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欒繼承(1923—1995),藝名筱蘭芝,1923年生,遼寧省沈陽市東陵區(qū)祝家屯人。東北二人轉(zhuǎn)歷史上最杰出的旦角演員之一,被稱作“蹦蹦皇后”。二人轉(zhuǎn)十大宗師之一,20世紀(jì)以來有影響的二人轉(zhuǎn)代表性藝人。
藝術(shù)經(jīng)歷
欒繼承1923年生于沈陽市東陵區(qū)祝家屯,1995年因病去世。兒時最愿意看秧歌,14歲那年,屯子里來了一個秧歌隊,他看著看著,湊到跟前摸起家什竟然敲出點(diǎn)兒來。后來,他就跟著秧歌隊走了,由這屯到那屯,一天還給他兩角錢。等秧歌隊散了,他又跟著領(lǐng)頭的學(xué)唱蹦蹦戲,從此便走上了學(xué)藝的道路。
在跟隨藝人闖蕩江湖中,欒繼承飽經(jīng)風(fēng)霜,同時也打下了堅實的演唱基礎(chǔ)。他20歲即在沈陽成名,人稱“蹦蹦皇后”。到上個世紀(jì)40年代后期,他的演唱技巧更加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表演手段不斷得以充實,逐漸形成人所共知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各方評價
欒繼承一生追求二人轉(zhuǎn)藝術(shù)的美。他每演完一場,好說“又美了一回”。他可并非說說而已,一字一腔一舉一動都注意美。他從不用臟口怪相取悅于人,而是靠精湛的真功夫,把人們認(rèn)為俗的藝術(shù)搞成俗的精品。
在舊社會,二人轉(zhuǎn)藝人地位卑微,被視為社會上的下九流。欒繼承不這么看,他說藝人的形象要靠自己樹立,藝德才是做藝的根本。欒繼承最反對藝人唱唱說臟口,說滿口臟話的藝人一錢不值。有一次,他同師傅在通化一個叫馬蓮?fù)炼兆拥牡胤匠宿D(zhuǎn),警察非讓他唱個“粉段子”,他堅持不唱,說唱“粉段子”的是下九流。警察打他,他也不唱,最后把他打得鼻青臉腫。
1955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荀慧生在看了筱蘭芝(欒繼承)表演的二人轉(zhuǎn)《西廂記》后稱贊他說:“我演紅娘,臺上需要那么多人陪伴;你演西廂記,臺上就你們兩個人!”
據(jù)他生前的好友,著名二人轉(zhuǎn)研究專家、遼寧省省曲藝家協(xié)會顧問耿瑛介紹,解放后,欒繼承在撫順歡樂園獻(xiàn)藝。新編歷史題材《王嬌鸞》就是他唱紅的,流傳于東北三省。起初,作者專門為筱蘭芝寫過一個二人轉(zhuǎn)小帽兒《藝人翻身》,開頭四句是:“我叫筱蘭芝,不知也有耳聞,我自己來介紹,原來我是舊藝人!斌闾m芝不同意這樣,認(rèn)為不該突出宣傳個人,于是把頭一句改為“提起地方戲……”這個曲目后來也在東北三省傳開,一直唱到今天,被收進(jìn)《中國民間戲劇集成》里。
“文革”期間,欒繼承身陷囹圄,卻念念不忘二人轉(zhuǎn)。那時,常有菜農(nóng)接他去郊區(qū),在生產(chǎn)隊的大菜窖里為大家唱二人轉(zhuǎn)!拔母铩苯Y(jié)束后,欒繼承重登舞臺,除演出外,又培養(yǎng)了一批二人轉(zhuǎn)新秀,使他的絕技得以傳承。
人物傳奇
1.一輩子沒“解開羅裙帶”
最早的二人轉(zhuǎn),是兩個男人一起“轉(zhuǎn)”,分旦和丑,以旦為主,正所謂,旦角一條線,丑角一大片,丑角得圍著旦角來轉(zhuǎn)。過去沒有電燈,天黑演出時,丑角得手拿蠟臺圍著旦角邊唱邊轉(zhuǎn),好讓觀眾看清楚旦角的表情,有點(diǎn)像現(xiàn)在舞臺上的追光。所以有些出名的丑角被人們稱為“七盞燈”、“大蠟臺”。開始沒有女的唱,而是男扮女裝,男人把頭包起來,叫“唱包頭的”,另一個男的扮丑角,叫唱丑的。
到新中國成立后,二人轉(zhuǎn)劇本的書寫方式才都由“丑、旦”改為“男、女”了。旦角改丑角,也叫上裝改下裝,行話叫“解開羅裙帶”。有人上裝改了下裝之后出了名,關(guān)東名丑、筱蘭芝的搭檔“程傻子”就是其中之一。其實他們以前唱上裝時的名字都很好聽,為了適應(yīng)演丑角的要求,才改成這樣的名字的。而一輩子沒“解開羅裙帶”的,到死也沒改的,在東北三省,只有筱蘭芝一個人。因為盡管年齡大了,但他的扮相卻一直都那么好看。二人轉(zhuǎn)十大宗師欒繼承
2.在他的建議下,“二人轉(zhuǎn)”從此得名
二人轉(zhuǎn)這個詞最早在報紙上出現(xiàn),是上個世紀(jì)30年代時大連的《泰東日報》。但許多年來,人們卻一直習(xí)慣稱它為“蹦蹦”。那么,從何時開始,“二人轉(zhuǎn)”這個名字才被普遍叫開,并且得到官方的認(rèn)可呢?這還得從筱蘭芝(欒繼承)的“蹦蹦皇后”這個名字說起。
1952年,筱蘭芝(欒繼承)加入遼源市地方戲劇團(tuán),同年冬參加原遼東省民間文藝匯演,頂著“蹦蹦皇后”名頭來的筱蘭芝受到了各界的關(guān)注。會上,筱蘭芝提出,“蹦蹦”這個名字不好,含有貶義,便與其他老藝人聯(lián)名要求改名。大家伙七嘴八舌討論了好幾天,最后,有人提出了二人轉(zhuǎn)這個名字。這個消息很快便傳遍了全東北。從此,“蹦蹦戲”改成了“二人轉(zhuǎn)”,“蹦蹦皇后”變成了“二人轉(zhuǎn)皇后”。那次匯演后,遼東文工團(tuán)的韓振、馬力均赴遼源拜筱蘭芝為師,他們二人后來都成為全國知名的二人轉(zhuǎn)專家。
3.作家筆下筱蘭芝(欒繼承)的“絕世芳容”
今天的人們自然無法再欣賞到筱蘭芝(欒繼承)當(dāng)年的“絕世芳容”了,但我們卻可以通過當(dāng)事人的回憶來試著感受筱蘭芝在藝術(shù)上登峰造極的境界。2003年9月,著名作家馬秋芬的《到東北看二人轉(zhuǎn)》一書出版,書中,作家對筱蘭芝有一段極其精彩傳神的描寫:
筱蘭芝素面的時候,一個黑不溜秋的大老爺們兒,沒啥打眼兒的地方?晒至耍话缟涎b,神兒就出來了,誰見都覺眼前一亮。他的嗓子卻是藝人中最差的那種,一張嘴是沙啞腔!段鲙范嗝赖囊粋段子,開頭經(jīng)他一唱,幾乎是一字一頓,壓根兒震不住觀眾。凡乍到一處生地,就這么一張嘴,底下立馬有人嘩啦嘩啦站起來就往外走。筱蘭芝早有準(zhǔn)備,他自有撒手锏,朝底下一擺手說:“老少爺們兒請留步,我這里先送你一段浪,諸位看一眼再走也不晚!”說完,曲牌子《句句雙》一起,他一般也不拿扇子,也不拿手絹,徒手就舞。一般藝人的舞,是扭著,擺著,晃著,而只見筱蘭芝的舞,是挺著,拔著,直著的范兒。覺得他朝前過來了,腳一蹬卻反回去了;覺得他動作沒有大起落,頭上戴的鳳冠珠子卻一會顫出一番韻致;覺得他順著眼,臉上似笑非笑,卻感到渾身透著別有風(fēng)情的傲氣;覺得剛舞一個大展翅,美得讓你叫絕,緊接著卻抖閃出丑婆的小動作,冷丁又讓你嗆出了笑;覺得她是閉月羞花,他卻美中見拙,拙中又回到美;覺得他是青女素娥,他卻莊中見諧,諧中又回到莊……
那一腳門里一腳門外還沒邁出去的觀眾,一見就定在那兒不動了,馬上又磨了回來,趕緊落座。他這時往往就舞出了汗。出了汗,嗓子也松動些了,這才開始唱……這嗒嗒嗒嗒嗒,雞叨米一樣的唱法,搶板奪字,以情帶聲,是他自成一派的獨(dú)創(chuàng)。筱蘭芝這別樣的舞和別樣的唱,常使場內(nèi)寂然無聲,手巾把兒也不遞了,瓜子兒也不嗑了,地上掉根針都能聽見,所有的人都被那蕩氣回腸的氣韻所吸引。一段兒演罷,全場人都長出一口氣,如夢方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