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劉繼明

    劉繼明(作家)

    劉繼明,1963年11月17日生于湖北石首,高中畢業(yè)后曾回鄉(xiāng)務農(nóng)、隨父做生意、學瓦匠,在鄉(xiāng)鎮(zhèn)和縣文化館工作。1987只身赴新疆漫游。1988年考取武漢大學中文系插班生,畢業(yè)后歷任湖北省歌劇團(今湖北省歌劇舞劇院)編劇,《海南法制報》副刊編輯、《特區(qū)法制》雜志總編室主任,《長江文藝》編輯,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專業(yè)作家等職。2007年,在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省作協(xié)副主席。2012年,在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第六次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湖北省作協(xié)副主席。


    基本內(nèi)容

     

    劉繼明,1963年11月17日生于湖北石首,高中畢業(yè)后曾回鄉(xiāng)務農(nóng)、隨父做生意、學瓦匠,在鄉(xiāng)鎮(zhèn)和縣文化館工作。1987只身赴新疆漫游。1988年考取武漢大學中文系插班生,畢業(yè)后歷任湖北省歌劇團(今湖北省歌劇舞劇院)編劇,《海南法制報》副刊編輯、《特區(qū)法制》雜志總編室主任,《長江文藝》編輯,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專業(yè)作家等職。2007年,在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省作協(xié)副主席。2012年,在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第六次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湖北省作協(xié)副主席。

    1983年發(fā)表詩歌處女作《獻給安柯的詩》,1985年發(fā)表小說處女作《雙管獵槍》,1992、1993年在《收獲》發(fā)表中篇小說《蓍草之卜》《渾然不覺》,1994、1995年在《上海文學》和《人民文學》發(fā)表《前往黃村》、《海底村莊》、《明天大雪》,《投案者》《我愛麥娘》等“文化關(guān)懷”小說,引起文壇注目,被譽為“晚生代”(亦稱“新生代”)的代表人物。

    劉繼明

    2002年,赴中國長江三峽總公司掛職深入生活,創(chuàng)作并出版長篇報告文學《夢之壩》和長篇小說《江河湖》,在文壇產(chǎn)生較大影響。

    2005年后,以《我們怎樣敘述底層》《公共知識分子:告別還是開始》《喬姆斯基和知識分子的道義承當》《革命、暴力和“仇恨政治學”》《小說與現(xiàn)實》等隨筆、文論及《放聲歌唱》《我們夫婦之間》《小學徒》等小說,成為“底層文學”的重要推動者和實踐者之一。

    2012年至2013年,與詩人郎毛創(chuàng)辦《天下》雜志。

    曾獲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獎、徐遲報告文學獎、上海文學獎、屈原文藝獎、湖北文學獎等獎項十余次。

    作品曾被譯成德文由歐洲大學出版社(Eeropean University Press)出版。?

    主要著作

    1996年:《我愛麥娘》,小說集,中國華僑出版社

    1998年:《仿生人》,長篇小說,江蘇文藝出版社

    1998年,《柯克或我經(jīng)歷的九樁案件》,長篇小說,群眾出版社

    2000年:《中國迷宮》,小說集,花山文藝出版社

    2003年:《太陽照在天鵝洲上》,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中篇小說經(jīng)典文庫”

    2003年:《尷尬之年》,小說集,大眾文藝出版社版

    2003年:《青少年文學讀本》(三冊),編著,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03年:《一諾千金》,長篇小說,花山文藝出版社版

    2003年:《我的激情時代》,思想隨筆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04年:《夢之壩》,長篇報告文學,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送你一束紅花草》,小說集,武漢出版社

    2009年:《走向南亞》,長篇報告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0年:《江河湖》,長篇小說,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劉繼明詩選》,詩集,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4年:《湖北作家文庫-劉繼明卷》,長江文藝出版社

    1996年:《我愛麥娘》,小說集,中國華僑出版社?

    主要獎項

    1992年:《城市的故事》獲湖北省首屆戲劇文學劇本獎

    1994年:《海底村莊》獲上海文學獎

    1994年:《作鳥獸散》獲長江文藝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

    1995年:《柏慧與當下精神境況》(與昌切合作)獲山花理論獎

    1996年:《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獲全國優(yōu)秀小小說提名獎

    2002年:《神皇洲》獲長江文藝優(yōu)秀詩歌獎

    2005年:《用作品構(gòu)筑我們的道德》獲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獎一等獎

    2005年:獲湖北省文化精品生產(chǎn)突出貢獻獎

    2006年:《放聲歌唱》獲長江文藝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

    2006年:《夢之壩》獲屈原文藝獎

    2006年:《夢之壩》獲湖北文學獎

    2009年:《夢之壩》獲徐遲報告文學獎

    2010年:《小學徒》獲選小說選刊年度短篇小說排行榜

    2012年:《江河湖》獲湖北文學獎

    2012年:《江河湖》獲湖北出版政府獎

    2013年:《江河湖》獲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人物訪談

    把思想還給文學—劉繼明訪談

    寫作是一種冒犯,既有藝術(shù)上的,也應該包括思想上的
      李云雷:在當代作家中,很少有人能對當前的思想文化乃至社會問題發(fā)言,我想這主要是源于他們認為“純文學”應該與現(xiàn)實無涉,長此以往,也就喪失了這種能力,這使得他們的作品或者是“不及物”的個人夢囈,或者是“陳舊的”——關(guān)心的仍是二三十年前的問題,構(gòu)思、傾向或“結(jié)論”也是人人都知道的,毫無新意。而在我看來,你是很少的能對思想文化乃至社會問題發(fā)言的作家,這可以說是對作家的“知識分子”傳統(tǒng)的一種繼承,不知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劉繼明:你說的這種情況是從九十年代以后才開始的。在我印象中,八十年代的作家們對文學之外的事物都是很關(guān)心的,但到了九十年代,隨著市場化的啟動,人越來越物質(zhì)化和原子化,文學也越來越內(nèi)心化、個人化,作家的視野也就越來越狹窄,談起形式技巧想象力之類津津樂道,對文學以外的東西卻喪失了基本的興趣和能力。所以從九十年代后期開始,一些學者和作家對此提出了質(zhì)疑,比如李陀呼吁反思“純文學”,韓少功也說“恢復同情和理解就是文學的大政治”等等。我大概也屬于對這種狀況“不滿”的寫作者之一吧。
      李云雷:你的一些思想隨筆,如《走近陳映真》、《我們怎樣敘述底層》、《回眸五七干!贰ⅰ陡锩、暴力與仇恨政治學》等,為我們理解歷史與現(xiàn)實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請問這些思想隨筆在你整體的創(chuàng)作中處于怎樣的位置?
      劉繼明:前年我在上海做過一次題為《小說與現(xiàn)實》講座,其中我談道:有一段時間,由于個人生活中剛剛遭受了一場災難,再加上后來一陣子身體又很糟糕,所以心里特別虛無,像獨自一人在黑夜里走路那樣,覺得什么都沒有意義,那時我差點兒也成了一個基督徒,想給自己的內(nèi)心尋找一個依托,一個活下去的理由。那時我看的書也都是關(guān)于哲學和宗教的。大概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寫作一些思想類的隨筆,想自己為自己解開一些疙瘩。經(jīng)常思考諸如“生活的意義”和“寫作的意義”之類聽上去很幼稚,但又是很根本的問題。我逐漸意識到人僅僅解決了內(nèi)心的信仰還不夠,還得搞清楚支撐我們活下去的這個世界是怎么回事才行,這就得保持一種對此岸世界的熱情,所以慢慢地,我又開始把目光轉(zhuǎn)回到現(xiàn)實世界中來了。所以,隨筆對我寫作的影響自不待言,它們是我文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
      李云雷:我覺得對思想文化與社會問題的關(guān)注,使你對現(xiàn)實的觀察與思考有不同于他人的視角,在藝術(shù)上也有獨特的發(fā)現(xiàn)與呈現(xiàn),比如你的短篇小說《茶葉蛋》、《小學徒》,以及最近的《沒有人看見草生長》。請問你如何處理思想與藝術(shù)的關(guān)系?
      劉繼明:思想對于文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長時間以來,文學界對這個問題是一直忽略和刻意回避的。最近幾年似乎有人重新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但我不贊同有些人將思想與文學的關(guān)系做抽象化的理解。
      首先,給文學賦予精神深度,絕非是一種簡單的嫁接,而取決于作家對世界的整體認知能力。這固然需要寫作者加強自身的知識素養(yǎng),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其次,在文學范疇內(nèi)討論“思想”,必須將它跟特定的時代和現(xiàn)實境遇聯(lián)系起來,否則就會陷入形而上學、凌空蹈虛的窠臼。再深刻的思想或者哪怕是真理,如果不與現(xiàn)實發(fā)生聯(lián)系和碰撞,都可能是無效的。而這種情形在當前文壇并不少見,比如有人也呼吁“讓思想進入文學的前沿”,可當他們面對真正具有思想鋒芒和批判精神的作家作品時卻常常視而不見,甚至進行貶損和排斥。這是一種典型的葉公好龍。
      記得臺灣作家張大春說過,寫作就是一種冒犯。在我看來,這種冒犯既有藝術(shù)上的,也應該包括思想上的,不少人只強調(diào)前者,有意無意地忽略甚至否認后者,未免隔靴搔癢,而且是對文學存在價值的一種遮蔽。
      無論對底層文學,還是整個中國文學,我都不是很樂觀
      李云雷:60年代出生的作家,大部分都受到“先鋒文學”的強烈影響,但很少有人最終突破這一影響,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而你是一個例外,我認為你的創(chuàng)作有一個“從先鋒到底層”的轉(zhuǎn)變軌跡。
      劉繼明:九十年代以來,我的寫作的確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變化是我自己都始料未及的。究其緣故,除了個人經(jīng)歷,無疑也跟中國社會的劇烈震蕩和時代蛻變密切相關(guān)。曾經(jīng)有評論家把我納入一些文學思潮和流派來討論,但我也許哪一派都不是,記得1995年,李潔非曾經(jīng)在一篇文章里說,我是以先鋒派之名行古典主義之實;而在某些大力推崇“晚生代”寫作的評論家看來,我對歷史和傳統(tǒng)的興趣跟晚生代的“個人化”寫作又顯得格格不入。我自己覺得,無論對于時代,還是文學而言,我都是一個在邊緣游走的人。

    我寫作上的變化,其實從九十年代后期就開始了,如后來被評論家當做“底層文學”來討論的《請不要逼我》、《被啤酒淹死的馬多》以及《父親在油菜地里》和《火光沖天》等中短篇小說,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發(fā)生這種變化,用一句過時的話說,是人民群眾和現(xiàn)實生活教育了我。
      李云雷:我覺得相對于另外一些作家,你對底層生活的表現(xiàn)有一種自覺意識,并且有理論上的思考,我們以前也談到過“底層文學”有可能開創(chuàng)出一種“新的美學原則”,不知你現(xiàn)在對此有什么新的思考?
      劉繼明:底層文學對于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影響和沖擊是毋庸置疑的。但對于它是否能夠開創(chuàng)出一種“新的美學原則”,我覺得下結(jié)論似乎還為時過早。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純文學”與消費主義盤根錯節(jié)的時代,要想改變非一時之功。更何況,底層文學本身也充滿了各種內(nèi)在的矛盾和歧義。我上次在清華大學的底層文學討論會上發(fā)言時說過,“當?shù)讓游膶W在美學趣味上越來越符合純文學口味的同時,其價值立場上的異質(zhì)性和批判力量被大幅度地削弱,除少數(shù)作家的創(chuàng)作外,從整體上變成了一種消弭意識形態(tài)裂縫,由抗爭走向和解,由批判走向迎合的u2018亞純文學u2019樣本,從而與底層文學的u2018精神父親u2019越來越?jīng)]有什么瓜葛了。”這也許可以看做是我對底層文學的一種憂慮。
      無論對底層文學,還是整個中國文學,我都不是很樂觀。但我還不至于像有人悲觀地認為小說應該走進博物館。因為我相信,文學的發(fā)展不是某些主宰話語權(quán)的人在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設計定稿的,它必須接受時代和歷史的檢驗篩選。時間終究會對那種畸形和淺薄的藝術(shù)給予有力的矯正。
      李云雷:你早年的生活很艱辛,也很復雜,包括到新疆流浪、去海南和朋友創(chuàng)辦刊物,以及心愛的人早逝的悲劇等,在你的散文隨筆中可以看到你刻骨銘心的情感與回憶,我想這對你的創(chuàng)作也有著異乎尋常的影響,不知你是否愿意談一談?
      劉繼明:寫作除了受制于時代,個人經(jīng)歷也在其中發(fā)揮著隱秘的作用。但對于一個作家來說,經(jīng)歷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種是履歷表上看得見的,還有一種是履歷表上看不到的,即精神履歷。二者并不一定是重疊的。我覺得,后一種比前一種更重要,它往往決定著一個作家的內(nèi)在品質(zhì)。
      多年前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隨筆《論悲傷》,談到“悲傷”對人可能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悲傷既能讓你墮入瀕臨絕望和毀滅的深淵,也能使你在承受地獄般的折磨之后,獲得人生境界上的涅槃,很大程度上改變你對生命的本質(zhì)體認,從而使得你心平氣和地接受命運的安排,用一種與以前u2018判若兩人u2019的態(tài)度去審視和俯瞰自身以及周圍的人與大千世界。”
      李云雷:你的長篇小說《江河湖》剛剛出版,你寫了5年之久,不少評論家都給予它頗高的評價。這部小說在取材上與你的報告文學《夢之壩》有相似之處,那么你所要表達的與《夢之壩》有何不同?
      劉繼明:這個問題,我在《江河湖》“后記”里談到過。2003年,我在三峽壩區(qū)掛職和寫作《夢之壩》時,《江河湖》就開始在腦子里萌動了。甚至可以說,《夢之壩》不過是寫《江河湖》之前的一種熱身和準備。在《夢之壩》中,我關(guān)注的是圍繞三峽大壩從論證到興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曲折過程,以及從中折射出的政治文化信息。而到寫《江河湖》時,我把筆觸集中到了人的身上,人與政治、人與歷史以及人——特別是知識分子的命運。人物的活動空間也從三峽拓展和延伸到了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
      但對于《江河湖》是否真正實現(xiàn)了自己的寫作目標,我還持懷疑態(tài)度,有待于更大范圍以及時間的檢驗。實際上,在寫作過程中,我始終都在同自己的懷疑作斗爭。最終之所以堅持下來,與其說是基于寫作上的耐心,倒不如說是某種信念支撐的結(jié)果。生活需要信念,寫作也需要信念。這是我寫《江河湖》得到的最大啟示和收獲。
      ■ 文學上的“全球化”可能會給中國文學帶來某種潛在的危險
      李云雷:你近年和海外的作家接觸較多,包括接受訪談、參加活動,或者出國訪問,這對你的創(chuàng)作有怎樣的影響?
      劉繼明:就我有限的對外交流經(jīng)驗來看,中國文學正在經(jīng)歷的一切,比如商業(yè)化、娛樂化等現(xiàn)象,跟國外的也差不多。全球化不僅僅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和政治上,文學也一樣。中國的主流文壇近年來不斷開展各種“走向世界”的推介活動,固然出于組織者急于讓中國文學“走出去”的迫切心態(tài),但也說明當今中國文學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和國際接軌了。但對于這種“接軌”,我還是有些疑慮。
      舉個例子吧,前不久在武漢和來訪的法國作家米歇爾·維勒貝克交流時,覺得在許多問題上我很難茍同,比如他認為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不能算是小說,他認為像巴爾扎克、雨果那種百科全書式的寫作早已過時了,這種看法在中國其實很早就有,上世紀90年代流行的個人化、平面化寫作以及這些年大行其道的網(wǎng)絡寫作,就是這種觀點的佐證。而維勒貝克的長篇新作《一個島的可能性》也為他的文學主張做了最好的詮釋,我粗粗翻了一下,科幻、玄學、推理、性愛,各種時尚的元素里面應有盡有。這跟當前中國的流行文學如出一轍嘛。
      這使我意識到,加強交流和吸收國外的新鮮經(jīng)驗都是必要的,但不能盲目趨同并以此為榮。我覺得,文學上的“全球化”可能會給中國文學帶來某種潛在的危險——在催生一些拿歐元或美元版稅的“國際作家”的同時,更多作家對中國本土問題和現(xiàn)實境遇產(chǎn)生進一步的漠視,從而使中國文學喪失掉自身的傳統(tǒng)和經(jīng)驗,變成一種“后殖民文學”。對此,我們應該保持足夠的警覺。
      李云雷:你關(guān)于《都市小說》致湖北作協(xié)黨組的“公開信”,在文學界與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guān)注,也引發(fā)了關(guān)于作協(xié)管理機制的討論,我想你當初寫此信需要不少勇氣。
      劉繼明:我當初之所以想出來辦一份刊物,主要是骨子里的知識分子情結(jié)在作祟,F(xiàn)代文學史上,像茅盾、巴金、胡風等人不僅是出色的作家和學者,還辦過出版社、雜志和書店。上世紀50年代的趙樹理,80年代的王蒙、劉心武,90年代后的汪暉、韓少功等等,也都辦過雜志,可以說,作家學者辦雜志,是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傳統(tǒng),也就是你前面談到的“知識分子傳統(tǒng)”。但這個傳統(tǒng)現(xiàn)在差不多全被丟掉了。
      現(xiàn)在的文學雜志主辦者都是職業(yè)編輯出身,當然也有辦得好的,但大多數(shù)人缺少人文理想以及獨特或者明確的辦刊理念,再加上現(xiàn)行的體制,刊物基本上靠撥款,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驅(qū)動力都不夠,滿足于各自的一畝三分地,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甚至把刊物當成了一個利益平臺和壟斷性資源,從而堵塞了從外部注入新鮮活力的通道。這也是我參加那份刊物招投標受挫的真正原因。當大多數(shù)人將辦刊物當成牟利工具時,你即便有再真誠的文化理想也是白搭,人家不僅不會理解,甚至沒準覺得你也是想“分一杯羹”呢。

    同行評價

    劉繼明的“文化關(guān)懷”小說,將浪漫主義的精神與先鋒小說的敘述優(yōu)長結(jié)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種調(diào)侃中見悲涼,見悲壯的藝術(shù)風格。? ——周介人?

    在劉繼明的故事中,生活表象已被非理性的盲動所統(tǒng)治。他傳達了這種狀態(tài),但絲毫也不茍同,反之,他在批判——用理性批判。這種理性與人類多少年來已經(jīng)形成的對于生命的幸福、完滿、健康諸概念是相通的。? ——李潔非?

    從總的精神趨向看,劉繼明接近張承志一路作家;他不希望救贖他的時代,他只指望奏安魂曲;他是一個頗具存在主義意味的孤獨個體,聲聲呼喚個體自由和美,卻無可奈何地將它們送到墓地安葬,靜穆地向它們致哀。? ——昌切?

    劉繼明筆下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具有優(yōu)越的潛在素質(zhì)的人物,都處于精神上的流浪和痛苦之中,四處飄泊無處歸依,無法找到精神之鄉(xiāng),更無法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尋找自己的意義和價值,他們只能在虛幻的世界中實現(xiàn)自己。? ——葛紅兵?

    劉繼明無疑是一個隱藏得很深的思想者,他的文章散發(fā)著燧石一般的神靈之光,使我們感到古老的思索會成為一種精神體系和脈傳,浸潤人的靈魂,讓我們品味到熱鬧文學的深處(或者叫角落)所散發(fā)出來的一種古典氣息。使我們聽到思想的聲音,像無數(shù)過去時代的哲人對今天光怪陸離的生活冷靜的發(fā)言。? ——陳應松?

    近年來,劉繼明沉入了二十世紀中國錯綜復雜的大歷史之中,致力于重新發(fā)現(xiàn)某些被忽略的歷史細節(jié)和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冒險史!秹糁畨巍啡绱耍督雍犯侨绱。? ——雷達

    劉繼明從一開始就與“底層寫作”潮流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他不像大多數(shù)寫底層的作家那樣,一味地表達對底層的同情和憐憫,更沒有將自己的底層敘述作為底層怨恨的一個宣泄渠道。? ——賀紹俊

    劉繼明是少有的具有思想能力和知識分子氣質(zhì)的當代作家之一。這既使他的小說具有獨特的色彩,同時也使他的筆觸超越了虛構(gòu)文本,直接對社會、文化問題發(fā)言。劉繼明最近的創(chuàng)作為我們開拓了一條新的路徑,這是一條正在延展著伸向前方的路,同時也是一條孤獨的路,對這條路探索的成功與否,將決定著未來中國文學的面貌。? ——李云雷

    TAGS: 作家
    名人推薦
    • 王響偉
      王響偉,漢族,影視導演,電影演員,曾經(jīng)拍攝過的電影有《女警天職》、《血岸情仇》、《花碧蓮逼婚》等,拍攝過的電視劇有《隋唐英雄3》、《末代皇帝傳奇》等。2018年5...
    • 李瓶兒
      李瓶兒是蘭陵笑笑生所著長篇小說《金瓶梅》中的女性角色,她是一個與西門慶、潘金蓮并列的豐滿而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李瓶兒容顏姣好,早先被大名府梁中書家納為妾,梁中書...
    • 呂玉堃
      呂玉堃,男,1921~2004,國家一級演員,以秋海棠一角深入人心。在舞臺、電影、電視上塑造了百余人物形象,后也導演話劇。如《雷雨》《欽差大臣》《龍須溝》。
    • 孫萬清
      演員:孫萬清,中國大陸演員身高:177CM  體重:69Kg  國籍:中國大陸  籍貫:北京  民族:漢  職業(yè):影視演員  語言:普通話  現(xiàn)住地點:北京電影作品 ..
    • 朱偉珊
      朱偉珊,廣東汕尾市海豐人,生于1987年1月24日,畢業(yè)于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紅樓海選寶釵組全國十強選手。
    • 李伊
      歌手,2008年獲山東省臨沂市網(wǎng)絡歌手評選最佳原創(chuàng)歌手獎,2009年舉辦《伊來唱情歌》個人翻唱+原創(chuàng)專輯發(fā)布小型演唱會,2011年發(fā)行首支個人單曲《別了朋友》正式踏入歌壇..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