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張慎(1391~1450年),字宗榮、一字竹齋,明朝惠州府長樂縣大田鎮(zhèn)大客村人(今廣東省五華縣長布鎮(zhèn)大客村)。
個人生平
他自幼聰敏過人,喜詩書,愛經史。年少讀書,過目成誦。
20歲中秀才,30歲中舉人。
張慎于明正統(tǒng)八年(1443年)任山西沁州判官,協(xié)助知州管理州政。當時不少了解他的士大夫為他惋惜,認為“張君學富才贍,而屈居于州佐,太不適宜”。張慎心胸豁達,對官職之大小毫不介意,他說“古之仕者,不在職之崇卑,而在道之行否”,欣然赴任。他在任內以清勤愛民著稱。一次前往大同督辦糧食,認真負責,一絲不茍,不足一個月便辦好交差。在任內凡遇有疑難案件,皆一一查明實情,依法判斷,使貪官喪膽,權貴畏服,一時訟少民寧。
正統(tǒng)九年(1444),明帝派巡按到各地考察官員情況,當巡按微服出訪到沁州時,州民都說:“一州惟張慎廉明能干!苯浬献喑ⅲ瑥埳魃秊樯綎|巡按御史。因治理有方,后提拔為山東巡撫。
景泰元年(1450年)卒于官舍。
山東人民后來建祠供祀。
人物特性
張慎為人耿直,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在任期間處處以身作則,不求特殊享受,對家人仆從亦嚴格要求,不恃勢欺人。他是南方人,出仕北方,初不適應吃小米,便設法租賃民田,命仆人自種水稻,以供一家食用,并教育其夫人吳氏,不能自恃夫貴而不從事耕織,應自理蠶織之事,規(guī)定衙內婦女務勤紡織,以供一家之衣。張慎在山東為官七年,卸任后回鄉(xiāng)時兩袖清風,所存積蓄僅可供他死后喪葬費用,并無余資留給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