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韓立新

    韓立新(教授)

    韓立新,1966年生。內(nèi)蒙古赤峰市人,1987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yè),1992年10月赴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科留學,碩士和博士課程期間師從日本著名的黑格爾和馬克思專家學習黑格爾和馬克思的哲學,于2000年獲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博士。2003年回國,任清華大學哲學系講師,2009年升任哲學系教授,2011年任“清華大學馬克思恩格斯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曾獲“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北京市四個一批人才”等獎勵。代表作《〈巴黎手稿〉研究——馬克思思想的轉折點》(2014年)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13年)和“中華外譯文庫”(2015年)。還出版了《環(huán)境價值論——環(huán)境倫理:一場真正的道德革命》(2005年)和《生態(tài)學和馬克思》(日文,時潮社,2001年)等專著,在海內(nèi)外學術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哲學、新MEGA,“日本馬克思主義”,環(huán)境倫理學等。


    人物經(jīng)歷

    1983年——1987年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yè) 獲哲學學士學位
    1987——1992年8月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資料室工作
    1992年10月——2000年3月 日本 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科留學,獲社會學博士學位
    2000年4月——2002年8月 日本東京HIAS教育研究所工作 研究員
    2003年3月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哲學系,講師
    2003年12月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哲學系,副教授
    2009年12月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導
    2011年11月—“清華大學馬克思恩格斯文獻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研究(新MEGA)、文本解讀、日本馬克思主義)
    生態(tài)社會主義和環(huán)境倫理學
    循環(huán)經(jīng)濟和循環(huán)型社會建設

    主要貢獻

    主持項目

    2014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巴黎手稿〉研究——馬克思思想的轉折點》(英文版)(批準號14WZX007,50萬)
    2013年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巴黎手稿〉研究——馬克思思想的轉折點》(批準號為13KZX002,18萬元)
    2013年獲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特殊項目: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理論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12JFCG040,2萬元)
    2010年獲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新MEGA)研究(70萬元)
    2010年獲教育部委托清華大學自主科研計劃項目:以新MEGA為基礎的馬克思恩格斯手稿研究(40萬元)
    2009年獲清華大學人文社科振興基金資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研究等(10萬元)
    2009年獲清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項目:新MEGA《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電子版的編輯工作(5萬元)
    2006年獲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資助:馬克思的環(huán)境倫理思想(7萬元)
    2005年獲日本住友財團亞洲研究基金資助:美國的環(huán)境倫理在日本
    2005年獲清華大學人文社科振興基金資助:新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研究
    2004年獲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啟動資金”: 生態(tài)社會主義研究
    2003年9月獲清華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資助
    2003年5月獲清華大學骨干人才支持計劃基金資助

    主要作品

    【代表著作】編譯《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 日本學者卷》(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
    《〈巴黎手稿〉研究——馬克思思想的轉折點》(入選2013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
    主編《新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環(huán)境價值論--環(huán)境倫理:一場真正的道德革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エコロジーとマルクス》(環(huán)境思想和馬克思)、日本時潮社、2001年,全文241頁。
    博士論文(日文):《マルクスの労働概念とエコロジー》、一橋大學,2000年3月。

    【翻譯著作】望月清司:《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全書610頁
    佐佐木毅等:《地球環(huán)境和公共性》,(第一譯者),人民出版社,2009年。
    巖佐茂:《環(huán)境的思想》(修訂版),(第一譯者),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
    巖佐茂:《環(huán)境的思想》,(第一譯者)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年。
    巖佐茂、劉大椿編集:《環(huán)境思想の研究》(日文),日本創(chuàng)風社,1999年。

    韓立新

    【學術論文】
    黑格爾法哲學研究的當代意義,《學術月刊》,2019年第4期。

    “市民社會派馬克思主義”及其對當代中國的意義——以望月清司的《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為中心,《日本學刊》,2019年第2期。

    黑格爾倫理國家觀的矛盾及其解決——個人在何種意義上能成為國家的創(chuàng)建者,《河北學刊》,2018年第6期。

    “物”的勝利——以《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的《貨幣章》為中心,《哲學研究》,2017年第12期。

    客觀性哲學的重建及其意義——以黑格爾、鮑威爾和馬克思的思想發(fā)展為主線,《哲學動態(tài)》,2017年第10期。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之《費爾巴哈》章編譯上的根本問題——寫在新MEGA I/5《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卷正式出版之前,《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

    從國家到市民社會——《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研究,《河北學刊》,2016年第5期。

    站在時代高度研究《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光明日報》,2016年8月17。

    政治經(jīng)濟學是把握當代中國的有效武器,《天府新論》,2016年第3期。

    勞動所有權與正義——以馬克思的“領有規(guī)律的轉變理論”為核心,《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5年第2期。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導讀,李文堂主編《人文經(jīng)典導讀》,漓江出版社,2015年。
    流布版「フォイエルバッハ」章中國語訳(1995年)の根本問題、大村泉ら編著『新MEGAと「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の現(xiàn)代的探求』、八朔社、2015年、271u2010293頁。
    論青年馬克思的黑格爾轉向,《清華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87-95頁。
    清華大學“服部文庫”的建立及其特征,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5年創(chuàng)刊號。
    The Literature-based Research on Paris Manuscripts and its Significance. (2015年2月26日至3月2日,在東京參加由日本東北大學舉辦的“MEGA和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濟危機理論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EGA and Marxian Discourses on Economic Crises)”論文)
    中國における『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翻訳史の概要(修訂版)、研究年報『経済學』(東北大學)、74巻1號、2014年3月,1u20109頁。
    “日本馬克思主義”的整體像,《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 日本學者卷》編譯說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
    異化、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4年第2期。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4年第7期全文轉載。
    “巴黎手稿”:馬克思思想從早期到成熟的轉折點,《哲學動態(tài)》, 2014年第7期,20-27頁。
    中國における『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翻訳史の概要、研究年報『経済學』(東北大學)、74巻3號、2014年3月。
    交融與交鋒:關于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的對話(韓立新發(fā)言部分,不知道算第幾作者),《哲學動態(tài)》,2013年第1期,8-9、10頁。
    環(huán)境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可能性,曲德林、楊艦主編:《能源與環(huán)境——中日能源與政策的反思與展望》,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
    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回到赫斯”——赫斯和馬克思的關系研究史回顧,謝地坤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第2輯,2012),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我與《教學與研究》的二三事,《教學與研究》編輯部組編:《與共和國同命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新MEGA“《資本論》及其手稿”研究的新進展————紀念新MEGA第II部門“《資本論》及其手稿”出版工作的結束,《政治經(jīng)濟學評論》,2013年第2期。
    勞動價值論中的自然問題——對漢斯?依姆拉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批判的批判,《哲學研究》,2013年第4期,29-35頁。被CSSCI和CNKI收錄;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13年第6期全文轉載
    勞動價值論中的自然問題,聶錦芳主編:《資本論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獻、思想與當代性》,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3年。
    貫徹環(huán)境正義原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理論視野》,2013年第6期
    從“人倫的悲劇”到“精神”的誕生——黑格爾耶拿《精神哲學》草稿中從個人到社會的演進邏輯,《哲學動態(tài)》, 2013年第11期,5-14頁。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外國哲學》2014年第2期全文轉載。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究竟是不是循環(huán)論證,《學術月刊》,2012年第3期第58-68頁。(被《新華文摘》2012年第15期論點摘編;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2年第6期轉載,獲第八屆“全國馬克思主義論壇”青年優(yōu)秀論文獎)
    從個人到社會的演進邏輯——以《精神現(xiàn)象學》中的“物象本身”概念為核心,《哲學動態(tài)》,2012年第10期第13-22頁。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外國哲學》2013年第1期轉載)
    中國における『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翻訳史の概要、『マルクス?エンゲルス?マルクス主義研究』第54?55號(2012年7月)
    我與《教學與研究》的二三事,《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7期。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究竟是不是循環(huán)論證,孫蚌珠主編《首都經(jīng)濟學家》(第2輯),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2年。
    自由主義和地球的有限性,《中國環(huán)境哲學20年》,2012年。

    中國的“日耳曼式”發(fā)展道路(上),《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1期。第5-17頁。
    Criticism of Theory of“Civil Society”of Chinese Scholars: Problem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Private Property and Difference of W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Volume VII. 3. Summer 2011. pp. 133-149.
    “我們是否真地需要u2018回到赫斯u2019——赫斯和馬克思的關系研究史回顧”,《哲學動態(tài)》,2011年第3期。第5-15頁。
    日本對《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的研究——兼論《大綱》研究對“日本馬克思主義”形成的意義,《日本學刊》,2011年第4期(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12年第2期轉載)
    韓立新,曹峰:“日本哲學”(2008-2009),韓震主編《國外哲學發(fā)展年度報告(2007-200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韓立新,《六十年代生人》,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聚焦點”,《學術月刊》,2009年第11期,第35-37頁。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10年第3期全文轉載
    從馬克思的物象化理論剖析性交易,《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月14日第6版。
    對象化和異化是否同一,《吉林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第49-59頁。被CSSCI和CNKI收錄;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0年第5期全文轉載
    何謂馬克思的“正義”?(王廣著作序言),《正義之后——馬克思恩格斯正義觀研究》,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日本哲學”,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秘書處組編《國外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報告2009》,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是“日本馬克思主義”還是“日本新馬克思主義”?——關于日本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定位的對話(上,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3月25日第6版、4月6日第6版。被CSSCI和CNKI收錄;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10年第5期全文轉載
    Marxism and Ecology: Marxu2019s theory of labour process revisited. In: Q. Huan (ed.), Eco-socialism as Politics: Rebuilding the Basis of our Modern Civilisation, ?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2010. p.15-31.
    回到黑格爾——由“國外馬克思學論叢”的出版所想到的,《晉陽學刊》,2010年第5期
    強者承擔責任,弱者得到補償——日本治理環(huán)境的經(jīng)驗對中國環(huán)保的啟示,《綠葉》,2010年第4期,第90-94頁。
    「疎外された労働」と「疎外された交通」、巖佐茂編集『マルクスの構想力――疎外論の射程』社會評論社、2010年、第42-65頁。
    評日本的“早期馬克思論爭”——兼論《穆勒評注》對重構馬克思異化論的意義,《哲學研究》,2010年第9期。第31-40頁。被CSSCI和CNKI收錄;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10年第5期全文轉載
    韓立新、盛福剛編譯:澀谷正“《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各種版本情況介紹”,《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8月31日,第6版。
    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學與馬克思的勞動過程理論,郇慶治主編:《重建現(xiàn)代文明的根基——生態(tài)社會主義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7-62頁。
    日本馬克思主義——《日本馬克思主義譯叢》翻譯總序,俞可平等主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60年》,重慶出版社,2010年。
    韓立新,曹峰:“日本哲學”,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秘書處組編《國外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報告2010》,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從日耳曼共同體的解體看城市化的作用——對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chǎn)以前的各種形式》的一種研究,《世界城市與人文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9頁。
    “u2018日本馬克思主義u2019:一個新的學術范疇”,《學術月刊》,2009年第9期,第50-58頁。
    “日本的MEGA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2009),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2-448頁。
    “從相互性到人性:環(huán)境倫理的一條新思路”,《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8月25日第11版。
    “馬克思歷史理論的新解釋”,《現(xiàn)代哲學》,2009年第4期,第19-25頁。
    “望月清司對馬克思市民社會歷史理論的研究”,《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第13-25頁。
    “日本對MEGA第II部門u2018《資本論》及其手稿u2019的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4月23日第3版。
    序言“文化建設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何慶著《21世紀人類〈健康文化〉的建立與戰(zhàn)略構想》,第1-5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
    編輯:“熱點聚焦:《巴黎手稿》研究的新階段”,《中國哲學年鑒》2009,哲學研究雜志社,2009年,第176-181頁。
    「中國の市民社會論批判――私的所有権の確立と社會格差の問題」、『一橋社會科學』第6號、2009年3月、第73-102頁。
    “關于u2018個人所有制u2019解釋的幾個問題”,《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9年第2期,第25-30頁。
    “環(huán)境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張再興、趙甲明主編:《科學發(fā)展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第214-219頁,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
    “從國家到市民社會:馬克思思想的重要轉變——以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為研究中心”,《河北學刊》,2009年第1期,第14-24頁。
    「『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研究の新段階」、『情況』、2008年9月號、第183-199頁
    「『自然の支配』と『物質(zhì)代謝』:エコロジー的視點から見たマルクスの『労働過程』における二重の論理」、『季報唯物論』第105號、2008年8月、第71-87頁
    編輯:“熱點聚焦:《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編輯問題”,《中國哲學年鑒》2008,哲學研究雜志社,2008年,第14-24頁。
    “第4章環(huán)境倫理學”,盧風主編《應用倫理學概論》,第214-246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市民社會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學習時報》,2008年5月19日第3版。
    『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の文獻學と日本の學界による廣松版への評価――廣松編訳『新編集版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の中國語訳出版を記念して、『情況』、2007年5月號別冊、第8-37頁。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編輯問題的新進展”,《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7年第6期,第80-83頁。
    “環(huán)境倫理學的發(fā)展趨勢與研究對象”,《思想戰(zhàn)線》,2007年第6期,第21-26頁。
    第3章丸山正次:“環(huán)境政治學在日本:理論與流派”,郇慶治主編:《環(huán)境政治學:理論與實踐》,第48-73頁,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編輯問題”,《光明日報》,2007年10月12日第9版。
    “《穆勒評注》中的交往異化:馬克思的轉折點——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經(jīng)濟學原理〉一書摘要》研究”,《現(xiàn)代哲學》,2007年第5期,第1-15頁。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研究的四個問題”,《學術月刊》,2007年第3期,第65-73頁。
    “對經(jīng)典著作研究的意義及其進路的一點思考”,《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7年第3期,第81-84頁。
    《資本論》編輯中的“馬克思恩格斯問題”,《光明日報》,2007年4月10日第11版。
    “《巴黎手稿》的文獻學研究及其意義”,《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7年第1期,第114-123頁。
    “從市民社會到自由人的聯(lián)合”,《光明日報》,2006年12月11日第12版。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市民社會概念(上)”,《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6年第4期,第40-51頁。
    “論環(huán)境倫理學中的整體主義”,《理論與探索》,2006年第3期,第26-29頁。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文獻學研究與日本學界對廣松版的評價”,《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第23-33頁。
    “環(huán)境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的對立”,李志祥主編:《高科技時代的倫理困境與對策》,華齡出版社,2006年6月,第202-214頁。
    “美國的環(huán)境倫理對中日兩國的影響及其轉型”,《中國哲學史》,2006年第1期,第43-45頁。
    「重農(nóng)主義」、「エコ社會主義」、「リービヒ」、尾関周二等編著『環(huán)境思想キーワード』、青木書店、2005年。
    “中國的循環(huán)經(jīng)濟選擇”,《財經(jīng)》,2005年第24期,第100-101頁。
    “論人對自然義務的倫理根據(jù)”,《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3期,第19-25頁。
    “環(huán)境倫理學是應用倫理學嗎?”《河北學刊》,2005年第2期,第98-102。
    “循環(huán)經(jīng)濟的道德與社會文化體系”,謝振華主編:《領導干部循環(huán)經(jīng)濟知識讀本》第6章,第150-164頁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循環(huán)、共生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觀”,《中國環(huán)境報》,2005年7月5日第3版。
    “環(huán)境問題上的代內(nèi)正義原則”,《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年第5期,第21-27頁。
    “人對自然有義務嗎?”,《現(xiàn)代水利周刊》,2004年10月30日第1版。
    “新發(fā)展觀和環(huán)境哲學”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自由主義和地球的有限性”,《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第36-41頁。
    “環(huán)境倫理對自由主義的挑戰(zhàn)”,萬俊人主編《清華哲學年鑒》(2003),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03-129頁。
    馬克思的“自然的支配”——兼評西方生態(tài)社會主義對這一問題的先行研究,《哲學研究》,2003年第10期,9—14頁。
    「中國における環(huán)境倫理の動向」,日本科學者會議編《環(huán)境問題資料集成》(14),旬報社,2003年。
    “論辛格理論的優(yōu)生主義危險——從〈辛格事件〉所想到的”,《求索》2003年9月,第5期,156—160頁。
    “環(huán)境保護視野中的馬克思”,中國倫理學會會刊《倫理學研究》(創(chuàng)刊號),2002年第2期,72—78頁。
    「マルクスの物質(zhì)代謝概念と共生」、吉田俊杰編『共生思想の探求』青木書店、2002年9月,72—90頁。
    “馬克思的物質(zhì)代謝概念與環(huán)境保護思想”,《哲學研究》2002年第2期,6—13頁。
    「環(huán)境問題との関わりでいまマルクスの思想をどう見るか?」『一橋論叢』2001年8月號,第126卷,172—189頁。
    “如何看待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進行的一個探討”,《哲學研究》2000年增刊號,83—86頁。
    「『労働価値說』とエコロジー」(“勞動價值學說”和環(huán)境保護)、日本唯物論研究協(xié)會編『暴力の時代と倫理』、1999年11月。
    “馬克思的〈勞動過程〉理論和環(huán)境保護思想”,劉大椿和巖佐茂主編《環(huán)境思想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マルクスの労働概念とエコロジー」、『環(huán)境思想の研究――日本と中國で環(huán)境問題を考える』創(chuàng)風社、1998年8月。

    【翻譯論文】
    翻譯小林一穗:“第一篇費爾巴哈章的文獻問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世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
    校對:大谷禎之介:關于《資本論》第2部和第3部的撰寫時期,《清華政治經(jīng)濟學報》第1卷,201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7月。
    校對:大村泉等:新MEGA第II部門第12卷“恩格斯編輯用稿”的編輯和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評論》,2013年第2期。
    翻譯:雙重的顛倒,《清華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被CSSCI和CNKI收錄;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13年第5期全文轉載,獲第三屆“百盛—清華學報優(yōu)秀論文獎”。
    翻訳:マルクスの「個體」と「連合體」概念、『マルクス?エンゲルス?マルクス主義研究』第54?55號(2012年7月)
    翻訳:ロシアの2007年新版『共產(chǎn)黨宣言』、『マルクス?エンゲルス?マルクス主義研究』第54?55號(2012年7月)
    翻譯:大村泉“新MEGA在亞洲編輯的可能性及其課題”,《理論視野》,2011年第8期
    翻譯:望月清司“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哲學動態(tài)》,2011年第9期,第5-12頁。
    翻譯:村上俊介“望月清司市民社會理論的形成過程”,《哲學動態(tài)》,2011年第9期,第27-29頁。

    渡邊憲正:“共同體和共同社會理論”,《新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第373-383頁。

    澀谷正:“《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編輯問題”,《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7年第6期,第73-82頁。
    平子友長:“MEGA2第I部門第5卷附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CD-ROM版的編輯問題”,《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7年第6期,第59-72頁。
    巖淵慶一:“日本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清華哲學年鑒》(2004),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21-141頁。
    丸山正次:“環(huán)境政治理論的基本視角”,《文史哲》2005年第5期,第12-17頁。
    小林一穗:“《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費爾巴哈”章的文獻問題”,《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8期,第1-5頁。
    巖佐茂:“社會主義在本質(zhì)上是生態(tài)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5年第8期,第84-88頁。
    巖佐茂“研究環(huán)境倫理學的基本視角”,《哲學動態(tài)》,2002年第4期,6—9頁。
    干春松「中國の環(huán)境思想研究における若干の論點」、東京唯物論研究會『唯物論』第75號、2001年12月。
    巖佐茂“世紀之交的環(huán)境問題”,《湖北大學學報》2000年第3號。
    劉大椿「中國の環(huán)境問題の現(xiàn)狀と動向」、『立命館產(chǎn)業(yè)社會論集』第33巻、第4號、1998年。
    巖崎允胤“反核、和平、民主主義與人及其生的尊嚴”、王玉墚、巖崎允胤《價值與發(fā)展》1999年6月。
    劉大椿「環(huán)境問題と儒教?道教の伝統(tǒng)的思想」、『環(huán)境思想の研究』創(chuàng)風社、1998年8月,28—51頁。
    李徳順「『人間を中心とすること』と環(huán)境価値」、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ildlife FORUM』四巻?1號、1998年,1—6頁。
    馬書春「『中國アジェンダ21』と環(huán)境問題」、『環(huán)境思想の研究』創(chuàng)風社、1998年8月,339—355頁。

    名人推薦
    • 羅新
      羅新,1963年生,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中國民族史,代表作為《中古北族名號考》。
    • 初北平
      男,1972年5月生,法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院長。初北平1996年畢業(yè)于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遠洋船舶駕駛專業(yè),2000年獲大連海事大學國際法學..
    • 強世功
      強世功 教授 法學博士   1990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本科,1996年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1999年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2001-2002);借...
    • 孫澤洲
      孫澤洲(1970年-),遼寧沈陽人,畢業(yè)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現(xiàn)任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先后參與多個型號衛(wèi)星的研制任務、繞月探測工程的前期論證,協(xié)助總設計師..
    • 劉亞青
      劉亞青是中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出生于1970年12月,是美國ROCHESTER大學、山東大學博士后,2018年1月劉亞青當選政協(xié)第十二屆山西省委員會委員。
    • 鐘道隆
      鐘道隆,浙江浦江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通信工程專家、逆向英語創(chuàng)始人、復讀機發(fā)明者。上大學是優(yōu)等生,工作是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管教學是學生的良師諍友,退休后是優(yōu)...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