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陳少霖自幼秉承家學(xué),由王月芳老師開蒙,九歲登臺。十歲拜陳秀華為師學(xué)老生。十一
歲隨其父來天津演出。1927年后,隨其姐丈余叔巖學(xué)習(xí),得余叔巖精心指點。1932年起與李香勻合作搭班演戲。1936年拜張春彥為師,同年隨坤旦華慧麟到武漢演出。后又搭金少山、章遏云等演出于京、津、滬、魯?shù)鹊亍?938年,首次挑班演出,偕侯喜瑞、魏蓮芳等演出于大連、沈陽等地。1940年后,先后傍吳素秋、言慧珠、毛世來、李玉茹、荀慧生、李世芳等演出。1945年,第二次挑班自組“春陽社”,配角有裘盛戎、孫盛武等。1949年后,除仍搭荀慧生、趙燕俠班演出外,兼任民主劇場內(nèi)劇務(wù)主任。1952年加入張君秋主持的聯(lián)誼京劇團(tuán),后改稱北京市京劇三團(tuán)任副團(tuán)長。1956年9月,在北京市中山公園音樂堂的北京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成立大型紀(jì)念演出中,與馬連良、譚富英、奚嘯伯、李和曾分飾《四郎探母》中楊延輝。1962年后因病中止舞臺演出。1967年7月9日因癌癥病逝于北京,終57歲。
活動年表
1923年,農(nóng)歷癸亥年:小榮華科班組辦
劉硯芳為造就國劇人材起見,組辦小榮華科班,出演同樂茶園。劉子劉宗楊、劉宗年,姜妙香之子姜少香,陳德霖之子陳少霖,王蕙芳之子王少芳,及楊寶森、錢紫云、吳碧云、錢少卿、馮宇蘭均在小榮華演唱,成績甚佳。
1933年5月,農(nóng)歷癸酉年:程硯秋二次重組鳴和社
程硯秋第二次重組鳴和社,蓋因1932年1月1日硯秋赴歐洲考察戲曲音樂,旅歐游學(xué)逾一年又六個月,返北平后即著手重組。除恢復(fù)1930年原班外,先后邀請趙桐柵、李多奎、俞振飛(1934年9月)、鐘喜久、鐘鳴岐、陳麗芳(1935年1月),又以劉盛蓮易趙桐柵(1935年3月),以琴師周長華、任志林易穆鐵芬,以鼓師白登云易杭子和(1934年9月),另請劉連榮、譚富英、陳少霖加入,而使“鳴和社“名角匯集,保證了硯秋能夠連連排演新劇。
1940年2月,農(nóng)歷庚辰年:陳少霖加入秋聲社
陳少霖加入程硯秋的秋聲社。
1943年3月18日,農(nóng)歷癸未年二月十三日:1943年3月18日長安大戲院演出
本日長安大戲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全部《穆桂英》(毛世來,陳少霖,姜妙香,李多奎,楊盛春)
1943年4月24日,農(nóng)歷癸未年三月二十日:1943年4月24日北平市立劇院演出
本日北平市立劇院(原開明劇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四郎探母》(吳素秋,陳少霖,儲金鵬,張春彥,李多奎,張蝶芬)
1946年3月30日,農(nóng)歷丙戌年二月廿七日:1946年為北京伊斯蘭教工業(yè)學(xué)校等籌款義演
本日北平市立劇院為北京伊斯蘭教工業(yè)學(xué)校等籌款義演,張君秋、陳少霖、楊寶森、蕭長華、蕭盛萱、葉盛蘭、李多奎、張春彥、田玉林等合演《四郎探母》。
1947年2月11日,農(nóng)歷丁亥年正月廿一日:1947年2月11日北平市立劇院演出
本日北平市立劇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秋胡戲妻》(趙燕俠,陳少霖,李多奎)
1947年4月26日,農(nóng)歷丁亥年三月初六日:1947年4月26日北平市立劇院演出
本日北平市立劇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全部《紅鬃烈馬》(張君秋,陳少霖,江世玉,張春彥,李多奎)
1956年9月1日,農(nóng)歷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舉行義演第一天
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在北京市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籌款義演。本場大合作戲集中了在京的許多著名演員,盛況空前,反響熱烈。演出戲票每張最高價為人民幣三元。
演出劇目
《八蠟廟》(李萬春飾褚彪,孫毓堃、馬崇仁分飾費德功,黃元慶、譚元壽、姜鐵麟分飾黃天霸,錢寶森飾關(guān)泰,郝壽臣飾金大力,筱翠花飾張媽,李小春飾賀仁杰,梁益鳴飾施公,李韻秋飾張桂蘭,馬長禮飾秦義成)
《鎖五龍》(裘盛戎飾單雄信,閔兆華飾李世民,高寶賢飾徐績,劉雪濤飾羅成,慈少泉飾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嘯伯、陳少霖、譚富英、馬連良分飾楊延輝,張君秋、吳素秋分飾鐵鏡公主,尚小云飾蕭太后,李多奎飾佘太君,姜妙香飾楊宗保,蕭長華飾二國舅,馬富祿飾大國舅,馬盛龍飾楊延昭,李硯秀飾孟金榜)
1956年9月2日,農(nóng)歷丙申年七月廿八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舉行義演第二天
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在懷仁堂舉行籌款義演。本場大合作戲集中了在京的許多著名演員,盛況空前,反響熱烈。
演出劇目
《八蠟廟》(李萬春飾褚彪,孫毓堃、馬崇仁分飾費德功,黃元慶、譚元壽、姜鐵麟分飾黃天霸,錢寶森飾關(guān)泰,郝壽臣飾金大力,筱翠花飾張媽,李小春飾賀仁杰,梁益鳴飾施公,李韻秋飾張桂蘭,馬長禮飾秦義成)
《鎖五龍》(裘盛戎飾單雄信,閔兆華飾李世民,高寶賢飾徐績,劉雪濤飾羅成,慈少泉飾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嘯伯、陳少霖、譚富英、馬連良分飾楊延輝,張君秋、吳素秋分飾鐵鏡公主,尚小云飾蕭太后,李多奎飾佘太君,葉盛蘭飾楊宗保,蕭長華飾二國舅,馬富祿飾大國舅,馬盛龍飾楊延昭,李硯秀飾孟金榜)
1956年9月3日,農(nóng)歷丙申年七月廿九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舉行義演第三天
演出劇目
《八蠟廟》(李萬春飾褚彪,孫毓堃、馬崇仁分飾費德功,黃元慶、譚元壽、姜鐵麟分飾黃天霸,錢寶森飾關(guān)泰,郝壽臣飾金大力,筱翠花飾張媽,李小春飾賀仁杰,梁益鳴飾施公,李韻秋飾張桂蘭,馬長禮飾秦義成)
《鎖五龍》(裘盛戎飾單雄信,閔兆華飾李世民,高寶賢飾徐績,劉雪濤飾羅成,慈少泉飾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嘯伯、陳少霖、譚富英、馬連良分飾楊延輝,張君秋、吳素秋分飾鐵鏡公主,尚小云飾蕭太后,李多奎飾佘太君,姜妙香飾楊宗保,蕭長華飾二國舅,馬富祿飾大國舅,馬盛龍飾楊延昭,李硯秀飾孟金榜)
1956年9月4日,農(nóng)歷丙申年七月三十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舉行義演第四天
演出劇目
《八蠟廟》(李萬春飾褚彪,孫毓堃、馬崇仁分飾費德功,黃元慶、譚元壽、姜鐵麟分飾黃天霸,錢寶森飾關(guān)泰,郝壽臣飾金大力,筱翠花飾張媽,李小春飾賀仁杰,梁益鳴飾施公,李韻秋飾張桂蘭,馬長禮飾秦義成)
《鎖五龍》(裘盛戎飾單雄信,閔兆華飾李世民,高寶賢飾徐績,劉雪濤飾羅成,慈少泉飾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嘯伯、陳少霖、譚富英、馬連良分飾楊延輝,張君秋、吳素秋分飾鐵鏡公主,尚小云飾蕭太后,李多奎飾佘太君,姜妙香飾楊宗保,蕭長華飾二國舅,馬富祿飾大國舅,馬盛龍飾楊延昭,李硯秀飾孟金榜)
1956年11月,農(nóng)歷丙申年:張君秋加盟北京京劇團(tuán)
張君秋欲與北京京劇團(tuán)合作,于是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共同組團(tuán),正式成立了北京京劇團(tuán),馬連良仍為團(tuán)長,譚富英、裘盛戎為副團(tuán)長,增加張君秋為副團(tuán)長。主要演員有李多奎、馬富祿、張洪祥、周和桐、慈少泉、李四廣、楊盛春、馬盛龍、黃元慶、李世濟(jì)、小王玉蓉、譚元壽、馬長禮、高寶賢、李毓芳、茹富華、馬崇仁、馬艷芬、劉雪濤、閔兆華、楊少春、郝慶海、陳少霖(原京劇三團(tuán)副團(tuán)長)、鈕榮亮、蔣元榮等。
1957年1月13日,農(nóng)歷丙申年十二月十三日:廣和劇場1957年1月13日演出
本日廣和劇場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雪杯圓》(李多奎,陳少霖)
1957年2月21日,農(nóng)歷丁酉年正月廿二日:中和戲院1957年2月21日演出
本日中和戲院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銀屏公主》(張君秋,陳少霖,李多奎,李四廣)
1957年9月7日,農(nóng)歷丁酉年八月十四日:勞動劇場1957年9月7日演出
本日勞動劇場夜場,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
演出劇目
《雪杯圓》(陳少霖,李多奎)
1958年8月24日,農(nóng)歷戊戌年七月初十日:吉祥戲院1958年8月24日演出
本日吉祥戲院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紅鬃烈馬》(張君秋,陳少霖,張世祥,李多奎,何盛清)
1958年8月27日,農(nóng)歷戊戌年七月十三日:廣和劇場1958年8月27日演出
本日廣和劇場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四郎探母》(張君秋,陳少霖,李多奎)
1958年8月31日,農(nóng)歷戊戌年七月十七日:長安大戲院1958年8月31日演出
本日長安大戲院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望兒樓》(李多奎,陳少霖)
1958年12月31日,農(nóng)歷戊戌年十一月廿一日:1959年北京新年聯(lián)歡京劇舞蹈晚會舉行
1959年新年聯(lián)歡京劇舞蹈晚會舉行。
演出劇目
《穆柯寨·穆天王·轅門斬子》(高寶賢,張洪祥,小王玉蓉,呂長福,陳少霖,李多奎,茹富華,郝慶海,慈少泉,馬長禮)
1959年1月14日,農(nóng)歷戊戌年十二月初六日:廣和劇場1959年1月14日演出
本日廣和劇場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紅鬃烈馬》(陳少霖,李毓芳,李多奎)
1959年1月23日,農(nóng)歷戊戌年十二月十五日:吉祥戲院1959年1月23日演出
本日吉祥戲院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雪杯圓》(陳少霖,李多奎)
1959年1月24日,農(nóng)歷戊戌年十二月十六日:中和戲院1959年1月24日演出
本日中和戲院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秦香蓮》(裘盛戎,陳少霖,李世濟(jì),李多奎)
1959年2月1日,農(nóng)歷戊戌年十二月廿四日:中和戲院1959年2月1日演出
本日中和戲院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紅鬃烈馬》(陳少霖,李毓芳,李多奎)
1959年2月13日,農(nóng)歷己亥年正月初六日:中和戲院1959年2月13日演出
本日中和戲院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四郎探母》(陳少霖,張君秋,李多奎)
1959年2月14日,農(nóng)歷己亥年正月初七日:中和戲院1959年2月14日演出
本日中和戲院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四郎探母》(陳少霖,張君秋,李多奎)
1959年3月8日,農(nóng)歷己亥年正月廿九日:吉祥戲院1959年3月8日演出
本日吉祥戲院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包龍圖·鍘美案》(裘盛戎,陳少霖,李世濟(jì),李多奎)
1959年4月7日,農(nóng)歷己亥年二月三十日:北京劇場1959年4月7日演出
本日北京劇場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龍鳳呈祥》(譚富英,裘盛戎,陳少霖,李多奎,譚元壽,慈少泉)
1959年4月15日,農(nóng)歷己亥年三月初八日:圓恩寺影劇院1959年4月15日演出
本日圓恩寺影劇院晚場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紅鬃烈馬》(張君秋,陳少霖,小王玉蓉,朱金琴,李多奎,周榮寶,李四廣,馬盛龍,耿世華,郝慶海,鈕榮亮,劉雪濤)
1959年7月15日,農(nóng)歷己亥年六月初十日:長安大戲院1959年7月15日演出
本日長安大戲院由北京京劇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包龍圖·鍘美案》(裘盛戎,陳少霖,李世濟(jì),趙麗秋,李多奎)
1959年8月2日,農(nóng)歷己亥年六月廿八日:北京勞動劇場1959年8月2日演出
本日勞動劇場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秦香蓮》(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陳少霖,耿世華,譚富英,李多奎,王美蓉,裘福來,鈕榮亮,馬盛龍,馬富祿,慈永勝,李毓芳,黃元慶)
1960年3月,農(nóng)歷庚子年:北京京劇團(tuán)1960年赴廣州演出
北京京劇團(tuán)張君秋、陳少霖、李多奎、趙麗秋、郝慶海、李四廣、閔兆華、高寶賢、鈕榮亮、劉雪濤、黃元慶、馬長禮等到廣州演出,演出了《紅鬃烈馬》、《狀元媒》、《望兒樓》等劇。
1960年7月17日,農(nóng)歷庚子年六月廿四日:吉祥劇場1960年7月17日演出
本晚吉祥劇場由北京京劇團(tuán)演出京劇。
輝煌演出
演出劇目
《狀元媒》(張君秋,陳少霖,劉雪濤,黃元慶,馬長禮,郝慶海,劉永利,翟韻奎,蔣元榮,張洪祥,鈕榮亮,關(guān)長明,朱金琴,陳志忠,高寶賢,李多奎)
1961年2月13日,農(nóng)歷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劇團(tuán)舉行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北京京劇團(tuán)全體演員、樂隊以及舞美等工作人員為歡度佳節(jié),在北京市工人俱樂部,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演出了一臺豐富多彩的文藝節(jié)目,歌舞、雜技、戲法外,精彩的大軸戲是全團(tuán)藝術(shù)家通力合作,聯(lián)袂演出反串京劇《大八蠟廟》。這出戲的舞臺監(jiān)督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侯喜瑞老先生。演出陣容是:扮演費德功的是馬連良(老生反串武花臉),扮演朱光祖的是譚富英(老生反串武丑),扮演金大力的是張君秋(青衣反串大花臉),扮演小張媽的是裘盛戎(銅錘花臉反串彩旦),扮演黃天霸的是趙燕俠(青衣花旦反串武生),扮演賀仁杰的是李世濟(jì)(青衣反串武小生),扮演褚彪的是小王玉蓉(花旦反串武生),扮演秦義成的是李多奎(老旦反串老生),扮演施士倫的是馬富祿(小花臉反串老生),扮演費興的是陳少霖(老生反串小花臉),扮演關(guān)泰的是李毓芳(青衣反串大花臉),扮演來龍的是趙麗秋(花旦反串武花臉),扮演竇虎的是李淑玉(花旦反串武二花),扮演張桂蘭的是張洪祥(架子花臉反串武旦),扮演小姐的是周和桐(架子花臉反串青衣)!洞蟀讼瀼R》的演出中間,還有戲中串戲:男旦青衣任志秋學(xué)唱名家時慧寶先生的《朱砂痣》京劇唱段,著名京胡演奏家唐在炘清唱了《鎖麟囊》中“春秋亭”一場的選段。
這場京劇大反串,雖說是劇團(tuán)內(nèi)部的辭歲的大聯(lián)歡,對外“封箱”不售票,但由于名家薈萃、云集一堂,使得能容納1300多位的劇場座無虛席,就連樓上樓下兩旁的走道都宣告“客滿”。
下午5點半,馬連良先生就來到后臺,同后臺的人們寒暄一陣之后,就去化妝室扮戲。當(dāng)年馬連良雖已年逾花甲,但其精氣神非常飽滿,沒有多大功夫就勾完費德功的臉譜。他很謙虛地對站在身旁的周和桐說:“勾臉戲我在富連成科里唱過,但演反面人物,我還是頭一回來,這,您得替我兜著點啊!”馬連良先生扮演的費德功一出場就獲得了熱烈的“碰頭好”。他從亮相、臺步、身段到眼神,都非常準(zhǔn)確地把費德功的陰險、毒辣、貪戀酒色的大惡霸的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尤其手里那把特別的大扇子,耍得又溜又帥,幾乎全身都是戲。待到“雙膀臂力壓泰山,全憑袖箭鎮(zhèn)淮安,結(jié)交綠林英雄漢,誰不聞名心膽寒”四句定場念白剛一結(jié)束,觀眾席里即發(fā)出一片震耳的喝彩聲。
譚富英先生反串的武丑朱光祖,更是堪稱一絕。當(dāng)年譚先生已近花甲之年,其扮相不僅俏、美、邊式,而且一招一式均不失“開口跳”的架勢,即真是抬腿有尺寸,舉手是地方。“探莊”那場戲里,不僅“走邊”動作優(yōu)美,而且“鸞帶”踢得干凈利落,踢腿能到鼻尖,上桌時的一個“高臺”亮相,臺底下立即就是“炸窩”的滿堂好。不難看出這也是老先生幼年在科班奠定的扎實武功基礎(chǔ)。據(jù)譚元壽先生講:“反串武丑戲,這也是譚門的祖?zhèn),從前只要是名角大反串,我老祖(譚派藝術(shù)創(chuàng)始人譚鑫培老先生)就專來武丑這一行。”
反串黃天霸的趙燕俠更有獨到之處,她扮相英俊,功架漂亮。出場的“馬趟子”和“跑圓場”,還真有大武生的氣勢和派頭。她穿三寸高的厚底,一個穩(wěn)健的“垛泥”,就獲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同譚元壽(扮演費府家將)的刀槍開打,不僅配合默契,套路嫻熟,而且又沖又快,甚是火爆。
著名老旦李多奎先生,當(dāng)年已是60開外的人了,在奔走公堂告狀的路上,突然來了一個離臺板一尺多高的“吊毛”,這個動作對年輕演員不算什么,但對年過六旬的李老卻不是件鬧著玩的事。他唱了一輩子老旦戲,還從來沒有起過這么高“吊毛”的“范兒”。當(dāng)時臺上臺下的觀眾,都替他捏了把汗,站在下場門看戲的裘盛戎趕緊走過去,既親切又半開玩笑地說:“多爺!您今晚怎么玩上老命了?是不是不打算過年啦?”李老面帶笑容,很幽默地對大伙兒說:“別看我歲數(shù)大點,可腰腿還算靈活,說真的,沒有兩手絕的,也不敢應(yīng)今兒晚上這個活兒!”
馬富祿先生可謂是文武全才的名丑,尤其一條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又亮又甜又“響堂”,聽起來真過癮。那次他反串老生應(yīng)工的施士倫,在場上的念、做都很規(guī)矩、講究,簡直聽不出來他是唱小花臉的。
張君秋反串的金大力,也一反平日的胭脂粉相,一張紫紅色的臉譜勾得莊重、好看,舉止豪邁、粗獷,儼然一副“楞頭青”的喜人形象。
裘盛戎扮演的小張媽,更是別具一格,論臺風(fēng)和光彩,還真有點名家小翠花的味道。他在臺上整個的表演不是活潑、俏麗的花旦,而是詼諧、風(fēng)趣、引人發(fā)笑,地地道道的彩旦風(fēng)范。在“搶親回府”勸說小姐(周和桐反串)那場戲里,裘盛戎插科打諢地說:“我說小姐呀,別裝著哭啦,請放心,我們大爺是不會要你的,因為你和我一樣,都是唱大花臉的!”這幾句臨場“抓哏”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小王玉蓉扮演的褚彪,體態(tài)大方,身手矯健,尤其胸前那口二尺多長的“白滿”,表演得得心應(yīng)手,灑脫自如。如果沒有扎實的“髯口功”,這場重活兒是應(yīng)不下來的。除上述之外,其他幾位串演的角色也都有聲有色,維妙維肖。從場內(nèi)陣陣的掌聲和此起彼伏的喝彩聲,足見這些藝術(shù)家們的演技水平確已達(dá)到了登峰造極、游刃有余的境界。
1962年3月,農(nóng)歷壬寅年:張君秋、高盛麟“走馬換將”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漢高盛麟和北京張君秋兩人為主,各帶一個演出小組進(jìn)行了一次難得的交流演出,當(dāng)時《人民日報》在報道中將這種演出形式稱之為“走馬換將”。張君秋為北京京劇團(tuán)頭牌旦角演員,高盛麟則為武漢京劇團(tuán)武生臺柱,論名氣,二人在全國京劇舞臺皆享有盛譽(yù),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時,張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僅有陳少霖、劉雪濤、李四廣、鈕榮亮等幾人隨同,演出班底則為武漢京劇團(tuán)。他來漢為武漢京劇團(tuán)作助演,武漢文藝界齊到車站歡迎,演出中一票難求,場場演出爆滿,掌聲經(jīng)久不衰。武漢京劇名家高百歲、關(guān)正明、王婉華等均配合演出,亦轟動三鎮(zhèn)。除了拿手戲《望江亭》、《狀元媒》、《詩文會》等代表作外,還演出了《玉堂春》、《鳳還巢》、《秦香蓮》等劇目。其中與武漢市京劇團(tuán)聯(lián)合合演《四郎探母》,關(guān)正明、高百歲分飾前后楊四郎,楊菊萍飾蕭太后,高維廉飾楊宗保,董少英飾佘太君。聯(lián)合演出《紅鬃烈馬》,張君秋與李薔華、陳瑤華分飾王寶釧,高百歲、郭玉昆、關(guān)正明分飾薛平貴,王婉華飾代戰(zhàn)公主。此二場戲連團(tuán)體票也不出售,個人限購2張,最高票價為1元8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