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至天寶七年(748),三十八歲,始在宜興君山鄉(xiāng)凈樂寺出家。既而前往會稽開元寺,就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曇一,廣究律部。又在吳郡開元寺,敷講《摩訶止觀》。六年后(天寶十三年,754),玄朗圓寂,于是在東南各地盛弘天臺教法。當時禪、華嚴、法相諸宗,名僧輩出,各闡宗風(fēng),湛然慨然以中興天臺為己任,常對弟子說:“今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舍予誰歸?”從而祖述所傳,撰天臺三大部注釋及其他凡數(shù)十萬言,顯揚宗義,對抗他家,于是臺學(xué)復(fù)興。天寶、大歷間(742—779),玄、肅、代三宗前后征召他入京,他均托病固辭。初住蘭陵(今江蘇武進縣),晚年遷天臺國清寺,以身誨人,耆年不倦,當戰(zhàn)亂饑饉之際,眾多學(xué)徒來集。德宗建中三年(782),在佛隴道場圓寂。天臺宗人尊為第九祖。一般稱為荊溪尊者,又稱妙樂大師。弟子有道邃、行滿、元浩等三十九人,其中吳門元浩(—817)于《法華》、《止觀》之學(xué)深有所得,為湛然囑累弟子。道邃、行滿后來傳教觀于日僧最澄(767—822),最澄盡寫此宗教籍攜之以歸,開創(chuàng)日本天臺宗。賢首宗名德清涼澄觀,早年亦嘗從湛然受學(xué)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疏。又有翰林學(xué)士梁肅,也曾從湛然學(xué)教觀,深得心要,嘗以《摩訶止觀》文義弘博,刪定為六卷,又述《止觀統(tǒng)例》一卷等。其說出入儒釋,和宋代理學(xué)極有關(guān)系。此外從湛然受學(xué)之士,有李華等數(shù)十人。
主要著作
湛然著作,有《法華玄義釋簽》二十卷、《法華文句記》三十卷、《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四十卷,注釋三大部,闡明智顗教觀深旨。又有《金剛錍》一卷、《止觀義例》二卷、《法華五百問論》三卷,建立自宗正義,破斥他家異解。此外有《摩訶止觀輔行搜要記》、《維摩經(jīng)略疏》各十卷、《維摩經(jīng)疏記》六卷或三卷、《華嚴經(jīng)骨目》二卷、《法華經(jīng)大意》、《十不二門》、《始終心要》、《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各一卷等。其中《十不二門》,原是《法華玄義釋簽》卷十四之一節(jié),湛然在《釋簽》中,立色心、內(nèi)外、修性等十種不二門,發(fā)揮本、跡十妙之深旨,后人以其說在天臺教學(xué)上占居重要地位,錄出別行,注解多到五十余部!缎x釋簽》、《文句記》、《止觀輔行》、《金剛錍》、《始終心要》也都有后人注解。
湛然極力發(fā)揮智顗之宗義,然而有時借助于《大乘起信論》,有時接近賢首家言,其獨特學(xué)說,是“無情有性”論,他在《金剛錍》、《止觀義例》及其他著作中,按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說佛性遍法界,不隔有情、無情、一草一木、一礫一塵,皆有佛性。但他在這里所說之佛性,是三因(正因、了因、緣因),佛性中之正因佛性,即是法性,又即真如。他進而應(yīng)用《起信論》之真如隨緣不變說,來證明無情有性。依他說:假如依不變隨緣理,常住之真如和變化之萬法即是一體,有情、無情都不在萬法之外,那就彼此真如同一。猶如波雖有清濁之分,濕性卻無彼此之別。如《金剛錍》說:“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子信無情無佛性者,豈非萬法無真如耶?故法之稱寧隔于纖塵,真如之體何專于彼我?是則無有無波之水,未有不濕之波。在濕詎間于混澄,為波自分于清濁。雖有清有濁而一性無殊,縱造正造依依理終無異轍!闭J為不僅有情具有佛性,無情也本來具有。澄觀早年從湛然受學(xué)教觀,后來轉(zhuǎn)入賢首宗,他在所撰《華嚴大疏鈔》中說:“經(jīng)(《涅槃經(jīng)》)云:u2018佛性除于瓦石u2019,論(《大智度論》)云:u2018在非情數(shù)中名為法性,在有情數(shù)中名為佛性;u2019明知非情非有覺性!保ā妒琛肪砣┯终f:“此段疏為遮妄執(zhí)一切無情有佛性義!保ā垛n》卷五十二)湛然之《金剛錍論》,主要對其說而發(fā),間及唯識家之決定二乘及無性有情無佛性論。
個人影響
湛然努力闡釋的重點有兩方面︰一方面,對天臺的基本理論三大部都作了注解,并加以發(fā)揮,特別是使圓融三諦之說更加深刻。他認為,三諦不但相即,而且有雙遮雙照之統(tǒng)一意義。原來講u2018空u2019偏重于遮,講u2018假u2019偏重于照,u2018中u2019則遮照俱有,這就把肯定與否定分開了。湛然則以為u2018空u2019u2018假u2019兩者都有否定(遮)有肯定(照),既非單純的一種,也不是三者簡單的聯(lián)合,而是雙方都具有遮照,這就叫雙遮雙照。另一方面,他為了對付賢首、慈恩的緣起說,對于本宗原有的理論又加以補充。他采取了《起信論》中如來藏緣起的思想。因此,他對于u2018性具u2019方面就用了《起信論》的u2018真如隨緣u2019來解釋u2018一念三千u2019之說。以為u2018諸法真如隨緣而現(xiàn),當體即是實相u2019,這樣一來,天臺宗原來的思想,就未免變得模糊了。
此外,他還直接批判了慈恩、賢首、禪宗各家的理論。慈恩宗窺基曾作《法華玄贊》,其中有很多不同意天臺宗的地方,湛然批判慈恩的重點就放在這部書上,他寫了《法華五百問論》,提出了五百處錯誤加以質(zhì)難。反對賢首,他寫了《金剛錍》。金剛錍是印度醫(yī)師醫(yī)治眼翳的工具,他藉以諷刺賢首宗人由于無明蒙蔽看不清問題,也需要用金剛錍刮治一下。在這部書中他特別提出無情之物也有佛性的主張,與賢首只承認有情有佛性的說法相對立。反對禪宗,他在《止觀義例》中批判他們的禪法是u2018暗證u2019,證而無教作根據(jù)。由于湛然的這番努力,抬高了天臺宗的地位,使天臺宗一時有了中興之勢,他的理論為宋代天臺宗的更加盛行打下了基礎(chǔ)。但是,由于吸收了《起信論》的思想,有許多含混不清之處,這也為宋代天臺宗內(nèi)部的分歧播下了種子。
人脈關(guān)系
出于湛然門下的還有梁肅(官僚、能文),著有止觀一類的書,與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相調(diào)和,提出返本之說等等。這已非天臺宗的主要學(xué)說了。(中略)
湛然本與清涼有師弟關(guān)系,清涼曾向他問過學(xué)。湛然把賢首宗學(xué)說的重要典據(jù)《起信論》的思想,特別是不變隨緣的重要論點也吸收到了天臺宗來,這在他以前是沒有的。他并且對此作了不同于賢首宗的解釋。賢首宗認為︰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正如《論》中以水與波為喻,盡管波濤洶涌,形象千變?nèi)f化,但其濕性(即水)不變。天臺宗則不這樣認為,他們主張︰不變隨緣是一致的,不變即隨緣,隨緣即不變,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不必用什么濕性來說。換言之,不變與隨緣,不是用濕性與水來比,而是以波與水來比。荊溪的這一說法,是利用了《起信》的矛盾處,以與賢首宗相對抗,并且集中批評了這一點。根據(jù)賢首宗的說法,最終歸結(jié)是有情有佛性,無情無佛性,因此,他們所說的性起之性只能是心性而不是法性。天臺反對它,認為性起之性同時也應(yīng)該包括法性,否則只能承認有情有性起,而無情則無性起,以至于不能承認二者均有佛性。由天臺宗本來的性具說看,指的一念三千,一切有情無情都包括在內(nèi),所以天臺批判賢首宗的重點,在于指出他們不把無情也看成有佛性(詳見《金剛錍論》),這樣,盡管把他們自己的性起說同天臺的性具說拉攏在一起,事實上是講不通的。這樣,天臺宗就維持了自己性具說的優(yōu)越地位,表示本宗勝于賢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