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齊聰穎從小就酷愛美術,更擅長工筆畫。1964年從學校畢業(yè)后分配到由北京絹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葛敬安等于1955年創(chuàng)辦的北京美術人型廠,開始跟隨葛敬安、宋翠珍、張琴老師學習絹人制作技藝。
1965年,巴基斯坦總理訪華,北京美術人型廠承擔了制作表現(xiàn)巴基斯坦民間舞蹈——腳鈴舞絹人任務,作為政府贈送的禮品。在此期間,剛剛入廠不到一年的齊聰穎看到作品后非常喜歡,自己就利用業(yè)余時間制作了一對巴基斯坦腳鈴舞絹人,并找到葛敬安老師請她指導一下。當時葛老看過作品并得知齊聰穎才入行不久后非常驚訝,希望她能夠好好學習北京絹人技術。此后齊聰穎開始轉(zhuǎn)入學習北京絹人制作最頂級的糊頭技術。
齊聰穎對戲劇人物創(chuàng)作特別有心得!熬﹦、越劇、吉劇、黃梅戲,這些戲劇人物在裝扮上有很大的差別,各有各的特色。京劇的服裝非常嚴謹,經(jīng)過幾百年時間提煉出來的都是精華呀,做京劇人物實際上你要說讓人看個大致模樣這也容易,要真正考究的話,真不容易。一是人家的京劇服裝特別講究,你要想做得接近它,你必須要按照人家的規(guī)矩去縮小,比例要由你自己來定。我的絹人從肩膀到腳36厘米,這個高矮最合適,再大顯得笨,再小它的表情表達不出深度。按照36厘米的高度設計衣服只能看戲裝上的圖案來縮放比例,比如下擺的海水占戲裝的多少,我這絹人衣服上的海水也占多少!饼R聰穎告訴我們,她在畫服裝的時候常常采用雙面畫,過去在廠里做的絹人,光看前面,后面差不多就得了,現(xiàn)在做的絹人讓大家在后面也有了看頭。
齊聰穎花在繪制一套戲裝上的時間就要幾天甚至幾個星期。經(jīng)過她的精巧安排和制作,件件制品都意趣盎然,特別由于抓住了人物“亮相”時一瞬間的神態(tài),所以,不僅表現(xiàn)出人物的氣質(zhì)、性格,還給人以靜中有動的感覺。
齊聰穎很喜歡唐卡,從2008年開始,她就潛心研究唐卡藝術,通過搜集資料、書籍,進行反復學習、研究、嘗試,2009年1月完成了藏菩薩制作。
在談到北京絹人的傳承與發(fā)展時,她說:“絹人還要占一個絹字,絹人的絹主要是指在手、臉的制作上是絹的,F(xiàn)在市場賣的那些石膏臉的,陶瓷臉的,都不應該稱之為絹人。有一次在展覽會上我看見一件絹人作品,用了非常多的色彩,總感覺不舒服。尤其是一看到人物的雙腳就是一塊板子時,我的心就咯噔一下,痛心呀!我有段時間特別著急,當代絹人從葛先生弄到現(xiàn)在,弄到工藝流程這么完整,每一步都琢磨到家了,絹人交到我們第二代人手里,要是從我們第二代人手里把這東西給絕掉了、丟掉了,實在是說不過去,我一想到這里,就感覺到特別的痛心。我確實是愛這個絹人藝術,從我們這丟掉了,我們誰都對不起!
技術
制作絹人的時候,先要用鉛絲做一個人體骨架。一般使用14號的鉛絲,因為這種型號的鉛絲比較粗也比較硬,容易定型,如果不受潮的話,也相對不易變形。
做好骨架后,先用硬一點的衛(wèi)生紙纏繞,為什么要用硬一點的紙呢?因為它有一個力度。之后再用脫脂棉密密地裹實,把這身子都繞得像有肉一樣,外面就用咱們夏天穿的針織品的背心把它包上,做成絹人的人形。
頭的工藝相對較為復雜,要先用像皮泥塑成不同的造型,然后用石膏翻制成頭模,以絹紗用粘合劑在頭模上裱糊,等完全干燥后再脫模、開臉、做成頭殼。早期制作的絹人,頭部通常不作填充處理,由于頭部發(fā)飾重量的壓力,時間長了很容易變形。所以現(xiàn)在制作絹人時,一般都要用脫脂棉填實。
為了防止生蟲,還要在填實時添加些干燥劑、樟腦等防潮防蟲的東西。
齊聰穎老師制作的鳳冠,嚴格按照京劇鳳冠的三個部分原型,完全是用絲編結而成。這項工藝也是由她獨創(chuàng)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