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吳廷。1773—1844)字震南、公君,世稱“ 吳公君 “,號棣華,江蘇元和(今吳縣)人。嘉慶七年進(jìn)士第一,狀元。歷官浙江金華知府、道光間云南按察使,權(quán)布政使,清厘銅庫,追繳中飽,銅政大起。有《歸田集》。嘉慶七年(1801年)連中會試、殿試第一,帝稱“雙元獨冠三吳彥”。卒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嘉慶七年1802年壬戌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賜進(jìn)士及第共3名
吳廷琛-李宗昉-朱士彥
第二甲賜進(jìn)士出身共84名
李仲昭-朱珔-吳椿-呂子班-章道鴻-何丙咸-顧莼-董桂新-梁章巨-呂兆麒
金式玉-朱鴻-費蘭墀-洪占銓-陶澍-何應(yīng)杰-徐必觀-胡開益-程壽齡-張源長
易禧善-饒向榮-鄧士憲-黃錫禐-張鑒-任英-謝學(xué)崇-謝蘭生-李振翥-施鸞坡
楊芝-何蘭汀-劉加封-黃中杰-潘樹霖-潘人炳-王廷元-宋庚-吳鼎-董正揚(yáng)
李鐘璧-李可蕃-陸景華-朱廷慶-瞿昂-趙蘧-程邦憲-沈維??-霍樹清-張元宰
萬鼎琛-黎燮-卿祖培-魏德琬-凌鳴喈-洪耀-田穮-陳聲遹-程贊寧-蔡以成
寧古齊-盧炳濤-朱玉林-洪運開-張元模-劉丙-龔守正-黃茂-陳岱-陳征芝
楊增思-張本枝-宋潢-周毓麟-林春溥-葛方晉-蓋運長-余保純-孫汶-隆安
林文竹-李成蹊-湯達(dá)-張佑
第三甲賜同進(jìn)士出身共161名
林紹龍-蔣鏞-林鈺-劉大瑄-劉德銓-梁本恭-葉申棻-魏邦彥-喩宣孝-阿應(yīng)鱗
蔡德淳-甘家春-楊維謐-柯光蔚-善慶-陳永圖-曹基申-孫世昌-歐陽俊-莊詵男
邱樹棠-林青-劉晉泰-李炳文-侯濂-劉谷萬-劉開誠-賴華鐘-劉長孺-鄧彬
高廷魁-李金藻-孫讓-徐驤-韓保萬-王百齡-賴澤霖-林朝陽-王青蓮-汪百川
哈晉-康黃中-李中淑-鐘慶-王珽-吉士瑛-楊元亮-鐘德賓-葉際春-關(guān)元儒
王崇本-果齊斯歡-傅鵬飛-申啟鑣-吳崇紳-王果-胡周詢-安佩蓮-周玉梁-冉中涵
崔秉煉-黃德衷-鄒孝裔-鄧自申-李嘉佑-李長蓁-魏來田-吳謹(jǐn)儀-黃元軒-董齊光
王元梁-申啟賢-卓秉恬-向序-翟德先-陸樟-郝覲光-耿維祜-殷長福-任郿佑
彭烒-王慶長-劉朝祚-魏士俊-蔣慶齡-陳司爟-徐潤-王霖澍-莫嵩屏-趙子璟
易鳳庭-施彰-徐一麟-李蟠根-王評-達(dá)清阿-王楚堂-李職桓-艾肇端-葉銘熙
柳體青-戴名沅-鄭瑤-尚沖翰-滕嘉棟-馬倚元-齊承慶-鐘秀-張如相-蔡文增
穆隆阿-德朋阿-莫斯芳-萬永福-林軒開-陳銘-馮起龍-張步虛-李約-海齡
袁玨-孫世封-陳敬-黃恩培-吳夢華-慧端-黃沛-劉銘鼎-寧自學(xué)-韓因培
王蕖亭-司為善-李發(fā)英-周烺-嚴(yán)芝芳-尹佩紳-羅中錦-閻登云-胡朝瑺-金菁莪
王篤慶-張振德-李成芳-汪本-陶斯詠-孔繼堠-李文耕-朱德淵-齊敦敏-左章照
吳蔭松-葉雨清-謝干-溫秉貞-夏修恕-鄭丕欽-吳超-焦釗烈-常山-蒲忭
張希濂
吳姓起源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后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quán),其后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后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圣瑞出現(xiàn),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dāng)時比較落后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jìn)的文化,被當(dāng)?shù)赝林婆e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后,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fā)為武王)滅商后,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并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后吳王壽夢的后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fā)展,出現(xiàn)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后裔獨立發(fā)展,人丁繁衍眾多,構(gòu)成了當(dāng)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后,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quán)之后裔。據(jù)有關(guān)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quán)的后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后為吳氏。
5、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融合,產(chǎn)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