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后研究,訪問教授和訪問學者(1990 -1994)。臺灣中央研究院訪問研究員(1997—1998)。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民族學會理事, 中國人類學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遺傳學會國際倫理道德委員會委員,美國攝影師學會終身會員。著有《父系家族公社形態(tài)研究》(1983)、《教育人類學》(1989),影視人類學片《端午節(jié)》(編導和制片人,英文版錄像帶,美國1992年瑪格瑞特米德電影節(jié)入圍片)、《水漫三峽》(1997)、《懷想——北京“新疆街”的時空變遷》(1999)。另有現(xiàn)代詩集《情人節(jié)》(1995)、《北美花間》(1994)和個人攝影展《美國與中國》(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督鹨怼返慕永m(xù)研究成果----《銀翅》,F(xiàn)在出版了《獨行者——人類學隨想?yún)矔肺灞尽?/p>
1988年成為中國解放后培養(yǎng)的第一位民族學(人類學)博士。
人物履歷
首屆香港霍英東教育研究基金赴美,1989年獲美國華盛頓大學弗里茨博士后研究基金,在該校杰克遜國際研究學院和人類學系完成博士后(1990-92)。
1994-1998,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主任,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1998-2003,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民族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長、實驗影視人類學中心主任。
2003至今,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特聘資深教授(2000-);臺灣CCK國際學術研究基金得主(1995-98年度);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和人類學系訪問教授(1997);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訪問研究員(1997-98);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系高級訪問學者(2000);法國遠東學院講座(2002);2008年世界人類學民族學大會籌委會副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和美國北卡羅來大納學社會醫(yī)學系攝制項目、合作與培訓項目(2003-2004);新疆大學兼職教授(2004-);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都市人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類學會理事,美國攝影師學會終身會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漢人社會、影視人類學理論與攝制、教育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文化撰寫的多元實踐、應用人類學(公共衛(wèi)生等)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1]
教授課程
*近兩年 本科生 和 研究生課程:
《人類學概論》旨在提供大學生清晰的人類學基本理論和方法;提供重要的學術理念和概念;田野工作的選點和尋找調研的切入點、理論詮釋和產(chǎn)出;討論人類學應用的條件與可能性。
《漢人社會》旨在提供研究生漢人社會研究的脈絡、方法,以及現(xiàn)有相關理論的使用,啟發(fā)學生擴大漢人社會研究的地理范圍,嘗試發(fā)現(xiàn)不同地區(qū)漢人社會的組織特征與運作機制。
《應用人類學》旨在提供研究生對人類學四個基本分支理論應用性延伸的條件與可能性;以及眾多較為成熟的分支學科應用性的條件與可能性。
《影視人類學》和《人類學影視評論》經(jīng)常安排為連續(xù)性課程,提供研究生影視人類學分支學科的基本理論,特定的鏡頭語言與影視表現(xiàn)方法,以及提供影視片選題、人類學理論運用、尋找研究論文文本與影片互補的契機,討論國內(nèi)外經(jīng)典影片并加以評論,參與本所影視攝制課題的選題、拍攝、后期制作工作,人類學評論是影視和文本檢視的基本評論之一。
*指定課程以外的師生交流座談課(一對一,或小型專本所拍攝題沙龍):近年來涉及的專題有“山東、河北、甘肅、關中、川西等地的鄉(xiāng)鎮(zhèn)社會”、“流動人口的組織”、“人類學整體論的內(nèi)涵與應用”、“影視人類學的攝制與文本”、“信仰、族群、科學與臨終關懷”、“發(fā)展人類學檢視”、“人類學的詩學與創(chuàng)作”等。
主要研究方向
近年來的研究領域和指導范圍:
1、漢人社會的基層組織與運轉:中國境內(nèi)的宗族與非宗族社區(qū)、跨族群跨文化的漢人社會;
2、游獵、游耕、游牧和農(nóng)耕社會的當下走向研究;
3、應用人類學的公共衛(wèi)生領域:性病艾滋病等流行病防治行為的文化觀察、戒毒行為的民間文化觀察、臨終關懷的科學-宗教-族群文化觀察等;
4、中國正規(guī)教育批判與民俗教化;
5、文化撰寫的多元形式綜合實踐(論文、民族志、民俗志、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照片和電影等);
6、影視人類學的攝制與文本互補研究。
主要專著
●《教育人類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中國大陸第一部教育人類學著作)。
●國務院《長江三峽庫區(qū)及遷建區(qū)民族民俗文物保護規(guī)劃報告》(主持人),1996。
●《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林耀華著(英文版),莊孔韶、林宗成譯,北京三聯(lián),1989/香港三聯(lián),1991。
●《銀翅,中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變遷(1920-1990)》,臺灣桂冠書局,1996/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年。
●《自我與臨摹》(人類學詩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遠山與近土》(人類學田野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文化與性靈》(人類學主題對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家族與人生》(美國白人家族史與民族志),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1。
●《表現(xiàn)與重構》(北美印第安人攝影民族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人類學通論》(莊孔韶主編,中國教育部頒大學重點教科書,2003年國家圖書獎),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人類學通論》(修訂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 《時空穿行——中國鄉(xiāng)村人類學世紀回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獲2004年度“中國學術年鑒獎”同時獲中國學術2004年“年度學人獎”。
● 《人類學名著經(jīng)典導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待出),2005。
近期部分論文(中文、英文 日文):
● 《人類學與中國教育的進程》,《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3期。
● 《民族民俗文物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觀念與實踐》,《中國都市人類學》,2000年第3期。
● 《今日人類學的思路與表現(xiàn)實踐》,《民族藝術》,1999年第二期。
● 《歷史人類學的原則》,《中國都市人類學》,2000年第3期。
● 《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時空過程》,《社會學研究》,2000年第3期。
● 《林耀華早期學術作品之思想轉換》,載林耀華《義序宗族的研究》,三聯(lián)書店,2000年。
● 《長江三峽民族民俗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理論與實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0年建校50周年專號。
● 《現(xiàn)代人類學的理論尋覓-從明代“公安派”的文論引起》(與Patrice Fava(法國)合作), 《民族藝術》,2000年第4期。
● 《文物的珍愛》, 載《西部開發(fā)與教育發(fā)展博士論壇》,民族出版社,2002年。
● 《基金項目過程評估報告》,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年。
● 《臨終關懷需求調查報告》,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年。
● 《艾滋病感染者/病人臨終關懷實用手冊》,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3年。
● 《艾滋病防治最佳實踐文獻綜述》,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3年。
● 《毒品與艾滋病民間防范模式——人類學的發(fā)現(xiàn)與應用性推廣》,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年12月.2003年獲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國地區(qū)最佳實踐褒獎。
● 《鄉(xiāng)村人類學》特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6卷 第1期,2004年1月,其中《中國鄉(xiāng)村人類學的研究進程》一文被轉載至《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CUAA)2004年第二期。
● 《回訪和人類學再研究的專題述評——回訪和人類學再研究的意義之一》,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一期。
● 《回訪和人類學再研究的專題述評——回訪和人類學再研究的意義之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二期。
● 《小涼山彝族“虎日”民間戒毒行動和人類學的應用實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年第二期。
● Zhuang Kongshao 1998 Road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Anthropology in Chinese mainland, in On the South Track, Perspectives on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and Teaching, edited by Sidney C.H. Cheu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Zhuang Kongshao 2002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isine in Beijing: On the Xingjiang Road,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ood, edited by David Y.H. Wu and Sidney C.H. Cheung, Curzon Press, UK.
● Zhuang Kongshao 2004 Anthrop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Education: Cultural Continuity, Cultural Comparison, and the Role of Scholars, in The Making of Anthropolog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Edited by Shinji Yamashita, Joseph Bosco, and J.S. Eades, Bergbabn Books, New York. Oxford.
●《金翼黃村的風水實踐》,載西澤治彥等主編的《中國的風水研究》(日文版),2000年。
紀錄片作品(含部分合作):
●Zhuang Kongshao 1992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video production, 30mit),
directed and produced by Zhuang Kongshao,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eattle and London, U.S.A.
●《端午節(jié)》(編導和制片人),美國華盛頓大學出版社,1992(英文版)/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中文版)。
●《水漫三峽》,CCK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1997。
●《新疆街懷想》,德國萊比錫/柏林電影節(jié)“20世紀中國紀錄片精選收藏”殊榮,1999(英文版)。
●《我妻我女》,北京電視臺,2000。即將出版。
●《虎日——小涼山民間戒毒的人類學實踐》,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2004年。獲2005年第16屆降低毒品危害會議暨電影節(jié)特別提名獎(英國貝爾法斯特)。
● 《回聲——中國艾滋病防治及其社會態(tài)度》(公共衛(wèi)生教育專題),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合作拍攝、培訓項目,2003-2005年。
● 《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防治綜合干預實踐》(公共衛(wèi)生教育專題),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4-2005年。
研究項目
● 長江三峽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國務院三建委,1995-1998年。
● 中越邊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項目,福特基金會,2001年。
● 小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研究,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2001年。
● 毒品與艾滋病民間防范模式的紀錄片教育示范活動(云南小涼山為例),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1-2002年。
● 四川云南子項目中期評估項目,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年。
● 臨終關懷需求調查報告及手冊撰寫,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2-2003年。
● 2008年世界人類學民族學大會申辦報告撰寫及宣傳片拍攝項目,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2003年。
● 艾滋病防治最佳實踐文獻檢索綜述項目,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3年。
● 中國艾滋病防治及其社會態(tài)度,與美國北卡羅來那大學合作拍攝、培訓項目,2003-2004年。
● 艾滋病預防與控制政策倡導與應對策略研究,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2003-2004年。
● 人類學、社會學理論切入臨終關懷研究的綜合成果,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04-2006年。
獲得獎勵
●主持的《影視手段帶動大學課堂革新》榮獲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優(yōu)秀教學成果鼓勵獎。
●主編的《人類學通論》獲國家圖書獎(2003),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人類學紀錄片《虎日——小涼山民間戒毒實踐》獲2005年第16屆降低毒品危害國際會議暨電影節(jié)特別提名獎。
●主持的“人類學概論”課程已經(jīng)獲準進入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精品課程建設立項。
孔韶教授來校講學
4月19日上午,浙江大學求是講座教授、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區(qū)域發(fā)展咨詢與研究中心主任莊孔韶教授蒞臨我校昆侖名師講壇,在國際教育大廈三樓學術報告廳為廣大師生作了一場題為“作為文化的組織與社會網(wǎng)絡”的學術講座。講座吸引了新疆大學、新疆社科院等兄弟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師生慕名而來,現(xiàn)場熱情洋溢、氣氛活躍。我校黨委副書記楊海萍出席報告會并為莊孔韶教授頒發(fā)了新疆師范大學客座教授聘書。校黨委宣傳部施今部長主持報告會。
莊孔韶教授結合其研究團隊所開展的田野調查案例實證研究,深刻地闡述和探討了人類學在社會疑難問題、公共衛(wèi)生問題、組織結構和組織文化、管理學、教育學等領域的研究動態(tài)和實踐應用情況,促進了廣大師生對教育學和人類學的深入思考。莊孔韶教授還和在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互動交流,并對各位師生的踴躍提問,一一作了精彩解答,贏得了現(xiàn)場師生的陣陣掌聲。
莊孔韶教授是中國第一位民族學(人類學)博士,師從中國著名人類學家林耀華先生。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后。擔任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影視人類學會副會長,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特聘資深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等職務。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人類學、歷史人類學、影視人類學理論與攝制、文化撰寫的多元實踐、應用人類學(公共衛(wèi)生等)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致力于人類學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性課程,編導人類學電影十余部,多次獲獎,并組織與主持了第16屆人類學民族學世界大會電影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