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趙文哲從小隨父習(xí)文練字。稍長,求教于本鎮(zhèn)名儒瞿麟征。在這位啟蒙嚴(yán)師的諄諄教誨下,長進很快,更由于他生有異稟,讀書一目數(shù)行,深得瞿麟征的喜歡,視為高足。
乾隆七年(1742),趙文哲十八歲時成秀才。此后,趙文哲的詩作,己在同輩和師長中廣為傳誦,其詩風(fēng)格逸雅,又時為人抄傳,轉(zhuǎn)輾而遍于朝野。不久,為朝中工部侍郎夢麟、內(nèi)閣學(xué)士李因培等人所知,薦入庠序,補諸生,升廩生,而聲名益噪,當(dāng)世推為博雅。
乾隆十三年(1748),上?h申江書院創(chuàng)立,趙文哲即入申江書院求學(xué)。山長凌如煥,與趙文哲同學(xué)者有青浦王昶、嘉定曹仁虎及王鳴盛等人。皆有詩名,而推趙文哲為翹楚。后來,長洲高士,被乾隆譽為“東南二老”之一的沈德潛遴選上海趙文哲、黃文蓮,嘉定王鳴盛、曹仁虎、錢大昕,長洲吳泰來,青浦王昶之詩合編成《吳中七才子詩選》一書,后傳至日本,其國相高棅為七律,人贈一章,寄估舶以達(dá),人艷稱之。于是,趙文哲等吳中七才子的詩名,不僅遍傳國內(nèi),而且已蜚聲海外。
乾隆二十七年(1762),趙文哲三十七歲時,皇帝第三次南巡,召試獻(xiàn)賦,應(yīng)試者除趙文哲外,還有陸錫熊(后為《四庫全書》總纂官之一)、張果浚、張熙純等。圣駕親閱文哲所撰“海塘賦”后,定趙文哲御試一等第二名,欽賜舉人,授內(nèi)閣中書,隨帝到京。第二年趙文哲升為方略館纂修官,分修“平定準(zhǔn)噶爾回部方略”、“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大清一統(tǒng)志”及未成之“音韻述微”、“熱河志”諸書。
乾隆二十九年(1764)擢升直軍機房,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皇帝密詔撰擬事宜,成了乾隆的寵臣。奏記文字都出其手,大學(xué)士劉統(tǒng)勛、劉倫、于敏中等人皆嘆其為異才。
在京期間,趙文哲詩文益進,時和乾隆酬答唱和,和同僚文士紀(jì)昀、王文治、趙翼、王鳴盛、錢大昕、王昶、曹仁虎、吳省欽、徐步云、盧見曾、錢載、程晉芳、姚鼐等暢游名山勝跡,寫下了大量的詩詞,后陸續(xù)編成《媕雅堂詩集》十二卷,《媕雅堂詞集》四卷,《藏海廬詩》四卷等。并都由其友王昶作序,推崇為“道其可以,工者備矣!
乾隆三十三年,受“鹽運使盧見曾查抄案”牽累,奪官。
乾隆三十四年,恰好朝廷派兵赴邊征緬,乾隆命兵部尚書阿桂以定邊右副將軍總督云貴。阿桂素知趙文哲、王昶,特奏準(zhǔn)趙文哲、王昶等人隨軍入幕,執(zhí)掌書記。趙文哲從此渡過了一生中最后的戎馬生涯。
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緬軍投降,征緬之戰(zhàn)結(jié)束。趙文哲和王昶仍留在阿桂幕中執(zhí)事,渡過了二年之久的邊疆生活。在此期間,趙文哲除了處理日常文牘事務(wù)外,又常聚阿桂府中,和王昶及當(dāng)?shù)孛恳黄,觴詠詩酒。面對著西南邊陲的艷麗風(fēng)光和少數(shù)民族豐富多彩的人情習(xí)俗,他的佳作連篇,趙文哲將其軍中詩作,編為《娵隅集》刊印行世。以取西南蠻稱魚之別名“娵隅”為名,意為遠(yuǎn)游之魚,隨波而隅;亦取晉時赫隆從軍南蠻所作“娵隅躍清池”之義,以蠻魚自喻,意為雖載罪從軍而為身潔清。故而,其軍中詩作雖更奇肆怪節(jié),但自中意。為阿桂、王昶等人所推崇。
乾隆三十六年(1771),四川大小金川(即今四川小金縣,屬阿壩藏族自治州所轄)之役開始。乾隆命理藩院尚書溫福為將軍,代阿桂率兵征討小金川。當(dāng)溫福向阿桂辭行時,見趙文哲,與之對話,句句皆為中肯明策之言,溫福聞之大喜,遂向阿桂請求,讓趙文哲隨其征討。于是,趙文哲遂入溫將軍幕中,參與軍機。此時,趙文哲根據(jù)自己在邊多年的經(jīng)驗和熟悉云川邊民情況,為平定小金川土司之亂,時時向溫福獻(xiàn)計獻(xiàn)策,深得溫福的信任,對趙文哲極為重視,甚至到了片時不見,輒派人找尋的地步。
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月,溫福軍至成都,因溫福之請奏,朝廷復(fù)授趙文哲中書舍人之職。接著便直下金川,連連獲勝。第二年便攻占小金川重鎮(zhèn)美諾,小金川余兵皆投降清軍,至此,小金川之亂被平息。而趙文哲亦以戰(zhàn)功晉為戶部主事,仍隨溫福洽事。
乾隆三十八年,進兵木果木,師潰殉難,趙文哲時年四十九。兵敗時,趙文哲取軍籍冊付家人乘間使出,有人勸其一起躲避,文哲毅然拒絕,道:“身為幕府贊畫,且迭荷國恩,詎可舍帥臣而去!”,卒與溫福同死。
個人作品
趙文哲著文有“媕雅堂詩集”十二卷、“詞集”四卷、“別集”六卷、“時文稿”一卷、續(xù)集“藏海廬詩”四卷、“娵隅集”十卷、“毛詩經(jīng)解”、“群經(jīng)識小錄”四卷等。
趙文哲詩文《娵隅集》被收入《續(xù)修四庫全書》。趙文哲著文版本已查實的有七種:手抄本,乾隆18年、54年、56年、59年版、宣統(tǒng)3年、民國29年的刻本等;收藏單位有十七個:中科院、首都圖、北圖、上圖、皖圖、贛圖、滇圖、魯圖、徐州圖、上海辭書出版社、日本人文、清華、北大、南大、復(fù)旦、天津師大、臺大等。趙文哲室名:“藏音廬”、“藏海廬”、“蝶庵” “媕雅堂”(摘自《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
人物評價
●袁枚《隨園詩話》
吳中七子趙文哲損之詩筆最健。
● 《清史稿·列傳》
為人瘦不勝衣,而意氣高邁。
●《清史列傳·趙文哲傳》
所見殊方絕檄可驚可愕狀,一發(fā)之于詩,瑰瑋絕特。
歷史記載
《清史稿·列傳》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文獻(xiàn)〉傳包、傳稿,有趙文哲資料,編號:4611Ⅰ、4624Ⅱ、5273Ⅲ、6489(1),7826(2)Ⅰ~Ⅲ見曹仁虎。
《中國文學(xué)家大辭典》、《中國美術(shù)家大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等均有趙文哲的記述。
家庭成員
妻子
夫人張氏誥贈一品夫人。
兒子
子秉淵,誥贈朝議大夫;
子秉沖,累贈資政大夫兵部右侍郎,晉贈榮祿大夫戶部左侍郎。
后世紀(jì)念
趙文哲死后被旨特贈光祿寺少卿,入祀京師昭忠祠,并祀四川省城慰忠祠及原籍忠義祠。賜祭葬,賜恤典,賞世襲恩騎尉。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長子趙秉淵被旨至四川,奉父衣冠回鄉(xiāng),葬于二十二保八圖,田糧名“趙忠墓” 。王昶作“恤贈光祿寺少卿戶部主事趙君墓志銘” 、“慰忠祠碑·趙文哲”,吳省欽撰“碑文” 。
其兄趙文鳴題“蒙恩賜葬牛眠地,華表高擎望鶴還!
世人贊嘆趙文哲“死因殉國名逾烈,詩已成家世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