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相關事件
權栗出生于安東權氏的一個富裕家庭里,其父是領議政權轍。1582年武科合格。然而,權栗沒有踏入政壇,直到萬歷朝鮮戰(zhàn)爭發(fā)生以后。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在柳成龍的推薦下,權栗出任光州牧使。權栗在李洸麾下作戰(zhàn),轉(zhuǎn)戰(zhàn)漢城。然而,李洸最終在龍仁被日軍擊敗。權栗退往光州,并組織了一千名民兵。
日軍到達錦山以后,全羅道的治所移往全州。權栗率軍前往全州的大門梨峙,以遏日軍兵鋒。權栗親自監(jiān)陣,如有退卻,立即斬首。民兵首領黃進被火銃擊中,依然奮勇戰(zhàn)斗。權栗戰(zhàn)勝了小早川隆景的偏師,并收復了全羅道。
朝鮮朝廷嘉獎了權栗的功績,于次年任命他為全羅道觀察使兼巡察使。權栗組織了民兵和僧兵共計一萬余人,前往京畿道,試圖收復漢城。途中繼續(xù)募兵,兵力達到二萬人。權栗到達水原附近的禿城駐扎。日軍宇喜多秀家包圍了該城達一個多月,城內(nèi)斷絕了水源。權栗急中生智,命令將幾匹戰(zhàn)馬牽到城墻之上,用米飯洗馬,使之就像用許多水沖洗過一樣。日軍本想使城中斷絕水源而投降,見了此景,只得退回漢城。權栗趁機出擊,擊斃日軍百余人。此戰(zhàn)之后,朝鮮純祖在禿城的最高處建立“洗馬臺”,以示紀念。同時命令權栗向北攻擊漢城的日軍。
權栗率所部4000人到達破敗的城堡——漢城附近的幸州山城。此時,日軍在碧蹄館之戰(zhàn)中被中國明朝軍隊擊敗,之后日軍一路逃竄又對幸州山城附近朝鮮軍的到來感到畏懼,于是組織了宇喜多秀家、小早川秀包、小早川隆景、黑田長政、小西行長、石田三成、吉川廣家等部,共計三萬人,圍攻幸州山城。權栗率4000人奮戰(zhàn),使用從中國明朝引進的火車和飛擊震天雷等武器,擊退了日軍的進攻。這次戰(zhàn)斗就是歷史上的幸州大捷。
權栗雖然擊退了日軍,但所部也傷亡慘重,退往坡州據(jù)守。同年6月,在第二次晉州城之戰(zhàn)中,權栗主張迎擊日軍,并于咸安郡截擊日軍。然而,日軍使用火銃攻擊,權栗軍大敗,退往全州。
后來權栗被任命為都元帥,成為朝鮮全國抗日的總指揮。由于他使用非常粗暴的手段對待逃兵,曾經(jīng)被朝鮮朝廷免職,但不久即官復原職。1597年,日軍再次入侵朝鮮,朝鮮方面稱丁酉再亂。權栗命令朝鮮水軍攻擊日軍,但水軍總司令元均卻對此持消極的態(tài)度。權栗大怒,以鞭鞭打元均,脅迫其出戰(zhàn)。元均被迫出擊,在漆川梁海戰(zhàn)中遭到日軍藤堂高虎的襲擊,大敗身亡。此后,日軍席卷了全羅道、忠清道等地。朝鮮將軍李舜臣最終取得鳴梁大捷(該戰(zhàn)役有爭議,這里采取朝鮮說法)為明軍和朝軍贏得了時間。不久以后,權栗配合明軍麻貴部計劃攻擊日軍正在建造的蔚山倭城。權栗欲冒進,指揮官麻貴卻要求他撤回。兩軍的意見不統(tǒng)一導致了失敗,日軍在次年的蔚山城之戰(zhàn)中大敗明、朝聯(lián)軍。9月至10月間,又在順天城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
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日軍退出朝鮮。次年,權栗以63歲的年齡辭職還鄉(xiāng),同年7月病死。死后,被朝鮮朝廷追贈領議政的官職,謚號忠莊。與李舜臣、元均同授一等宣武功臣。
韓國海軍世宗大王級驅(qū)逐艦第三艘命名為“權栗號”作為紀念,弦號是DDG 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