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關(guān)于鐘馗生平傳說的記載
關(guān)于鐘馗為終南人之說,在各種古書典籍中均有記載。如《唐逸史》有“臣終南山進士鐘馗也”;宋《事物紀源》有“鐘馗者,終南進士也”,等等。關(guān)于鐘馗的生平傳說,《鐘馗傳略》這樣記載:“夫鐘馗者,姓鐘名馗,古有雍州終南人也,生于終南而居于終南,文武全修,豹頭環(huán)眼,鐵面虬鬢,相貌奇異,經(jīng)綸滿腹,剛正不阿,不懼邪祟,待人正直、肝膽相照、獲貢士首狀元不及,抗辯無果,報國無門,舍生取義,怒撞殿柱亡,皇以狀元職葬之,托夢驅(qū)鬼愈唐明皇之疾,封u2018賜福鎮(zhèn)宅圣君u2019,詔告天下,遍懸《鐘馗賜福鎮(zhèn)宅圖》護福祛邪魅以佑平安。故名噪天下也!”《歷代神仙通鑒》的記載與之十分相似:鐘馗系陜西終南人,少時即才華出眾。唐武德年間,赴京城應試,卻因相貌丑陋而落選,憤而撞死殿階。帝聞之,賜以紅官袍安葬。到了天寶年間,相傳唐玄宗李隆基在臨潼驪山偶患脾病,久治不愈,一晚夢見一相貌奇?zhèn)ブ鬂h,捉住一小鬼,剜出其眼珠后,將其吃掉。大漢聲稱自己為“殿試不中進士,鐘馗”,皇帝夢醒,即刻病愈。于是,唐玄宗命吳道子將夢中鐘馗捉鬼情景作成一幅畫,懸于宮中以避邪鎮(zhèn)妖。
鐘馗信仰的形成、發(fā)展
由于唐玄宗的重視,鐘馗作為捉鬼之神的地位逐漸確立;实圪n給大臣鐘馗畫像作為新年禮物,成為盛唐以來的慣例,如開元時的名人張說及其后的劉禹錫等,都有謝賜鐘馗圖和歷日表的作品傳世。另外,人們還在敦煌遺書中發(fā)現(xiàn)了唐寫本《除夕鐘馗驅(qū)儺文》,是鐘馗已在大儺儀中扮演主角的實證。 古人傳說,有年獸專于年夜侵擾人間,為了驅(qū)趕年獸,年夜守歲,人們從唐代起將鐘馗、神荼、郁壘、秦瓊、敬德神像貼于門上辟邪,放鞭炮、掛紅燈嚇跑年獸。春節(jié)期間鐘馗是守門、護福、鎮(zhèn)宅、驅(qū)年獸的神,可見鐘馗信仰至少從盛唐起已成為全社會的風尚。
爾后,道教尊鐘馗為門神,封鐘馗為驅(qū)鬼逐惡的判官,封其為“賜福鎮(zhèn)宅圣君”。民間開始常掛鐘馗的像賜福鎮(zhèn)宅,跳鐘馗舞祈福驅(qū)邪,一直延續(xù)至今。
鐘馗逐漸成為了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最為人們熟悉的角色,貼于門戶是鎮(zhèn)鬼尅邪的門神,懸在中堂是禳災祛魅的神靈,出現(xiàn)于儺儀中是統(tǒng)鬼斬妖的猛將,由此還派生出形形色色的鐘馗戲、鐘馗圖,連《本草綱目》里也收錄了用鐘馗像燒灰以水沖服或配合其他藥面成丸以治療難產(chǎn)、瘧疾等癥的“秘方”。
鐘馗信仰的現(xiàn)狀
在中國的陜西周至(傳說中的鐘馗故里)、江淮、閩南、臺灣等地鐘馗信仰更為盛行。人們在春節(jié)、端午、開工、開盤、開地、開業(yè)、開廟、開臺、謝土、喬遷、慶豐、婚壽、祈福以及重要慶典活動時,都會懸掛鐘馗畫像和舉行儺舞跳鐘馗表演,常會有藝師打扮成鐘馗的模樣戴儺面具、著官袍、手持蝙蝠和寶劍跳儺,有迎福納祥、人壽豐年、祈福除邪、鎮(zhèn)宅佑安之意,有時也有鐘馗懸絲傀儡戲表演。
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對鐘馗的信仰,這種信仰在東南亞地區(qū)也很普遍。在日本,鐘馗的信仰非常系統(tǒng),許多村子有鐘馗神社,制作鐘馗稻草人偶,許多瓦房上還會安置鐘馗瓦,跳鐘馗儺舞,掛鐘馗旗幡,家中小孩房中置鐘馗畫像,神樂社也會表演鐘馗,還曾有一款飛機稱鐘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