安蝗菘芙凳且;今四面圍如鐵桶,賊乞降不得,必然死戰(zhàn)。萬人一心,尚不可當,況城中有數(shù)萬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東南,獨攻西北。賊必棄城而走,無心戀戰(zhàn),可即擒也!眱y然之,隨撤東南二面軍馬,一齊攻打西北。韓忠果引軍棄城而奔。儁與玄德、關(guān)、張率三軍掩殺,射死韓忠,余皆四散奔走。
正追趕間,趙弘、孫仲引賊眾到,與儁交戰(zhàn)。儁見弘勢大,引軍暫退。弘乘勢復(fù)奪宛城。儁離十里下寨,方欲攻打,忽見正東一彪人馬到來。為首一將,生得廣額闊面,虎體熊腰: 吳郡 富春人也,姓孫,名堅,字 文臺,乃 孫武子之后。年十七歲時,與父至錢塘,見海賊十余人,劫取商人財物,于岸上分贓。堅謂父曰:“此賊可擒也。”遂奮力提刀上岸,揚聲大叫,東西指揮,如喚人狀。賊以為官兵至,盡棄財物奔走。堅趕上,殺一賊。由是郡縣知名,薦為校尉。后會稽妖賊 許昌造反,自稱“陽明皇帝”,聚眾數(shù)萬;堅與郡司馬招募勇士千余人,會合州郡破之,斬許昌并其子許韶。刺史 臧旻上表奏其功,除堅為鹽瀆丞,又除盱眙丞、 下邳丞。今見黃巾寇起,聚集鄉(xiāng)中少年及諸商旅,并淮泗精兵一千五百余人,前來接應(yīng)。
朱儁大喜,便令堅攻打南門,玄德打北門,朱儁打西門,留東門與賊走。 孫堅首先登城,斬賊二十余人,賊眾奔潰。趙弘飛馬突槊,直取孫堅。堅從城上飛身奪弘槊,刺弘下馬;卻騎弘馬,飛身往來殺賊。孫仲引賊突出北門,正迎玄德,無心戀戰(zhàn),只待奔逃。玄德張弓一箭,正中孫仲,翻身落馬。朱儁大軍隨后掩殺,斬首數(shù)萬級,降者不可勝計。南陽一路,十數(shù)郡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