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江國公
人物簡介
吳良(1324—1381)安徽定遠人,原名國興,投奔朱元璋后,因避諱朱元璋字國瑞中的“國”字,賜改名為良。吳良追隨朱元璋被任命為帳前先鋒,領(lǐng)兵攻取滁州、合縣,大戰(zhàn)采石,轉(zhuǎn)戰(zhàn)溧水、溧陽,為朱元璋攻占南京立下汗馬功勞。明洪武三年(1370),吳良受封為江陰侯。之后,他又率軍赴廣西平蠻。洪武十四年(1381)病死青州,終年58歲。死后賜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中軍都督,追封江國公,謚襄列,賜葬鐘山之陰。
吳良、吳禎同葬一地。兩墓前神道各有一組石刻,每組石刻有石馬、石羊、石虎、石人各1對。1965年,因建設(shè)需要,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清理了吳良墓。墓呈長方形,用城磚砌筑,分前后兩室,中設(shè)木門。出土有玉帶飾、玉佩、銅灶、銅火盆等隨葬品,另出土墓志1合。地面石刻除前面所述,還有龜趺1個,碑已不存在。吳禎墓,1952年因電影機械廠建設(shè),經(jīng)華東文化部批準,墓前神道石刻按原排列秩序遷移至吳良墓的左側(cè)。1983年,南京市博物館對該墓進行了發(fā)掘清理,出土金、銀、玉器等隨葬品,并出土墓志1合。
吳禎次子吳忠,承襲父親“海國公”爵位特權(quán),死后被葬于父輩墓地。
《明史·吳良傳》
吳良,定遠人。初名國興,賜名良。雄偉剛直。與弟禎俱以勇略聞。從太祖起濠梁,并為帳前先鋒。良能沒水偵探,禎每易服為間諜。禎別有傳。良從取滁、和,戰(zhàn)采石,克太平,下溧水、溧陽,定集慶,功多。又從徐達克鎮(zhèn)江,下常州,進鎮(zhèn)撫,守丹陽。與趙繼祖等取江陰。張士誠兵據(jù)秦望山,良攻奪之,遂克江陰。即命為指揮使守之。
時士誠全據(jù)吳,跨淮東、浙西,兵食足。江陰當(dāng)其要沖,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誠數(shù)以金帛啖將士,窺釁。太祖諭良曰:“江陰,我東南屏蔽,汝約束士卒,毋外交,毋納逋逃,毋貪小利,毋與爭鋒,惟保境安民而已!绷挤蠲┲敚瑐溆揎。以敗敵功,進樞密院判官。士誠大舉兵來寇,艨艟蔽江,其將蘇同僉駐君山,指畫進兵。良遣弟禎出北門與戰(zhàn),而潛遣元帥王子明帥壯士馳出南門。合擊,大敗之,俘斬甚眾。敵宵遁。尋復(fù)寇常州,良遣兵從間道殲其援兵于無錫。當(dāng)是時,太祖數(shù)自將爭江、楚上流,與陳友諒角,大軍屢出,金陵空虛。士誠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陰為屏蔽也。
良仁恕儉約,聲色貨利無所好。
夜宿城樓,枕戈達旦。訓(xùn)將練兵,常如寇至。暇則延儒生講論經(jīng)史,新學(xué)宮,立社學(xué)。大開屯田,均徭省賦。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常召良勞曰:“吳院判保障一方,我無東顧憂,功甚大,車馬珠玉不足旌其勞。”命學(xué)士宋濂等為詩文美之,仍遣還鎮(zhèn)。尋大發(fā)兵取淮東,克泰州。士誠兵復(fù)出馬馱沙,侵鎮(zhèn)江。巨艦數(shù)百,溯江而上。良戒嚴以待。太祖親督大軍御之。士誠兵遁,追至浮子門。良出兵夾擊,獲卒二千。太祖詣江陰勞軍,周巡壁壘,嘆曰:“良,今之吳起也!”吳平,加昭勇大將軍、蘇州衛(wèi)指揮使,移鎮(zhèn)蘇州。武備益修,軍民輯睦。進都督僉事,移守全州。洪武三年進都督同知,封江陰侯,食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討靖州、綏寧諸蠻。五年,廣西蠻叛,副征南將軍鄧愈帥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討之。數(shù)月,盡平左右兩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銅鼓、五開,收潭溪,開太平,殲清洞、崖山之眾于銅關(guān)鐵寨。諸蠻皆震懾,內(nèi)附,粵西遂平。八年督田鳳陽。十二年,齊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贈江國公,謚襄烈。
子高嗣侯,屢出山西、北平、河南練兵,從北征,帥蕃軍討百夷。二十八年,有罪調(diào)廣西,從征趙宗壽。燕師起,高守遼東,與楊文數(shù)出師攻永平。燕王謀去高,曰:“高雖怯,差密,文勇而無謀,去高,文無能為也!蹦诉z二人書,盛譽高,極詆文,故易其函授之。二人得書,并以聞。建文帝果疑高,削爵徙廣西,獨文守遼東,竟敗。永樂初,復(fù)召高鎮(zhèn)守大同,上言備邊方略。八年,帝北征班師,高稱疾不朝,被劾,廢為庶人,奪券。洪熙元年,帝見高名,曰:“高往年多行無禮,其謫戍海南!备咭阉,徙其家,會赦得釋。宣德十年,子升乞嗣,不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