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jiǎn)介
武夷 君:其 傳說,在 先秦時(shí)期就已存在。一說 武夷君是 神仙, 修真于 武夷山,受 上帝之命統(tǒng)管群仙,武夷山因此而得名。另一說是 彭祖曾隱居于 武夷山,活了七百七十歲,他有二個(gè)兒子,長(zhǎng)子名武,次子名夷,武夷山因此而得名。 漢武帝時(shí)曾遣使到 武夷山,用“乾魚”祭祀武夷君,武夷君由此名聲遠(yuǎn)播,影響漸大。 朱熹曾指出:“ 武夷君之名,著自漢世,祀以乾魚,不知果何神也。……頗疑前世,道阻未通、川雍未決時(shí),夷落所居,而漢祀者即其君長(zhǎng)!瓫]而傳以為仙也。”(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6《 武夷圖序》)認(rèn)為武夷君的原型可能是閩地氏族首領(lǐng),死后因宗教信仰的影響,逐漸演化為 神仙。唐宋以后, 武夷君曾多次受到朝廷敕封,僅宋代就有四次: 紹圣二年(1095年)因祈雨獲應(yīng),敕封顯道真人; 元符元年(1098年)因?qū)医导,加封為顯道真君; 端平元年(1234年)和 嘉熙二年(1238年)又先后加封為顯道普利真君和顯道普利沖元真君。 武夷山也因武夷君的種種傳說及其在道教中的影響,被 道士奉為 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天”,成為 福建 道教的傳播中心。
詞語(yǔ)解釋
【詞目】武夷君
【拼音】wǔ yí jūn
【詞語(yǔ)解釋】
封號(hào)
武夷君因神跡不斷,香火鼎盛,在 宋代四次接受 朝廷的封贈(zè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