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黃公望
(1269年~1354年),中國元代畫家。原姓名陸堅,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遂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井西老人等。關(guān)于他名與字的來歷,頗有趣味。因黃公望父親得子后,友人來賀,說:“黃公望子久矣!”,因而黃父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蘇常熟人。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后隱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50歲后始畫山水,師法趙孟睢⒍礎(chǔ)⒕奕、荆浩、箘q、李成谍x砟甏蟊淦浞ǎ猿梢患搖F浠⒅厥Ψㄔ旎P獎拭杌嬗萆、三泠棦練W、富春江爹o氐淖勻皇ぞ。以蕶唯中的草籀笔法入画,优d、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詢遁迈,肪^癲躍⒏嚦,气势雄秀;乒幕婊讜┟髑寮敖跋旒,画史将他与吴疹R⒛哞丁⑼趺珊銑圃募搖V渡剿鰲罰齷懟⒒安季幀⒁餼車。有《富春沈溣图≠Eⅰ毒歐逖肌貳ⅰ兜ぱ掠袷魍肌貳ⅰ短斐厥諭肌貳ⅰ斷接暌饌肌貳ⅰ敦呦么魍肌貳ⅰ陡淮捍罅臚肌返卻饋?/p>
黃公望年輕時做過地方小官,先是任書吏,后來,大約是45歲左右時,在一個叫做張閭的官僚手下做過椽吏,后因張閭犯了官司,黃公望遭誣陷,蒙冤入獄。出獄后,不再問政事,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后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于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fā)生了興趣。為了領(lǐng)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jīng)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于心,運之于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于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nèi)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
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于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元惠宗至正七年(1437年),黃公望準備畫一幅富春山全圖,此時黃公望已是近八十歲的老人了,前后經(jīng)歷三四年的經(jīng)營,始告完成。此圖描寫富春江兩岸秋景,筆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筆皴擦,叢樹平林多用橫點,林巒渾秀,似平而實奇,整個畫面,似融有一種仙風道骨之神韻。這便是《富春山居圖》。此圖經(jīng)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鄒之麟等題記。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圣而神矣!”明清許多畫家都從《富春山居圖》中得到啟示,影響深遠。
倪瓚
(1301年~1374年),元代畫家、詩人。一說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鎮(zhèn),號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別號荊蠻民、凈名居士、朱陽館主、莆閑仙卿、幻霞子、東海農(nóng)、無住庵主、絕聽子、曲全叟、滄海漫士、懶瓚、東海瓚、奚元朗。無錫(今屬江蘇)人。
世居無錫祗陀里,多喬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號。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吳中有名的富戶;但倪瓚不愿管理生產(chǎn),自稱“懶瓚”,亦號“倪迂”。性好潔,服巾日洗數(shù)次,屋前后樹木也常洗拭。家中藏書數(shù)千卷,親手勘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guān)仝、李成,加以發(fā)展,畫法疏簡 ,格調(diào)天真幽淡。
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gòu)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cè)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墨竹蕭爽清麗。論畫主張抒發(fā)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yīng)表現(xiàn)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并稱“元四家”。工書法,擅楷書,古淡秀雅,得魏晉人風致。
倪瓚生活于戰(zhàn)亂的環(huán)境中,想逃避現(xiàn)實,放棄田園產(chǎn)業(yè),過著漫游生活!罢找癸L燈人獨宿,打窗江雨鶴相依”,就是他生活的寫照。不過他也不可能完全脫離現(xiàn)實,他在《寄顧仲瑛》詩中說:“民生惴惴瘡痍甚,旅泛依依道路長!庇绕涫侵琳迥辏1355),他竟以欠交官租被關(guān)進牢獄,他在《素衣詩》中說:“彼苛者虎,胡恤爾氓!北砻髁怂呐袘B(tài)度。不過倪瓚對現(xiàn)實常常采取消極姿態(tài)。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杰!彼浑[也不仕,飄泊江湖,別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
倪瓚的詩造語自然秀拔,清雋淡雅,不雕琢,散文也一樣。 著有《清閟閣集》15卷。
吳鎮(zhèn)
(1280年~1354年),生于元至元十七年,卒于元至十四年,終年七十五歲。吳鎮(zhèn)長住魏塘,深居簡出。吳鎮(zhèn)于至正七年(1347年)(六十八歲)僑寓嘉興春波門外(今嘉興市城區(qū))春波客舍,專寫墨竹。時與友人會于精嚴寺僧舍,心儀佛門,始自稱“梅沙彌”。四年后回到魏塘,歿前自選生壙,自書碑文:“梅花和尚之塔”。墓在今梅花庵側(cè)。
祖名吳澤,字伯常,南宋時從汴梁(河南開封)移家至嘉興,定居浙江嘉興魏塘(今浙江嘉善魏塘)。吳鎮(zhèn)年少好劍術(shù),成年后與其兄吳瑱同受業(yè)于毗陵(今江蘇武進)柳天驥學習易經(jīng),自此韜光養(yǎng)晦,講天人性命之學,堅持高尚志氣,不與眾人和同,貫通儒、道、釋三教,達生知命。為人抗簡孤潔,一生清貧,高自標青,隱居不仕,與達官貴人很少往來。曾在村塾中教書,錢塘等地賣卜。
十八九歲開始學畫,年輕時游歷杭州,吳興,飽覽太湖風光。開眼界,長見識,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啟迪了他創(chuàng)作靈感。
其工詩文書法,繪畫題材多為漁父、古木、竹石之類,善畫山水、梅花。草書學鞏光,山水師法董源、巨然而又獨出機杼,以雄強筆法輔以豐富墨法,自有一種蒼茫沉郁、古厚純樸之氣。精寫竹,師李衎,晚年則專寫墨竹。墨竹宗文同,為文同后又一大家。善于用墨,淋漓雄厚,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寫真。同以竹掩其畫,鎮(zhèn)以畫掩其竹。其畫雖勢不能奪,唯以佳紙筆投之,欣然就幾,隨所欲為,乃可得也。詩詞風格簡勁奇拔,感情真摯,常以比興自吐胸臆,接近陶潛詩風,外示平淡而內(nèi)實郁憤。書法能結(jié)合王羲之和懷素之長而自具面目。每作畫往往題詩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詩、書、畫相映成趣,時人號為“三絕”。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發(fā)展,有較大影響。他與王蒙、黃公望、倪瓚齊名,并稱為元四家。
相傳吳鎮(zhèn)本與盛懋比門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畫者甚眾,而吳之門闃然。妻子頗笑之。曰:“二十年后不復(fù)爾!焙蠊缙溲浴
吳鎮(zhèn)事跡收錄于《畫史會要》、《清河書畫舫》、《六研齋筆記》、《容臺集》、《倉螺集》。 墨跡今存世的有《雙檜平遠圖》軸(臺灣故宮博物院藏)、《漁父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漁父圖》卷(美國佛利爾美術(shù)館藏)、《長松圖》軸(南京博物院藏)、《草書心經(jīng)》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其風竹刻石,陳列在嘉興南湖煙雨樓,其八竹碑及草書《心經(jīng)》碑陳列于嘉善梅花庵。又有《梅道人遺墨》2卷,系后人輯錄的其詩和題跋。
吳鎮(zhèn)非常愛梅,家室四周遍植梅樹,取齋名“梅花庵”。因居處有橡林,故書齋又名“橡室”。吳鎮(zhèn)墓現(xiàn)存于梅花庵內(nèi),梅花庵是紀念吳鎮(zhèn)的附屬性建筑,在墓的東側(cè),明萬歷間為守墓而建。位于魏塘鎮(zhèn)花園弄路西側(cè)。明泰昌元年(1620年)邑令吳旭和邑紳錢士升籌集款修理墓道、添建祠堂三楹、亭三楹、僧舍五楹。華亭陳繼儒作《修梅花庵記》,并有董其昌書“梅花庵”匾額。后邑人曾幾次籌資重修。新中國成立后,吳鎮(zhèn)墓與梅花庵,曾多次作過修繕。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蒙
(1301年—1385年),元朝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外祖父趙孟睢⑼庾婺腹艿郎、緺q剛雜、表弟赵彦峋E際竊搖M趺傻納剿艿秸悅項的直接影響,后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
年輕時隱居黃鶴山(今余杭臨平山)幾十年,過著“臥青山,望白云”的悠閑生活。元末,張士誠據(jù)浙西,曾應(yīng)聘為理問、長史,棄官后隱居臨平(今浙江余杭臨平鎮(zhèn))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因胡惟庸案牽累,死于獄中。
王蒙能詩文,工書法。尤擅畫山水,得外祖趙孟罘ǎ遠礎(chǔ)⒕奕晃詼猿擅婺。写景车a,布局多謪樈复水,蓸忝金~黢搴涂誓Φ,表现林峦郁茂矏偅碘c鍘I剿猓婺莧宋鎩K鞫悅鰲⑶逕剿跋焐醮,烬e斡諢乒筧私溆牖乒、吴疹R⒛哞逗銑莆霸募搖。稅傳清及近代山水画影响甚大?/p>
王蒙創(chuàng)造的“水暈?zāi)隆保S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xiàn)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xiàn)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懂嬍防L要》中說:“王蒙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惲南田更說他“遠宗摩詰(王維)”。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兩種,其特征,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用筆撳變和“繁”著稱;另一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余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郁然深秀”。
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題詞:“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眰魇赖拇碜鳌肚啾咫[居圖》、《春山讀書圖》,上海博物館藏;《葛稚川移居圖》《夏日山居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秋山草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代表作品還有《湘江煙雨圖》《深林疊嶂圖》等。詩文、史學亦精。今存詩集《草堂雅集》。 《青卞隱居圖》,1366年作,紙本,水墨,縱141厘米、橫42.2厘米,董其昌譽為天下第一。該畫層巒疊嶂,自下而上布滿整個畫面,用筆隨意,用色典雅,林木山石的局部感覺極佳,整體效果則顯得零碎,山峰造形也稍嫌奇特,適合近看而不適合遠觀。
名作《層巒蕭寺圖》為墨筆紙本,尺寸為129×353cm,此軸為清宮舊藏,后經(jīng)偽滿洲國內(nèi)務(wù)大臣沈瑞麟之手流入海外。清高宗乾隆賞玩此畫之余層作詩一首并御提于畫右面上方:“巒疊枯荷葉,寺棲老衲寮。煙霞為世界,松竹伴混朝。戶跡絕雙足,鐘聲批七條。林關(guān)客未止,未許易相招!睆漠嫹喜胯b藏璽。呵∮[之寶(朱文)、乾隆鑒賞(白文)等,可以窺見此軸為歷朝珍重者收藏流傳大致經(jīng)緯過程。王蒙在此軸中用“高遠”結(jié)合“深遠”法。圖寫層巒茂樹,溪流幽谷的江南山景,在組織結(jié)構(gòu)上將其畫面茂林山寺處理在中景狀態(tài),把松林作近景布置,布局屈伸變換,穿插映帶,蜿蜒曲折,雖繁復(fù)而見單純,予人以深邃意境,的郁茂氣勢,引導觀者進入奇特的精神享受,可謂匠心獨運。《層巒蕭寺圖》在繪畫技法上融合了董源、巨然、郭熙、趙孟畹募擠ㄖ,灵动多变,云唾E⑴C、金~韉銳宸ń換ピ擻,以充方K故窘仙鉸橢脖淮熊酌艿木跋蟆?/p>
作品特點
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企圖表現(xiàn)出一定的生活理想和情感,在畫幅上的題字和題詩也幫助說明了他們之具有這樣的目的。題詩的辦法是從元朝開始流行的。他們的作品往往自命是描寫某一可游可居的生活環(huán)境。例如:黃公望有《富春山居圖》、《天池石壁圖》、《芝蘭室圖》,王蒙《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南村真逸圖》、《聽雨樓圖》、《夏日山居圖》,倪瓚有《漁莊秋霽圖》、《師子林圖》、《雅宜山齋圖》、《江岸望山圖》,等等。他們采用的不是直接描繪人的生活的方法,而是采用了間接描繪的方法,描繪一定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以襯托出居住其中或悠然觀賞的人們的生活和情感。他們作品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容主要反映了他們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消極、淡泊、逃避的態(tài)度。他們的山水畫作品取材是比較狹窄的,只限于某一些自然景象。此外,例如吳鎮(zhèn)和倪瓚的竹也很有名。在描寫這些事物時,表現(xiàn)出他們對于對象是經(jīng)過了一定程度的觀察的。傳說黃公望出門時常帶著筆墨,遇到好景物就加以摹寫。過去有的書上指出,黃公望畫的是虞山風景和富春江上風景。倪瓚畫的是太湖水濱的風景。所以他們的作品中的形象是以現(xiàn)實為根據(jù)的。
他們在繪畫史上獲得了地位的真正的原因是他們在筆墨技法上獲得成就。例如黃公望初創(chuàng)淺絳著色的方法和襲自董源巨然的稱為“披麻皴”的水墨皴法,倪瓚的側(cè)鋒乾筆的皴法,王蒙的“解索皴”和用淡墨勾染、焦墨皴擦的畫法,吳鎮(zhèn)的濃厚的筆墨,都是企圖用極簡單的方法表現(xiàn)空氣、陽光、遠近等復(fù)雜條件下的山石樹木的形質(zhì)神貌,同時又要具有各自表現(xiàn)效果和個人的風格,如黃子久曾被稱為“其布景用筆,于渾厚中仍饒逋峭,蒼莽中轉(zhuǎn)見媚妍,纖細而氣溢其間,填塞而境愈廓。意味無窮,學者罕窺其津涉也”(清王時敏《西廬畫跋》)。倪瓚被稱為“幽淡簡勁”,吳鎮(zhèn)被認為“筆力雄勁。墨氣沈厚”(清·惲格《南田畫跋》)。王蒙的畫是“望之郁然深秀”(清·錢杜《松壺畫憶》)這種筆墨的效果和風格是趙孟鉅岳吹腦銥加幸獾刈非蟮模怯幸歡ǖ某曬。后来画既~運塹腦尢究梢雜們宕毅⒏竦募婦浠白魑恚骸霸擻男闃,瓤娹\璺苫ǎΣ壞謾S秩緱廊撕岵ㄎ⑴,光彩思{洌壅呱窬饃,不知茰O勻灰!便⒏竦幕耙艙侵賦霰誓頭綹,蕟虤ん、模诽攭拿的?/p>
和元四大家同時的還有另一些畫家如:朱德潤、陳惟允、馬琬、徐賁、陸廣、盛懋、趙原等,并且也產(chǎn)生了顧瑛、楊維楨等一些詩人和收藏家。他們的交游和社會地位對于傳播他們的名聲起了很大的作用。
倪瓚的繪畫見解見于其兩段著名的言論:
“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
“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豈復(fù)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辨為竹,真沒奈覽者何!
黃公望有一篇《山水訣》的短文,從形式上講筆墨、構(gòu)圖。例如第一節(jié)講山水畫的總的要求:
“山水之法,在乎隨機應(yīng)變,先記皴法不雜,布置遠近相映,與寫字一般,以熟為妙,大要去邪、甜、俗、賴四字!
可以看出,他們的創(chuàng)作并不是完全不顧客觀對象的,例如倪瓚的墨竹仍是既有真實感也很疏朗有致,富于藝術(shù)的效果的,講究“逸氣”。趙孟詈突啤⑼、倪、吴禑嵴f惱庵忠?guī)观点,稅傳清以后的绘画创作影响很大?/p>
后代評價
他們采用的不是直接描繪人的生活的方法,而是采用了間接描繪的方法,描繪一定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以襯托出居住其中或悠然觀賞的人們的生活和情感。他們作品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容主要反映了他們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消極、淡泊、逃避的態(tài)度。
后來畫家對他們的贊嘆可以用清代畫家惲格的幾句話作為代表:“元人幽秀之筆,如燕舞飛花,揣摩不得。又如美人橫波微盼,光彩四射,觀者神驚意喪,不知其所以然也!睈粮竦脑捯舱侵赋龉P墨和風格,是強求、模仿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