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概況
尚知行(1920.1.26~2000.11.16)祖籍遼寧海城。1919年臘月初六生于遼寧海城,2000年十月廿一故于遼寧沈陽。譜名尚久洪,曾用名尚有為。少年時代成長于吉林四平。父親尚其璋為四平商會會長;岳父秦墨哂為民國時期著名報人。
北平師范學院時期
畢業(yè)于北平第一高中,1939年考入國立北平師范學院物理系。在校期間,通過與曾經參加過抗日游擊隊的同學交流,初步了解了日本占領區(qū)以外的抗戰(zhàn)情況,萌生了學習政治救國的思想。恰逢此時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到北平招生,遂改入中央大學政治系。
南京中央大學時期
成立“青年救國社”
1940年到南京就讀。中央大學的環(huán)境比北平師范學院要好得多,沒有日本顧問和日本指導,各種中外書籍也都不受限制。在校期間大量閱讀了各類書籍,全方位的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先后結識了萬經野、胡忠志、潘田(方焜)、王嘉謨、厲恩虞等同學,并秘密成立了進步組織“青年救國社”,旨在團結青年,共同抗日救國。
領導“倒樊運動”
1943年春,作為主要負責人,以青年救國社為中心,組織并領導了驅逐校長樊仲云的學生運動,面對日寇的刺刀,高唱救亡歌曲,表現出大無畏的革命斗志。此后,為汪偽政權所監(jiān)視,并被特務帶到南京警察局談話。受危險局勢所迫,并在教授們的忠告下,于1943年夏天離開南京,奔赴后方,就讀于西北大學。
國民政府時期
1944年7月到達重慶,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經友人介紹,就職于重慶國民政府外交部庶務科,主管修建工作。由于為人正直,不愿與國民黨貪官污吏同流合污,遂被誣以“工作不力”之名于1945年3月撤職。在外交部期間,結識了高崇民,通過多次談話,受益良多。并通過閱讀大量的進步書籍,如《新華日報》、《群眾》等,充分了解共產黨的政策和解放區(qū)的實況。目睹了國民黨種種腐敗的現象后,對這個“腐化的大本營”深惡痛絕,認識到中國只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成功才能走上真正獨立自主的道路。1945年2月加入民主同盟,出席了5月召開的重慶支部代表會議。旋即投奔解放區(qū)。
中原解放區(qū)時期
1945年8月,到中原解放區(qū)參加革命工作,在新四軍第五師青年干部研究班學習,成為李先念的部下。學習期滿,正值國民黨合圍中原解放區(qū)前夕,因患嚴重的痢疾,由領導指派做病號隊隊長,參與中原突圍,幾經周折,終于率領病號脫險。1946年1月,參加在宣化店新成立的民主建國大學學習。同年6月,迫于戰(zhàn)爭形勢,由組織安排疏散。在范長江、閻寶航等人的幫助下,經漢口、南京、上海、北平等地回到東北。
地下工作時期
1946年8月結婚后回到東北,在四平高級中學任教。同年10月到沈陽,先后在沈陽師資訓練所、哈爾濱行知師范任教員、訓導員、訓導組長。此間參加了東北聯軍總司令部城市工作部沈陽地下工作小組,并在家建立了秘密聯絡點,與夫人秦云共同搜集整理保存了軍事情報等機密材料。搜集的情報有:沈陽城防碉堡圖(巴士信送來),撫順城防碉堡圖(孔照生送來),沈陽兵工廠人事組織系統(tǒng)表、產量表、機器數量表(皆由艾順送來),渾河、北陵、東陵機場碉堡圖,新一軍配備圖,新六軍配備圖,沈陽市國民黨兵力統(tǒng)計表,第二交通警察總隊密電碼,鐵嶺城防碉堡圖等以及一部分美國特務和國民黨特務名單。
新中國成立后
投身教育事業(yè)
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在沈陽市第三中學、四平師范、錦州遼西師專以及沈陽師范學院任教,歷任教員、講師。1958年遼寧大學成立,由沈陽師范學院中文系并入遼寧大學中文系,在外國文學教研室任教,主教俄蘇文學,歷任講師、副教授。建校初期,一人教三門課,經常備課到深夜,是當時中文系公認的業(yè)務骨干。“文革”前幾年,曾多次被省市機關請去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報告,頗受好評。
五七干校
1970年4月,全家下放到遼寧省昌圖縣廿家子公社平安大隊十小隊,每天與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利用休息時間宣傳毛澤東思想和黨的農村政策,自發(fā)辦起掃盲夜校,并經常無償資助貧困農民。
1973年初,分配到昌圖縣師訓班工作,業(yè)務上潛心研究,受到該縣教育界及各期學員的一致好評。
落實政策
1978年平反,落實政策返回沈陽,繼續(xù)在遼寧大學執(zhí)教直至1987年離休,享受廳局級待遇。曾擔任遼寧省高考判卷專家組顧問。
離休不休
離休后,仍對教育事業(yè)傾注滿腔熱情,相繼撰寫了《幼教至大學——一條龍教改方案》、《大學文科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劃》、《加深教改認識 探討三育更新》、《中國體育面臨第三次戰(zhàn)略選擇》、《中國教育改革需要解決的四個矛盾》、《論中國農村高等教育產生的歷史條件》、《第二次革命需要大力發(fā)展農村高等教育》、《關于制定中國教育改革規(guī)劃的建議》等文章,在相關報刊雜志以及有關書籍上發(fā)表。其中不少獨特見解為國家有關部門所重視。曾多次被遼寧大學領導請去參加學校的教改會議,發(fā)表自己對教改的意見和建議,表達了一個老知識分子對教育事業(yè)的誠摯心意。
逝世報道
遼寧大學中文系外國文學教研室副教授尚知行先生,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00年11月16日23時20分在沈陽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不幸逝世,享年82歲。遺體告別儀式于2000年11月18日上午9時在沈陽回龍崗革命公墓舉行,省市有關領導和生前好友、學生等數百人前往送別。
官方評價
尚知行先生早年投身革命,以一腔愛國熱忱,救國救民?谷站韧鳇c燃的革命激情始終如一地貫穿其生命。盡管后來他畢生奮戰(zhàn)在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è)中,但他一直保持著高度的政治熱情,自覺的關注世界和國家的政治風云,并將這種政治熱情轉化為教書育人的革命實踐。關心政治,關心黨和國家前途,為人民的教育事業(yè)奉獻終身是尚知行先生最鮮明的事業(yè)特征。直至晚年,他還孜孜不倦的讀書,為國家教育及遼寧大學改革獻計獻言。其中真知灼見曾為國家教委所重視。
尚知行先生潛心鉆研學術,在歐美文學研究方面有很高造詣。他是遼寧大學及遼寧省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事業(yè)的開拓者。他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曾帶病執(zhí)教并編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