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賢妃

    賢妃

    賢妃,中國歷史上的妃嬪封號之一,始于唐代。后延伸至包括有賢德的妃嬪。中國封建王朝中,曾出現(xiàn)過多位賢妃,包括唐代徐賢妃徐惠等。


    釋義

    賢妃,古代妃嬪封號之一。

    賢妃,又可指賢德的后妃。

    歷史沿革

    唐代始置賢妃,與貴妃、淑妃、德妃稱四夫人,處皇后之下,九嬪之上,相當(dāng)于正一品官。宋、金均有此號。明太祖于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司曰宮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領(lǐng)四司,其屬二十有四,而尚宮總行六局之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視唐例減百四十余人。

    諸妃增多,位號除貴妃外,設(shè)為賢妃、淑妃、莊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取賢、淑、莊、敬、惠、順、康、寧為稱,閨房雍肅,旨寓深遠(yuǎn)。

    清朝后妃制度中亦有此封號。

    賢妃

    各代賢妃

    唐太宗鄭賢妃,一品妃

    鄭賢妃(?—?),唐太宗李世民妃嬪之一,無子!短茣酚涊d鄭賢妃陪葬昭陵。

    相關(guān)史料《唐會要 卷二十一》

    昭陵陪葬名氏。

    越國太妃燕氏(燕德妃)。趙國太妃楊氏(楊妃)。紀(jì)國太妃韋氏(韋珪)。賢妃鄭氏。才人徐氏(徐惠)。鄭國夫人。彭城郡夫人。

    唐太宗徐賢妃

    徐惠(627年—650年),湖州長城人,徐孝德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

    妃子。生五日即能言語。四歲通論語及詩。八歲巳善屬文。父孝德曾命擬離騷為小山篇,乃擬作云:“仰幽巖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思;將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dú)往”?為唐太宗所聞,乃納為才人。手未嘗廢卷,而辭致贍蔚,文無淹思。帝益禮顧,擢孝德為水部員外郎,徐惠再遷充容。又言:“伎巧為喪國斧斤,珠玉為蕩心鳩毒,侈麗纖美,不可以不遏。志驕于業(yè)泰,體逸于時(shí)安!逼鋭捛芯劊舐匀绱。帝善其言,優(yōu)賜之。唐太宗逝世后,哀慕成疾,不肯進(jìn)藥,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馬侍園寢,吾志也。”復(fù)為詩、連珠以見意。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追贈賢妃,陪葬昭陵石室。徐惠的著作,有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文見《兩唐書》及《資治通鑒》)及詩若干首,(詩見《全唐詩》及《名媛詩歸》)今尚存。

    唐德宗韋賢妃

    生平

    韋賢妃(8世紀(jì)?-809年),唐德宗李適的賢妃。祖父是右威衛(wèi)將軍韋濯,定安公主的駙馬。最初,韋氏為太子李適的良娣。貞元二年(786年),冊封為賢妃。韋賢妃性情淑敏,言行遵守禮儀,德宗寵愛敬重她,后宮以她的的行為作為規(guī)范。唐德宗去世后,上表請留奉崇陵園。元和四年(809年),韋賢妃去世。

    史料

    《新唐書》列傳第二后妃列傳下:

    德宗賢妃韋氏,戚里舊族也。祖濯,尚定安公主。初為良娣,德宗貞元四年,冊拜賢妃。宮壺事無不聽,而性敏淑,言動皆有繩矩,帝寵重之,后宮莫不師其行。帝崩,自表留奉崇陵園。元和四年薨。

    《舊唐書》列傳第二后妃列傳:

    德宗韋賢妃,不知氏族所出,初為良娣,貞元二年,冊為賢妃。性敏惠,言無茍容,動必由禮,德宗深重之,六宮師其德行。及德宗崩,請于崇陵終喪紀(jì),因侍于寢園。元和四年薨。

    唐文宗楊賢妃

    楊賢妃( ? - 840年2月12日),唐文宗的寵妃。她恃寵介入唐文宗的立儲紛爭,最終招來殺身之禍。詳見楊賢妃詞條。

    唐武宗王賢妃

    王氏(?-846年),邯鄲人,唐武宗李瀍的寵妃,初封才人。武宗死后,王才人自殺。追贈為賢妃。

    生平

    王氏十三歲的時(shí)候,因善歌舞,得入宮中。唐穆宗(820年—824年在位),將她賜給潁王李瀍。王氏性情機(jī)智。開成末年(840年),潁王得以得到帝位,王氏暗中為潁王策劃,所以進(jìn)號為才人,逐漸得寵。她身材纖頎,很像唐武宗。唐武宗每次在苑中游獵,王才人必然跟從,著袍而騎,校服光侈,略同武宗皇帝的形象;实酆筒湃讼囫Y出入,觀者不知道誰是皇帝。武宗欲立王才人為皇后,宰相李德裕說:“才人無子,家族又不顯貴,恐怕使天下議論!蔽渥诜艞壛擞(jì)劃。

    唐武宗謐惑于方士的邪說,欲服用長生藥,因而患病。王才人經(jīng)常對親近的人說:“陛下天天煉丹,說我要長生不死,F(xiàn)在皮膚枯槁,我私下非常憂慮!辈痪梦渥诓≈,王才人侍左右。武宗看著她說:“我氣息奄奄,情慮耗盡,要與你訣別!蓖醪湃嘶卮穑骸氨菹麓蟾N幢M,怎么說如此不祥的話呢?”唐武宗問:“真如我言,如何?”王才人回答:“陛下萬歲后,妾得以殉葬!蔽渥诓辉僬f。武宗病危,王才人取出所積蓄的財(cái)物分送給宮人,看到皇帝駕崩,在幄下自盡。當(dāng)時(shí)嬪妃雖常妒才人專寵,但都感動她的義節(jié)。唐宣宗即位,表彰其節(jié),贈為賢妃,葬在端陵之柏城。

    史料

    《新唐書》列傳第二 后妃列傳下:

    武宗賢妃王氏,邯鄲人,失其世。年十三,善歌舞,得入宮中。穆宗以賜潁王。性機(jī)悟。開成末,王嗣帝位,妃陰為助畫,故進(jìn)號才人,遂有寵。狀纖頎,頗類帝。每畋苑中,才人必從,袍而騎,校服光侈,略同至尊,相與馳出入,觀者莫知孰為帝也。帝欲立為后,宰相李德裕曰:“才人無子,且家不素顯,恐詒天下議!蹦酥。知

    帝稍帝稍惑方士說,欲餌藥長年,后寢不豫。才人每謂親近曰:“陛下日燎丹,言我取不死。膚澤消槁,吾獨(dú)憂之!倍矶睬郑湃耸套笥,帝熟視曰:“吾氣奄奄,情慮耗盡,顧與汝辭!贝鹪唬骸氨菹麓蟾N窗,安語不祥?”帝曰:“脫如我言,奈何?”對曰:“陛下萬歲后,妾得以殉!钡鄄粡(fù)言。及大漸,才人悉取所常貯散遺宮中,審帝已崩,即自經(jīng)幄下。當(dāng)時(shí)嬪媛雖常妒才人專上者,返皆義才人,為之感動。宣宗即位,嘉其節(jié),贈賢妃,葬端陵之柏城。齋

    《舊唐書》列傳第二 后妃列傳下:

    武宗王賢妃。事闕。

    后梁太祖朱溫張賢妃

    張惠(?--904年),后梁太祖朱溫嫡妻,宋州碭山(今安徽省碭山縣)人,追尊元貞皇后,后改元貞皇太后。張惠與朱溫是同鄉(xiāng),出身富裕,其父張蕤曾是宋州刺史。朱溫微時(shí)聞張惠有姿色,心生愛慕,有麗華之嘆。唐中和二年,朱溫取同州,與張惠相遇,遂結(jié)為連理。張惠于文德元年生朱溫第三子友貞。朱溫歸唐,張惠以夫貴封魏國夫人。天復(fù)元年(901)二月,朱溫得到張惠病重的消息,急忙班師回朝。張惠沒有活至太祖稱帝之時(shí),于唐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病故。

    相關(guān)史料

    《新五代史·卷十三》

    太祖元貞皇后張氏,單州碭山縣渠亭里富家子也。太祖少以婦聘之,生末帝。太祖貴,封魏國夫人。后賢明精悍,動有禮法,雖太祖剛暴,亦嘗畏之。太祖每以外事訪之,后言多中。太祖時(shí)時(shí)暴怒殺戮,后嘗救護(hù),人賴以獲全。太祖嘗出兵,行至中途,后意以為不然,馳一介召之,如期而至。郴王友·裕攻徐州,破朱瑾于石佛山,瑾走,友裕不追,太祖大怒,奪其兵。友;炭郑c數(shù)騎亡山中,久之,自匿于廣王。后陰使人教友裕脫身自歸,友裕晨馳入見太祖,拜伏庭中,泣涕請死,太祖怒甚,使左右捽出,將斬之。后聞之,不及履,走庭中持友裕泣曰:“汝束身歸罪,豈不欲明非反乎?”太祖意解,乃免。[4]

    太祖已破朱瑾,納其妻以歸,后迎太祖于封丘,太祖告之。后遽見瑾妻,瑾妻再拜,后亦拜,凄然泣下曰:“兗鄆與司空同姓之國,昆仲之間,以小故興干戈,而使吾姒至此;若不幸汴州失守,妾亦如此矣!”言已又泣。太祖為之感動,乃送瑾妻為尼,后嘗給其衣食。司空,太祖時(shí)檢校官也。天祐元年,后以疾卒。太祖即位,追冊為賢妃。初葬開封縣潤色鄉(xiāng),末帝立,追謚曰元貞皇太后,祔于宣陵。后已死,太祖始為荒淫,卒以及禍云。

    北宋太宗李賢妃

    李賢妃(943年—977年),真定人,乾州防御使李英之女。宋太祖聽說李氏有容德,為太宗聘之。開寶年間,封隴西郡君。宋太宗即位,進(jìn)夫人。生皇女二人,皆早亡,次生楚王趙元佐。李妃曾經(jīng)夢日輪逼己,以裾承之,光耀遍休,驚而悟,后來生下宋真宗。太平興國二年薨,年三十四。

    宋真宗即位,追封母親為賢妃,又進(jìn)上尊號為皇太后。有司上謚曰元德,為元德李皇后。咸平三年,祔葬永熙陵。以中書侍郎、平章事李沆為園陵使。車駕詣普安院攢宮,素服行禮,拜伏嗚咽。命駕部郎中、知制誥梁周翰撰哀冊。神主祔別廟。

    大中祥符元年,追贈李后的父親李英為檢校太尉、安國軍節(jié)度、常山郡王,母親為魏國太夫人。大中祥符三年,禮官趙湘請以李后祔太宗廟室。真宗曰:“此重事也,俟令禮官議之!绷昵铮紫嗤醯┡c群臣表請后尊號中去“太”字,升祔太廟,位于明德李皇后(李皇后)之次,宋真宗從之。

    相關(guān)史料

    《宋史列傳第一》

    李賢妃,真定人,乾州防御使英之女也。

    太祖聞妃有容德,為太宗聘之。開寶中,封隴西郡君。太宗即位,進(jìn)夫人。

    生皇女二人,皆早亡,次生楚王元佐。妃嘗夢日輪逼己,以裾承之,光耀遍休,驚而悟,遂生真宗。太平興國二年薨,年三十四。

    真宗即位,追封賢妃,又進(jìn)上尊號為皇太后。有司上謚曰元德。大中祥符元年,追贈后父英檢校太尉、安國軍節(jié)度、常山郡王,母魏國太夫人。大中祥符三年,禮官趙湘請以后祔太宗廟室。升祔太廟明德之次,從之。

    北宋徽宗韋賢妃

    韋賢妃(1080年—1159年),開封人,宋高宗之母。

    生平

    韋氏與喬氏原是鄭皇后宮中的普通侍女,結(jié)為姊妹,相約其中一人富貴時(shí),不能忘記對方。后來喬氏得到寵幸,封為貴妃,向徽宗推薦韋氏,韋氏因而受到臨幸。崇寧末,封平昌郡君。大觀初年,進(jìn)為婕妤,后又升為婉容,但并不受寵。金人索取徽宗之子赴金為人質(zhì)時(shí),由于康王趙構(gòu)自愿前往,徽宗遂封韋婉容為龍德宮賢妃。

    1126年靖康之難時(shí),與徽、欽二宗及六宮后妃、皇族等人同時(shí)被金人遷往北方,“被掠者日以淚洗面,虜酋皆擁婦女,恣酒肉,弄管弦,喜樂無極。宋欽宗的朱慎妃在中途解手時(shí),遭千戶國祿的調(diào)戲。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宗室貴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婦女三千四百余人”,“自青城國相寨起程,四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存婦女一千九百余人!苯ㄑ锥辏1128年)八月抵上京(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韋賢妃以下300余人入浣衣院(官妓院),欽宗的朱皇后不堪受辱,投水而死,史載“婦女分入大家,不顧名節(jié),猶有生理,分給謀克以下,十人九娼,名節(jié)既喪,身命亦亡”。不久趙構(gòu)在南京登基為帝,韋賢妃又轉(zhuǎn)送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與徽宗關(guān)押在了一起。宋高宗趙構(gòu)即位后,韋賢妃被遙尊為“宣和皇后”。

    天會十三年(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宋徽宗病死于五國城。

    天眷三年(1140年),金主戰(zhàn)派完顏?zhàn)阱觯ㄘPg(shù))率領(lǐng)金國軍隊(duì)南侵,先在開封正南(偏東)的順昌敗于劉锜所部的“八字軍”,再于開封西南的郾城和穎昌,在金國女真精銳部隊(duì)所拿手的騎兵對陣中兩次敗于岳飛的岳家軍,只在開封東南面的淮西亳州、宿州一帶戰(zhàn)勝了宋軍中最弱的張俊一軍,在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家軍前,金軍已被壓縮到開封東部和北部。完顏?zhàn)阱鲩_始轉(zhuǎn)向接受議和。

    皇統(tǒng)元年(1141年) 二月,金熙宗為改善與南宋的關(guān)系,將死去的徽宗追封為天水郡王,將欽宗封為天水郡公。第一提高了級別,原來封徽宗為二品昏德公,追封為王升為一品,原封欽宗為三品重昏侯,現(xiàn)封為升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號中的污侮含義。第三是以趙姓天水族望之郡作為封號,以示尊重。同時(shí)南宋朝廷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劉锜、楊沂中等大將的兵權(quán),為《紹興和議》做好了準(zhǔn)備。十一月間,宋、金為《紹興和議》達(dá)成書面協(xié)議。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南宋朝廷殺岳飛,據(jù)《宋史》載是為了滿足完顏?zhàn)阱鲎h和所設(shè)前提。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紹興和議》徹底完成所有手續(xù)。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韋賢妃同徽宗棺槨歸宋。離行時(shí),宋欽宗披頭散發(fā)死命的挽住她座下的車輪,請她轉(zhuǎn)告高宗,若能回去,他只要當(dāng)個(gè)太乙宮主就滿足了。韋賢妃哭著說,如果你不回來,我寧愿眼睛瞎掉算了。同年八月十余輛牛車到達(dá)臨安,十月,南宋將徽宗暫葬于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名曰永固陵。

    韋氏知道兒子對皇位的隱憂(高宗已絕后,欽宗回來必繼承其帝位),再不敢重提當(dāng)日對欽宗的許諾。晚年患有目疾,應(yīng)是白內(nèi)障,道士皇甫坦以針灸為韋太后治好了一只眼睛。韋氏后來又多活了十七年,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去世,享年八十歲。

    (也有記載為90歲終,當(dāng)時(shí)民間謠言太后在金國嫁人生子,高宗為降低謠言把太后年齡增長10歲。)

    史料

    《宋史》列傳第二后妃下:

    韋賢妃,開封人,高宗母也。初入宮,為侍御。崇寧末,封平昌郡君。大觀初,進(jìn)婕妤,累遷婉容。高宗在康邸出使,進(jìn)封龍德宮賢妃。從上皇北遷。建炎改元,遙尊為宣和皇后。封其父安道為郡王,官親屬三十人。由是遣使不絕。

    紹興七年,徽宗及鄭皇后崩聞至,帝號慟,諭輔臣曰:「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寧處,屈己請和,正為此耳!购擦謱W(xué)士朱震引唐建中故事,請遙尊為皇太后,從之。已而太常少卿吳表臣請依嘉祐、治平故事,俟三年喪畢,然后舉行。乃先降御札,播告天下。后三代俱追封王。

    帝以后久未歸,每顰蹙曰:「金人若從朕請,余皆非所問也!雇鮽愂够,言金人許歸后。未幾,金人遣蕭哲來,亦言后將歸狀。遂豫作慈寧宮,命莫將、韓恕為奉迎使。十年,以金人猶未歸后,乃遙上皇太后冊寶于慈寧殿。是后,生辰、至、朔,皆遙行賀禮。

    洪皓在燕,求得后書,遣李微持歸。帝大喜曰:「遣使百輩,不如一書。」遂加微官。金人遣蕭毅、邢具瞻來議和,帝曰:「’朕有天下,而養(yǎng)不及親;兆跓o及矣!今立誓信,當(dāng)明言歸我太后,朕不恥和,不然,朕不憚用兵!挂愕冗,帝又語之曰:「太后果還,自當(dāng)謹(jǐn)守誓約;如其未也,雖有誓約,徒為虛文!

    命何鑄、曹勛報(bào)謝,召至內(nèi)殿,諭之曰:「朕北望庭闈,無淚可揮。卿見金主,當(dāng)曰:’慈親之在上國,一老人耳;在本國,則所系甚重!灾琳\說之,庶彼有感動!硅T等至金國,首以后歸為請。金主曰:「先朝業(yè)已如此,豈可輒改?」勛再三懇請,金主始允。鑄等就館,館伴耶律紹文來信,金主許從所請。洪皓聞之,先遣人來報(bào)。鑄等還,具言其實(shí)。遂命參政王次翁為奉迎使。金人遣其臣高居安、完顏?zhàn)谫t等扈從以行。

    十二年四月,次燕山,自東平舟行,由清河至楚州。既渡淮,命太后弟安樂郡王韋淵、秦魯國大長公主、吳國長公主迎于道。帝親至臨平奉迎,普安郡王、宰執(zhí)、兩省、三衙管軍皆從。帝初見太后,喜極而泣。八月,至臨安,入居慈寧宮。

    先是,以梓宮未還,詔中外輟樂。至是,慶太后壽節(jié),始用樂。謁家廟,親屬遷官幾二千人。

    太后聰明有智慮。初,金人許還三梓宮,太后恐其反覆,呼役者畢集,然后起攢。時(shí)方暑,金人憚行,太后慮有他變,乃陽稱疾,須秋涼進(jìn)發(fā)。已而稱貸于金使,得黃金三千兩以犒其眾,由是途中無間言。太后在北方,聞韓世忠名,次臨平,呼世忠至簾前慰勞。還宮,帝侍太后,或至夜分未去,太后曰:「且休矣,聽朝宜早,恐妨萬幾!褂謬L謂:「兩宮給使,宜令通用;不然,則有彼我之分,而佞人間言易以入也。」

    時(shí)皇后未立,太后屢為帝言,帝請降手書,太后曰:「我但知家事,外庭非所當(dāng)預(yù)!箤⑿袃悦,承平典禮,悉能記之。帝先意承志,惟恐不及,或一食稍減,輒不勝憂懼。常戒宮人曰:「太后年已六十,惟優(yōu)游無事,起居適意,即壽考康寧;事有所闕,懼母令太后知,第來白朕。」

    十九年,太后年七十,正月朔,即宮中行慶壽禮,親屬各遷官一等。太后微恙,累月不出殿門,會牡丹盛開,帝入白,太后欣然步至花所,因留宴,竟日盡歡。忌日,以諭宰執(zhí)。后苦目疾,募得醫(yī)皇甫坦,治即愈。

    二十九年,太后壽登八十,復(fù)行慶禮。親屬進(jìn)官一等;庶人等九十、宗子女若貢士已上父母年八十者,悉官封之。九月,得疾,上不視朝,敕輔臣祈禱天地、宗廟、社稷,赦天下,減租稅。俄崩于慈寧宮,謚曰顯仁。攢于永佑陵之西,祔神主太廟徽宗室。親屬進(jìn)秩者十四人,授官者三人。

    太后性節(jié)儉,有司進(jìn)金唾壺,太后易,令用涂金。宮中賜予不過三數(shù)千,所得供進(jìn)財(cái)帛,多積于庫。至是,喪葬之費(fèi),皆仰給焉。然好佛、老。初,高宗出使,有小妾言,見四金甲人執(zhí)刀劍以衛(wèi)。太后曰:「我祠四圣謹(jǐn)甚,必其陰助!辜缺边w,常設(shè)祭;及歸,立祠西湖上。

    北宋哲宗劉賢妃

    昭懷皇后劉氏(1079——1113),哲宗趙煦的第二任皇后,曾被封為賢妃。

    生平

    劉氏以“乳母”身份進(jìn)入后宮,美貌為后宮之冠,且多才藝,備受趙煦寵愛。由美人晉封婕妤。她能順意奉兩宮皇太后高氏和向氏。高太后去世后,她恃寵驕橫,對孟皇后不循列妾禮,并蓄意誹謗;在后宮興風(fēng)作浪,導(dǎo)致孟皇后被廢。但因孟皇后一貫賢德,趙煦廢掉她有些后悔,并沒有立即將劉氏繼為皇后,只是將她晉為賢妃。1099年,劉賢妃為哲宗趙煦生下唯一的兒子趙茂,這才被立為皇后,可惜孩子三月而夭,不久哲宗趙煦也病逝了。

    宋徽宗即位,冊為“元符皇后”。第二年,尊為太后,宮名崇恩;兆诳丛谡茏诘拿孀由,對于劉氏加以恩禮。但劉氏卻百般干擾朝政。政和三年(1113年),徽宗與群臣眾議后,決定廢除她。因?yàn)樽笥沂虖牡谋破,走投無路的劉氏用簾鉤自縊而崩,年三十五。使得她成為北宋后妃中唯一一位自殺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皇后。

    史料

    《宋史》列傳第二后妃下:

    昭懷劉皇后,初為御侍,明艷冠后庭,且多才藝。由美人、婕妤進(jìn)賢妃。生一子二女。有盛寵,能順意奉兩宮。時(shí)孟后位中宮,后不循列妾禮,且陰造奇語以售謗,內(nèi)侍郝隨、劉友端為之用。孟后既廢,后竟代焉。右正言鄒浩上疏極諫,坐竄;兆诹,冊為元符皇后。第二年,尊為太后,名宮崇恩。帝緣哲宗故,曲加恩禮,后以是頗干預(yù)外事,且以不謹(jǐn)聞。帝與輔臣議,將廢之,而后已為左右所逼,即簾鉤自縊而崩,年三十五。

    宋神宗林賢妃

    《宋史》后妃列傳二:林賢妃,南劍人,三司使特之孫,司農(nóng)卿洙之女。幼選入宮,既長,遂得幸,封永嘉郡君,升美人。生燕王俁、越王偲、邢國公主,進(jìn)婕妤。元祐五年薨。詔用一品禮葬,贈貴儀,又贈賢妃.

    宋神宗武賢妃

    《宋史》后妃列傳二:武賢妃,始以選入宮。元豐五年,進(jìn)才人。生吳王佖、賢和公主。歷美人、婕妤。徽宗即位,進(jìn)昭儀、賢妃。大觀元年薨,乘輿臨奠,輟朝三日,謚曰惠穆。

    西夏崇宗曹賢妃

    曹賢妃,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李乾順的寵妃。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的生母。

    曹氏,太尉曹勉的孫女。年十四入宮,始封才人,頗有寵,進(jìn)位賢妃。宣和五年、夏元德五年九月(1124年),生子李仁孝,既是后來的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李乾順的太子李仁愛是皇后耶律南仙(遼國的成安公主)所生,于1125年9月病死,同月耶律皇后也絕食而亡,曹妃的兒子李仁孝成為事實(shí)上的皇長子,立為皇位繼承人。仁孝于1139年即位,將生母曹賢妃尊為國母,將嫡母任皇后尊為皇太后。因?yàn)槭妨系娜笔,曹氏的生卒年及謚號不詳,期待進(jìn)一步的考證,不敢妄議。

    南宋高宗潘賢妃

    潘氏(?-1148年),開封人,南宋高宗妃嬪,元懿太子趙旉的生母。父親潘永壽,是翰林醫(yī)局官,后封太子少師。高宗為康王時(shí)已于康王府侍奉他,建炎元年六月,生下高宗唯一的一個(gè)兒子:趙旉。1127年5月1日高宗在南京即位,建立南宋,欲立潘氏為皇后,因呂好問上諫阻止,所以立為賢妃。1129年,潘氏伴隆祐太后(宋哲宗孟皇后)逃難到江西,7、8個(gè)月后回到南宋。歸途中(1130年),年僅3歲的兒子趙旉病死,追封為“元懿太子”。此后她一直平靜的生活在后宮,紹興十八年1149年病死。

    相關(guān)史料《宋史》列傳下:潘賢妃,開封人,元懿太子母也。父永壽,直翰林醫(yī)局官。高宗居康邸時(shí)納之,邢后北遷,妃未有位號,帝即位,將立為后,呂好問諫止之,立為賢妃。太子薨,從隆祐太后于江西,逾年還。紹興十八年薨。永壽,贈太子少師。

    南宋高宗張賢妃

    張氏(?--1143年),南宋高宗趙構(gòu)的妃妾,宋孝宗趙伯琮的養(yǎng)母之一。

    生平

    張氏初封才人,以寵晉封婕妤。宋高宗唯一的兒子趙敷夭折后,便挑選宗室子為養(yǎng)子。年幼的趙伯琮入宮后,高宗令潘賢妃、吳才人、張婕妤與趙伯琮見面,看趙伯琮與哪位妃子親近。當(dāng)時(shí)潘賢妃正為兒子趙敷的夭折而悲傷。惟張婕妤親熱的招呼趙伯琮,趙伯琮便走到張婕妤的身邊。于是高宗令張婕妤撫養(yǎng)趙伯琮,不久將她晉封為婉儀。這個(gè)孩子便是后來繼承高宗皇位的宋孝宗?上埵蠜]有盼到養(yǎng)子當(dāng)皇帝那一天,便在紹興十二年去世了,追封為賢妃。

    史料

    《宋史》列傳二:

    張賢妃,開封人。建炎初,為才人,有寵,進(jìn)婕妤。帝欲擇宗室子養(yǎng)禁中,輔臣問帝以宮中可付托者誰耶?帝曰:「已得之矣!挂庠阪兼。已而伯琮入宮,年尚幼,婕妤與潘賢妃、吳才人方環(huán)坐,以觀其所向。時(shí)賢妃新失皇子,意忽忽不樂,婕妤手招之,遂向婕妤。帝因命婕妤母之,是為孝宗。尋遷婉儀,十二年卒,上為輟朝二日,贈賢妃。弟萃,閣門宣贊舍人,妃薨,遷秩二階。

    南宋高宗劉賢妃

    劉氏(?-1187年),宋高宗趙構(gòu)的妃妾之一。

    生平

    入宮為紅霞帔(宋朝時(shí),受了皇帝恩寵但未正式得到妃子身份的宮女),有寵,封婕妤,晉封婉容。紹興二十四年(1155年)晉封賢妃。她頗有些恃寵嬌貴,曾在夏天用水晶做腳踏。高宗知道后,下令用此水晶來做枕頭,她害怕惹惱皇帝,將水晶撤去,再也不敢拿出來使用。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劉賢妃去世。

    史料

    《宋史 列傳第二》

    劉賢妃,臨安人。入宮為紅霞帔,遷才人,累遷婕妤、婉容,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賢妃。頗恃寵驕侈,嘗因盛夏以水晶飾腳踏,帝見之,命取為枕,妃懼,撤去之。淳熙十四年薨。父懋,累官昭慶軍節(jié)度使。金人南侵,獻(xiàn)錢二萬緡以助軍興費(fèi)。懋子允升,紹興末為和州防御使、知閣門事。奉使還,遷蘄州防物使、福州觀察使。

    南宋孝宗李賢妃

    李賢妃(?—1184年),南宋孝宗妃嬪之一。李氏初入宮,為典字,轉(zhuǎn)通義郡夫人,進(jìn)婕妤。淳熙十年卒,贈賢妃。時(shí)李燾在經(jīng)筵,嘗諫省后宮費(fèi)。宋孝宗說:“朕老矣,安有是?近葬李妃用三萬緡耳。”宋孝宗雖在位久,后宮寵幸,無著聞?wù)摺?/p>

    相關(guān)史料

    《宋史 列傳第二》

    李賢妃,初入宮,為典字,轉(zhuǎn)通義郡夫人,進(jìn)婕妤。淳熙十年卒,贈賢妃。

    時(shí)李燾在經(jīng)筵,嘗諫省后宮費(fèi)。帝曰:“朕老矣,安有是?近葬李妃用三萬緡耳!钡垭m在位久,后宮寵幸,無著聞?wù)摺?/p>

    明太祖李賢妃

    賢妃李氏(?—?),明太祖朱元璋妃嬪之一。李賢妃生唐定王朱桱。

    明成祖權(quán)賢妃

    賢妃權(quán)氏(1391—1410年),明成祖朱棣妃嬪之一,朝鮮人,善吹簫,成祖晚年的妃子,。權(quán)賢妃于永樂八年逝世,年19歲。追謚為恭獻(xiàn)賢妃。

    明仁宗李賢妃

    賢妃李氏(?—?),明仁宗朱高熾嬪妃之一。李賢妃生鄭靖王朱瞻飐,蘄獻(xiàn)王朱瞻垠,真定公主。

    明宣宗吳賢妃

    吳賢妃(?—1462年),明宣宗朱瞻基妃嬪之一,生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明宣宗為太子時(shí)選入宮,生子朱祁鈺,宣德三年封賢妃,但母子一直住在宮外。《罪惟錄》則指出吳氏本是漢王朱高煦府邸的一位侍女。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對叔父漢王用兵,朱高煦被擒,漢王宮的女眷按制度全部充入后宮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邂逅了吳氏,臨幸她,生下兒子朱祁鈺,宣德三年封賢妃,母子一直住在宮外。

    宣宗駕崩前,將吳氏母子托付母親張?zhí)。張(zhí)蠓庵炱钼暈猷J王,修建王府供他們母子居住。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朱祁鈺登基,吳賢妃被立為皇太后。 但7年后,英宗奪回皇位,廢明代宗朱祁鈺為郕王,軟禁在西苑,2天后暴死。降稱吳太后為宣廟賢妃。天順五年十一月(1462年)吳賢妃薨,謚榮思賢妃。

    南明弘光帝即位,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十月,追謚她為“孝翼太后”,全謚為“孝翼溫惠淑慎慈仁匡天錫圣皇太后”。

    明宣宗趙賢妃

    賢妃趙氏(?—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妃嬪之一,為宣宗殉葬。正統(tǒng)元年八月,追贈趙氏為賢妃,謚純靜。

    明憲宗柏賢妃

    賢妃柏氏(?—1527年),明憲宗朱見深妃嬪之一。柏賢妃生悼恭太子朱祐極。

    天順八年(1464年)七月由明憲宗之父明英宗挑選入宮,次年冊為賢妃,成化五年四月(1469年5月)柏賢妃生朱祐極,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立朱祐極為皇太子,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朱祐極夭折,據(jù)說是被萬貴妃毒殺。柏賢妃一生沒有晉升。嘉靖六年柏賢妃薨,享壽八十歲左右,謚號端順,陪葬茂陵

    影視形象

    《后宮》呂一飾演 賢妃

    明世宗鄭賢妃

    賢妃(?—1536年)鄭氏,明世宗朱厚熜的賢嬪。嘉靖十年(1532年)三月二日,嘉靖帝欲仿古禮為“九嬪”之選,冊鄭氏為賢嬪、方氏為德嬪(方皇后)、王氏為莊嬪、閻氏為麗嬪、韋氏為惠嬪、沈氏為安嬪、盧氏為和嬪、沈氏為僖嬪、杜氏為康嬪(杜太后)。 鄭賢嬪是九嬪之首,頗受寵愛,可惜嘉靖十五年三月己未(四日)就病逝了,追封為賢妃,葬于孝潔陳皇后的悼陵側(cè),即“世宗賢妃墓”。

    清世祖董鄂賢妃

    孝獻(xiàn)皇后(1639 -1660年)董鄂氏,又譯棟鄂氏,世稱董鄂妃,獨(dú)為帝所寵,內(nèi)大臣鄂碩之女,撫遠(yuǎn)大將軍費(fèi)揚(yáng)古之姊。內(nèi)大臣鄂碩之女。祖籍在遼寧佟佳江流域,18歲入宮。世祖對其眷之特厚,寵冠后宮。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為賢妃。十二月,進(jìn)為皇貴妃,行冊立禮,破格頒詔大赦,其父亦進(jìn)為三等伯。次年,董鄂氏生皇四子,順治對其評價(jià):“克盡孝道,輔佐朕躬,內(nèi)政聿修”,董鄂妃于順治十七年崩,順治深為哀慟“妃既薨,帝忽忽不樂,自于宮中行年之喪,又親制行狀,述妃懿媺,以寄其哀,及崩”,葬清東陵之孝陵,追尊謚為:孝獻(xiàn)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子一,生三月而殤,未命名。

    清代蒙古科爾沁和碩賢妃

    生平

    科爾沁和碩賢妃,名博禮(平平安安的意思),清人稱之為爾沁次妃?茽柷吆痛T忠親王宰桑-布和之妻;科爾沁和碩福親王莽古斯與和碩福妃之兒媳;清太宗皇太極的孝莊文皇后(莊妃)科爾沁博爾濟(jì)吉特氏布木布泰和敏惠恭和元妃(宸妃)科爾沁博爾濟(jì)吉特氏海蘭珠之母;孝端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jì)吉特氏哲哲之長嫂;順治帝之外祖母。崇德三年(1638)夏,清太宗皇太極詔封宸妃和莊妃之母科爾沁次妃為和碩賢妃。

    科爾沁和碩忠親王,和碩福親王莽古斯與和碩福妃之長子;和碩賢妃博禮之夫;孝端文皇后之長兄;孝莊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父;順治帝之外祖父。名布和,有宰桑職務(wù),連稱宰桑-布和。宰桑是取漢語“宰相”的諧音,系部落首領(lǐng)的參謀和助手。清史上多處記載,孝莊文皇后之父名宰桑,是把職務(wù)當(dāng)作名字。順治十一年五月,追封為和碩忠親王。

    科爾沁和碩福親王,名莽古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札日固齊(斷事官)。和碩福妃之第一任丈夫;孝端文皇后與和碩忠親王宰桑-布和之父;孝莊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父;順治帝之外曾祖父。崇德二年(1637)秋,清太宗皇太極詔追封皇后之父、宸妃和莊妃之祖父莽古斯為和碩福親王,立碑于墓前。

    科爾沁和碩福妃,清人稱之為科爾沁大妃。和碩福親王莽古斯之妻;莽古斯去世后,改嫁給莽古斯之第三子臺吉索諾木。孝端文皇后與和碩忠親王宰桑-布和之母;孝莊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母;順治帝之外曾祖母。崇德二年(1637年)秋,清太宗皇太極詔封皇后之母、宸妃和莊妃之祖母科爾沁大妃為和碩福妃。

    尊封

    孝莊文的父親是科爾沁部札日固齊(斷事官)莽古斯的長子,大清王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正宮皇后哲哲的長兄,名字叫布和,莊妃的父親叫宰桑,是把職務(wù)當(dāng)作名字,如同把張科長、李科長當(dāng)作人名一樣。宰桑的哈屯(夫人)叫博禮(平平安安的意思),清人稱她婆婆叫科爾沁大妃,管她叫科爾沁次妃。博禮為人賢惠敏捷、孝順謙和,具有很強(qiáng)的交際能力。早在1623年正月,博禮便開始放手讓其長子烏克善臺吉派使臣與后金往來聯(lián)系。1626年努爾哈赤病故,她以蒙古孛兒只斤氏臺吉哈屯(夫人)的身份,帶領(lǐng)長子烏克善前往盛京吊喪。從那以后,她陪同婆母即科爾沁大妃多次到后金宮中走親戚。崇德二年(1637年)秋,大學(xué)士范文程奉皇太極詔,親自前往科爾沁草原皇后、宸妃和莊妃的故里宣讀冊誥:追封哲哲之父、宸妃和莊妃之祖父莽古斯為和碩福親王,立碑于墓前;封哲哲之母、宸妃和莊妃之祖母科爾沁大妃為和碩福妃。隨即,福妃特地進(jìn)京朝見謝恩,也是博禮陪同婆母,讓烏克善、滿珠習(xí)禮兩個(gè)兒子護(hù)衛(wèi)來盛京的。皇太極親自率領(lǐng)諸王貝勒、福晉到演武場迎接,直迎至皇宮,在崇政殿里施以規(guī)格最高的接見禮,金鑾殿擺開盛宴,歡聚一堂。

    崇德三年(1638年)之夏,福妃例行進(jìn)京朝見,還是由博禮陪同,叫兩個(gè)兒子護(hù)衛(wèi)來盛京;侍珮O熱烈歡迎,熱情款待,以歌舞歡慶。不幾天,皇太極詔封海蘭珠和布木布泰的母親、科爾沁次妃博禮和碩賢妃,并賜給儀仗。這個(gè)儀仗有16人組成,護(hù)衛(wèi)、樂師、侍女等,由國家撥款開支,是非同一般的極大榮寵,可算是除愛新覺羅家族之外,獨(dú)此一家了。后金改國號為大清,遷都北京之后,博禮又多次進(jìn)京瞧看女兒孝莊皇后和外孫順治皇帝,密切了孛兒只斤家族與愛新覺羅家族間的關(guān)系,很受朝廷的尊敬和愛戴。也正是這個(gè)原因,宰桑與博禮的兒孫們?yōu)榇笄逋醭慕、邊疆的鞏固和安寧做出過巨大貢獻(xiàn)。

    墓地

    科爾沁和碩忠親王與和碩賢妃的墓地,在嫩江末梢與第二松花江匯流處左岸南約18華里之處,第二松花江與查干湖(圣水湖)的正中間。此地原是孝莊祖父莽古斯及其父兄三代人游牧的地方,是現(xiàn)科左中旗的屬地。清順治五年(1648年)設(shè)立以鎮(zhèn)國公本巴為札薩克的郭爾羅斯前旗。于是郭爾羅斯人渡過第二松花江大舉南下,到今長春(當(dāng)時(shí)叫毛蓋圖)與科左中旗為鄰。在這種情況下,科爾沁部族長、土西業(yè)圖旗(今科右中旗)親王巴達(dá)禮,于順治八年(1651年)邀請科右前旗札薩克郡王布達(dá)奇、卓里克圖旗(科左中旗前身)札薩克親王烏克善、前郭爾羅斯旗札薩克鎮(zhèn)國公本巴及有關(guān)官員會盟,商量四旗邊界劃分問題。因?yàn)榭朴抑小⑶岸熳孳囓嚳、科左三旗祖那木賽、前后郭爾羅斯二旗烏巴什三人系一母所生同胞兄弟,為了防止日后子孫因邊界糾紛傷了兄弟手足之情,故以禮讓為主,順利達(dá)成協(xié)議。在今科左中旗七棵樹鄉(xiāng)于海屯東北約15華里處坨子上立一大土堆子,群眾叫“四王邊界堆”。后修平齊鐵路,設(shè)一火車站,叫邊昭(坨子)站,尚存。這樣,莊妃父母陵區(qū)所在地劃歸郭爾羅斯前旗,但陵區(qū)仍歸科左中旗管轄,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才劃歸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所轄,即今前郭縣長山鎮(zhèn)庫里村(屯)。

    庫里,蒙古語乎烏日(墳?zāi)梗┑闹C音,村子叫乎烏仁(日)愛里,意為有墳?zāi)沟耐妥。不是先有屯子后有墳(zāi),而是先有墳(zāi)梗蠼ㄍ妥,以此取名?/p>

    據(jù)《清史稿.外戚表》載:“孝莊文皇后父宰桑,莽古斯子。順治十一年五月追贈和碩忠親王!边@個(gè)封號,可以理解為皇帝一人之下,獨(dú)領(lǐng)一方的王爺。宰桑-布和早逝,就按當(dāng)時(shí)蒙古族喪葬習(xí)慣,土葬于庫里屯南坨坡上,沒起墳頭。后莊妃母親和碩賢妃博禮去世,與其夫宰桑合葬與此。被皇帝追封為和碩忠親王和和碩賢妃。其實(shí),博禮的賢妃封號,早在1638年就被皇帝皇太極詔封。這次,在順治皇帝詔封外祖父宰桑為和碩忠親王的同時(shí)封外祖母為賢妃,只是起個(gè)重申的作用。第二年,即順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初七,按順治皇帝旨意,由他們的長孫和塔立碑于墓前。至此,這個(gè)地方才有了“庫里”的名字。

    庫里屯四面環(huán)坨子,呈橢園形,中間是盆地,東西長約10里,南北寬8里許,高處有10多丈,多長楊、柳、榆樹。盆地中央有一條西高東低的坨子,當(dāng)?shù)厝私型笼垗,使盆地一分為二,形成扁“曰”形的地形地貌,屯子則坐落在土龍崗北側(cè)的平原上。土龍崗的東端有一泉眼,四季流水不斷,清澈甘甜,彎彎曲曲向南流,形成像杭州龍井村九溪十八澗般的景致,到南坨子北側(cè)形成一個(gè)小水泡子。泡子里,夏季荷花盛開,金魚游翔淺底,有一群鴻雁常來戲水。真是一塊風(fēng)水寶地。莊妃父母的合葬墓,便在土龍崗正中的南坡上。順治皇帝下旨,國家撥巨款,在今科左中旗札薩克(政府)建筑莽古斯、宰桑兩處陵園。

    和碩忠親王宰桑陵園,南隔一坨子與其父莽古斯陵園南北相望。陵園由墓、碑亭、祭祀廟三個(gè)部分組成。忠親王與賢妃合葬墓為土丘圓頂,青磚圍裙。墓南50多米處立有石碑,碑上筑有碑亭,呈四方形,青磚黃瓦結(jié)構(gòu)。亭東約30米遠(yuǎn)有一寺院,外有青磚圍墻,前有三間門房,中為朱紅大門,門洞左右有關(guān)平、周倉泥塑像。園內(nèi)正庭五間,東西各有三間配房,均為人字架式青磚青瓦房。正庭為祭祀殿,明三暗二,明間靠北墻有供臺、供桌,正中有一佛龕,上層供有皇封宰桑和碩忠親王、博禮為賢妃的兩道詔書,詔書為折子形,黃綢裱糊,龍邊黃緞包裹,分別置入精制紫檀木、金邊鑲嵌白玉的匣子里;中層藏有哈薩爾世系家譜,記有自哈薩爾始,至宰桑這一代共十八代人的名字。據(jù)傳說,哲里木盟(今通遼市)科左、科右等旗都曾派畢車齊(文書)到這里抄錄過,F(xiàn)存于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xué)院圖書館藏的《科爾沁世系譜手抄件》就是從科左中旗征集到的,也是這個(gè)家譜的傳抄件。其內(nèi)容來自《蒙古源流》作者薩囊徹辰族兄道寶-臺吉所著《大黃冊》(第155頁)。西間是供佛藏經(jīng)室,東間供有關(guān)公神像,以弘揚(yáng)忠義之道。這個(gè)寺院,蒙古族群眾叫做賓圖-額和音-蘇莫。賓圖是指有學(xué)問、睿智、品德高尚、穩(wěn)重敦厚,有教養(yǎng)的人;額和,是指媽媽;音,是“的”的意思;蘇莫,是指寺廟。偽滿洲國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康德八年(1941年)十月編輯的《滿洲古跡古物名勝天然紀(jì)念物匯編》郭爾羅斯旗條記載:“賓圖妃墳,在塔虎庫里屯,前清順治年間,該賓圖妃作故;由達(dá)爾罕王擇選墳塋至本旗庫利屯地方安葬修廟,同留墳丁十戶管理祭祀事宜!边@里記載的“賓圖妃”與碑文中的“賢妃”是一致的。墓、碑廟在解放初全部被毀。

    重點(diǎn)文物

    和碩忠親王和賢妃墓碑:這個(gè)碑,由碑額、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同高5.82米。碑額呈長方體,頂端兩角略圓,高145厘米,寬130厘米,厚40厘米。額正面、背面各有兩條相互盤繞的蟠龍組成。雙龍前肢下?lián),互被對方尾部所卷,后爪共蹬一球,翻騰于云水中,栩栩如生,刻工精細(xì)。球下有長45厘米,寬40厘米呈矩形凸起的平面,上面分別用蒙古文滿文雙線陰刻兩行大字,漢語意為“敕立”之意。左側(cè)一行兩個(gè)字是新滿文,右側(cè)三個(gè)字是蒙古文。滿族人崇東,體現(xiàn)出清朝初期用蒙古文、漢文兩種文字行使權(quán)利。文字下方至碑額底部12厘米寬皆為精刻云水圖案。

    碑身呈長方體,高292厘米,寬125厘米厚34厘米。碑身正面四周寬為12.5厘米的云龍浮雕圖案。內(nèi)刻有十二條小龍,上下各兩條,每組兩首相對,直奔一珠;左右各四條,皆頭向上身朝內(nèi),各逐一珠。所逐球上,火焰飄飄,生機(jī)盎然。碑面上,并排有十五豎行共383個(gè)字,單線陰刻蒙古文滿文兩種文字,左側(cè)七行為滿文,共182個(gè)字;右側(cè)八行為蒙古文,共201個(gè)字。每種文字第一行皆為“追封忠親王暨忠親王賢妃碑”,尾行皆為“大清國順治十二年五月初七立”字樣。碑文主要歌頌莊妃父母之功德。碑身背面的四周和正面一樣,亦為云龍浮雕,中間無文字。

    碑座為一完整巨石雕刻而成的石龜(名叫贔屃),首尾長310厘米,高145厘米,最寬處132厘米。龜四足撐地,昂首向前,兩眼前視,神態(tài)自若,大有千年負(fù)重而無怨恨姿態(tài)。身上紋飾雕刻精美,使石龜更加栩栩如生。

    此碑于1947年秋被推倒,碑與座分離,碑身斷為兩截,拋于荒野。1981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隊(duì)發(fā)現(xiàn)后,經(jīng)翻譯碑文,認(rèn)為該碑在清代碑刻中,規(guī)模較大,碑主人名份極高,雕工精細(xì),是藝術(shù)處理相當(dāng)精美的石碑之一,具有一定的藝術(shù)價(jià)值。特別是碑文的滿文和蒙古文,對研究蒙滿兩種民族文字的發(fā)展、文化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jià)值。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zhǔn),將此碑列為吉林省第二批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定名為“滿蒙文石碑”。吉林省文化廳于1983年撥款在原地粘接修復(fù),恢復(fù)其歷史面目,上蓋六角形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碑亭,并建保護(hù)圍欄,樹立標(biāo)志說明。1987年,在長山電廠建立明珠園,園內(nèi)興建省級博物館——“孝莊祖陵陳列館”,將“滿蒙文石碑”遷到陳列館院中央,上蓋雙檐歇山式黃瓦青磚、四角攢尖結(jié)構(gòu)的仿古式碑亭,加以保護(hù),并辟為一個(gè)旅游景點(diǎn),成為研究歷史的一個(gè)基地。

    TAGS: 社會 歷史機(jī)構(gòu) 歷史書籍 歷史
    名人推薦
    • 陳山河
      陳山河(Chris)是著名影星林翠與邵氏著名導(dǎo)演秦劍(原名陳。┑莫(dú)生子,是王馨平同母異父的哥哥。陳山河24歲在香港出道,拍攝過多部影片,如《鬼馬校園》、《非洲和尚..
    • 馮錫良
      馮錫良,男,江蘇無錫人。1920年12月1日出生于上海市,2006年1月30日逝世,享年86歲。馮錫良1943年畢業(yè)于上海圣約翰大學(xué)新聞系。
    • 狄其安
      狄其安,1956年出生于上海,1987年畢業(yè)于上海音樂學(xué)院,現(xiàn)為上海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一級作曲,上海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上海大學(xué)教學(xué)名師。對...
    • 于博雅
      于博雅,畢業(yè)于中國戲曲學(xué)院,中國女音樂制作人。2012年8月30日,參演“影響”系列音樂會之小柯專場。
    • 李宓
      李宓,女,臺灣歌手,前臺灣資生堂董事長李國成之女。2011年4月25日,為了表達(dá)“寧裸不核”的訴求,在“總統(tǒng)府”馬英九辦公室前輕解羅衫,行動引起公眾強(qiáng)烈關(guān)注。2015年..
    • 趙聰
      趙聰,1976年生,中國當(dāng)代琵琶演奏家,中國十大青年琵琶演奏家之一。中央民族樂團(tuán)琵琶首席,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協(xié)會琵琶協(xié)會副秘書長,中央國家機(jī)關(guān)青聯(lián)委員...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