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1963年8月,高鴻鈞出生于安徽省懷遠縣。
1987年,畢業(yè)于安徽教育學院物理系,獲得學士學位。
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就讀于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獲得碩士學位。
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就讀于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電子離子與真空物理專業(yè),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1994年8月,任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副研究員。
1995年10月至2001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研究員。
1997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客座研究員和學術(shù)顧問。
2001年6月至2009年3月,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研究員、實驗室主任。
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助理。
2007年6月,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2012年10月,任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科學學院院長。
2014年2月,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
2015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
2018年10月,任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
2020年9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高鴻鈞從事納米量子系統(tǒng)的構(gòu)造、組裝和結(jié)構(gòu)與物性調(diào)控的研究并取得多項成果:提出一種提高STM分辨率的新方法,增強了STM觀察表面電子結(jié)構(gòu)的能力。首次在Au(111)表面上構(gòu)造了具有固定偏心軸的單個分子轉(zhuǎn)子,實現(xiàn)了大面積有序陣列的組裝并對其轉(zhuǎn)動行為進行了有效的調(diào)控。發(fā)現(xiàn)了單個磁性FePc分子在Au(111)表面上的Kondo效應,提出了利用分子在不同吸附位置構(gòu)型不同的原理對單分子自旋態(tài)進行調(diào)控的途徑。首次在單個分子水平上實現(xiàn)電導轉(zhuǎn)變,顯示了未來用作信息存儲的可能性。
學術(shù)論著截至2018年5月,高鴻鈞已在國際學術(shù)期刊上發(fā)表論文350余篇,其中包括Physical Review Letter、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和Nature系列刊物52篇,引用1萬余次。
代表性論文
Q. Liu, Y. Y. Zhang, N. Jiang, H. G. Zhang, L. Gao, S. X. Du, and H. -J. Gao,"Identifying Multiple Configurations of Complex Molecules in Dynamical Processes: Time Resolved Tunneling Spectroscopy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4, 166101 (2010).
N. Jiang, Y. Y. Zhang, Q. Liu, Z. H. Cheng, Z. T. Deng, S. X. Du, H. -J. Gao, M. J. Beck and S. T. Pantelides,"Diffusivity Control in Molecule-on-Metal Systems Using Electric Fields",Nano Letters 10. 1184-1188 (2010).
M. Gao, Y. Pan, C. D. Zhang, H. Hu, R. Yang, H. L. Lu, J. M. Cai,S. X. Du, F. Liu and H. -J. Gao,"Tunabl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epitaxial graphene on metal substrates",Appl.Phys.Lett.96,053109(3) (2010).
H. -J. Gao, L. Gao,"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of functional nanostructures on solid surfaces: Manipulation, self-assembly, and applications",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 (Review Journal) 85, 28-91 (2010).
J. H. Mao, H. G. Zhang, Y. H. Jiang, Y. Pan, M. Gao, W. D. Xiao, H. -J. Gao,"Tunability of Supramolecular Kagome Lattices of Magnetic Phthalocyanines Using Graphene-Based Moireu2032Patterns as Templates",J. Am. Chem. Soc. 131(40), 14136u201314137 (2009).
Y. Pan, H.G. Zhang, D.X. Shi, J.T. Sun, S.X. Du, F. Liu, H. -J. Gao,"Highly Ordered, Millimeter-Scale, Continuous, Single-Crystalline Graphene Monolayer Formed on Ru (0001) ",Adv. Mater. 21, 2777-2780 (2009).
L. Gao, Q. Liu, Y. Y. Zhang, N. Jiang, H. G. Zhang, Z. H. Cheng, W. F. Qiu, S. X. Du, Y. Q. Liu, W. A. Hofer, and H. -J. Gao,"Constructing an Array of Anchored Single-Molecule Rotors on Gold Surfaces",Phys. Rev. Lett. 101 (19), 197209 (2008).
Hao Hu, H. -J. Gao, and Feng Liu,"Theory of Directed Nucleation of Strained Islands on Patterned Substrates",Phys. Rev. Lett. 101 (21), 216102 (2008).
L. Gao, W. Ji, Y. B. Hu, Z. H. Cheng, Z. T. Deng, Q. Liu, N. Jiang, X. Lin, W. Guo, S. X. Du, W. A. Hofer, X. C. Xie, and H. -J. Gao,"Site-Specific Kondo Effect at Ambient Temperatures in Iron-Based Molecules",Phys. Rev. Lett. 99 (10), 106402 (2007).
D. Shi, W. Ji, X. Lin, X. He, J. Lian, L. Gao, J. Cai, H. Lin, S. Du, F. Lin, C. Seidel, L. Chi, W. Hofer, H. Fuchs, and H. -J. Gao,"Role of lateral alkyl chains in modulation of molecular structures on metal surfaces",Phys. Rev. Lett. 96 (22), 226101 (2006).
Z. T. Deng, H. Lin, W. Ji, L. Gao, X. Lin, Z. H. Cheng, X. B. He, J. L. Lu, D. X. Shi, W. A. Hofer, and H. -J. Gao,"Selective analysis of molecular states by functionalized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tips",Phys. Rev. Lett. 96 (15), 156102 (2006).
S. X. Du, H. -J. Gao, C. Seidel, L. Tsetseris, W. Ji, H. Kopf, L. F. Chi, H. Fuchs, S. J. Pennycook, and S. T. Pantelides,"Selective nontemplated adsorption of organic molecules on nanofacets and the role of bonding patterns",Phys. Rev. Lett. 97 (15), 156105 (2006).
W. Ji, Z. Y. Lu, and H. -J. Gao,"Electron core-hole interaction and its induced ionic structural relaxation in molecular systems under x-ray irradiation",Phys. Rev. Lett. 97 (24), 246101 (2006).
J. Weissenrieder, S. Kaya, J. L. Lu, H. -J. Gao, S. Shaikhutdinov, H. J. Freund, M. Sierka, T. K. Todorova, and J. Sauer,"Atomic structure of a thin silica film on a Mo(112) substrate: A two-dimensional network of SiO4 tetrahedra",Phys. Rev. Lett. 95 (7),076103 (2005).
Y. L. Wang, H. -J. Gao, H. M. Guo, S. Wang, and S. T. Pantelides,"Bonding configurations and collective patterns of Ge atoms adsorbed on Si(111)-(7 x 7)",Phys. Rev. Lett. 94 (10),106101 (2005).
Y. B. Hu, Y. Zhu, H. -J. Gao, and H. Guo,"Conductance of an ensemble of molecular wir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Phys. Rev. Lett. 95 (15), 156803 (2005).
M. Feng, X. F. Guo, X. Lin, X. B. He, W. Ji, S. X. Du, D. Q. Zhang, D. B. Zhu, and H. -J. Gao,"Stable, reproducible nanorecording on rotaxane thin films",J. Am. Chem. Soc. 127 (44), 15338-15339 (2005).
Y. L. Wang, H. -J. Gao, H. M. Guo, H. W. Liu, I. G. Batyrev, W. E. McMahon, and S. B. Zhang,"Tip size effect on the appearance of a STM image for complex surfaces: Theory versus experiment for Si(111)-(7x7)",Phys. Rev. B 70 (7), 073312 (2004).
H. -J. Gao, K. Sohlberg, Z.Q. Xue, H.Y. Chen, S.M. Hou, L.P. Ma, X.W, Fang, S.J. Pang, and S.J. Pennycook,"Reversible nanometer-scale conductance transitions in an organic complex",Phys. Rev. Lett. 84, 1780-1783 (2000).
承擔項目項目名稱 | 項目類別 | 研究期限 |
有機復合功能薄膜在超高密度信息存儲中的研究 |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 |
超高密度信息存儲薄膜與技術(shù)的研究 | 重大項目 | 1998年4月至2002年3月 |
電子離子物理、材料與器件 |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 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 |
用于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的有機分子材料及其薄膜特性 | 重大研究計劃 |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
納米電子器件的材料、構(gòu)造與物性研究 | 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項目 |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 |
功能納米結(jié)構(gòu)可控生長和納米單元器件的基礎研究 | 國際(地區(qū))合作與交流項目 |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 |
納米電子器件的材料、構(gòu)造與物性研究 | 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項目 |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 |
新型硼一維納米材料的合成和結(jié)構(gòu)特性研究 | 聯(lián)合基金項目 |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 |
功能分子和Graphene納米結(jié)構(gòu)的組裝及其物性研究 | 重點項目 |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 |
納米電子器件的材料、構(gòu)造與物性研究 | 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項目 |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
水科學若干關(guān)鍵基礎問題研究 | 重大項目 |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 |
水科學先進實驗技術(shù)研究 | 重大項目 |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 |
基于Graphene的功能納米材料的可控生長及其物性研究 | 國際(地區(qū))合作與交流項目 |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 |
低維信息器件 | 科學中心項目 | 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 |
高鴻鈞的研究成果曾入選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199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和“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2008年 | 原子分子操縱、組裝及其特性的STM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2018年 | 原子尺度上“小分子機器”在固體表面的構(gòu)筑與物性調(diào)控 | 陳嘉庚數(shù)理科學獎 |
人才培養(yǎng)
指導學生據(jù)2020年1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N04組官網(wǎng)顯示,高鴻鈞已培養(yǎng)博士生和博士后80余名,其中有4名在美國和新加坡的大學擔任教授,10余名在中國研究機構(gòu)或高校擔任學術(shù)帶頭人。
2014年,高鴻鈞指導的學生李林飛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yōu)秀獎。
講座報告2012年12月27日,高鴻鈞為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及物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的學生作了題為《單個分子水平納米量子系統(tǒng)的構(gòu)造、組裝與物理屬性控制》的專題講座。
2013年11月22日至24日,高鴻鈞訪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學院,訪問期間作了題為《納米量子結(jié)構(gòu)的構(gòu)筑及其物性調(diào)控》的學術(shù)報告。
2017年2月23日,高鴻鈞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作了題為《“單分子機器”的構(gòu)造、組裝與物性》的交叉學科科學講座。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91年 | 中國物理學會葉企孫凝聚態(tài)物理獎 |
1991年 | “北京大學研究生學術(shù)十佳”稱號 |
1996年 | 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 |
2001年 | 第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
2003年 | 中國真空學會成就獎 |
2008年 | 全球華人物理學會“亞洲成就獎” |
2009年 | 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物理獎 |
2010年 | 德國洪堡研究獎(Humboldt Research Award) |
2011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shù)學物理學部) |
2012年 | 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
2012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shù)進步獎 |
2013年 | 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 |
英國物理學會會士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2009年至2014年 | 中國真空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
2010年 | 國際真空科學、技術(shù)與應用聯(lián)合會(IUVSTA)納米科學委員會主席 |
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 |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
2013年11月 | 蚌埠學院榮譽教授 |
2014年至2019年 | 中國真空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副理事長 |
2018年3月 |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
2019年11月 | 中國真空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長 |
中國科學院香港創(chuàng)新研究院籌建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 |
國家973計劃咨詢專家組成員 | |
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 |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雜志副主編 | |
New Journal of Physics雜志編委 |
人物評價
高鴻鈞在納米量子結(jié)構(gòu)與物性調(diào)控及其潛在應用做出了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工作,其中部分工作起引領作用。(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評)
高鴻鈞院士是凝聚態(tài)物理領域的權(quán)威專家,學術(shù)造詣精深、研究成果豐碩。(蚌埠學院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