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劉廷璣
性別:男
字:玉衡
號:在園
出生年月:1654年
朝代:清朝
籍貫:河南開封
民族:漢族
職業(yè):官吏
個人簡介
劉廷璣(約1654一?年) ,字玉衡,號在園,先世居河南開封,后遷遼陽,編入漢軍旗。其祖父曾任福建巡撫,父親曾在河北、安徽任過知府等職?肯热说墓儯^循例入官,很早就走上了仕途,曾任內(nèi)閣中書、浙江括州(今麗水)知府、浙江觀察副使。晚年調(diào)任河工,參與治理黃河、淮河。他自幼酷愛詩文,少負文名,加之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和豐富的閱歷,使他有機會和當時第一流的文人交往,切磋學(xué)藝。其詩集《葛莊分類詩鈔》十四卷,即是由當時最著名的詩人王士禎作序;而其散文集《在園雜志》四卷,由著名劇作家孔尚任作序。當朝大名士親自染翰為之作序,可見他在當時的文壇也是有一席之位的。劉廷璣的詩雖流傳不廣,但其《在園雜志》卻獨樹一幟,內(nèi)容豐富,包羅萬象,知識性很強,是少有的佳作。
個人詩詞選
感懷
涼飆擊疏牖,凍雨落空階。悲秋秋已盡,所感在冬懷。人生無建立,草木同塵埋。進幾無所成,曷若勇退佳。臨期重躊躇,未能便乞骸。保身就散秩,亦可免擠排。撫景發(fā)長喟,本性不欲乖。點檢舊竹杖,整理新芒鞋。愿言結(jié)一廬,白頭傍清淮。
奉化道中柬施明府
百里孤城晚,秋風(fēng)上野航。溪聲爭亂石,山色變殘陽。宿鳥全依樹,農(nóng)夫半在場。使君清且簡,茅屋慶倉箱。
夏日漫成
不似在官衙,蕭然野老家。閉門三徑竹,隱幾一瓶花。有月池先覺,非風(fēng)柳已斜。圖書千萬卷,原是舊生涯。
那能無事事,事畢卻心間。欲試新沈水,常燒小博山。簾垂窗四面,榻下屋三間。差勝炎炎里,車塵日往還。
秋郊有感
數(shù)載重經(jīng)此地過,荒林不復(fù)聽樵歌。滿山落日行人少,一路新墳戰(zhàn)骨多。雕敝那堪頻水旱,轉(zhuǎn)輸況未息兵戈。書生空灑西風(fēng)淚,靜掩柴門可奈何。
西山即景
歷盡平原到石門,盤旋萬疊一峰尊。日臨大漠煙光淡,雪壓渾河水氣昏。野寺無名惟見佛,空山有路漸知村。老人為說前朝事,翁仲欹斜舊墓存。
水村即景
睡去斜陽在露臺,醒時明月滿湖隈。清光忽向云中沒,涼氣初從水上來。小艇飛聲知笛近,間鷗結(jié)伴傍蘆回。夜深漁火臨流亂,箬笠風(fēng)前酒一杯。
署樓寓目
長林修竹晚蕭蕭,徙倚欄桿縱目遙。落日遠銜雙塔頂,白云橫截半山腰。人盤疊嶂開樵徑,江鎖浮船作渡橋。秋色連天看不盡,間來收拾付詩瓢。
會稽道上
高城煙鎖萬峰低,遠接江東近海西。禹穴衣冠秋草白,宋陵風(fēng)雨夜烏啼。依然民俗存于越,無數(shù)山村屬會稽。來不加多去不少,九州到處客羈棲。
九日登松臺山即事
斗樣城懸大海涯,憑欄雙眼接煙霞。人家已綠千頭橘,僧院才黃數(shù)點花。水闊無聲潮北上,峰回有影日西斜。旌旗獵獵防秋早,風(fēng)起樓船鼓一撾。
過顯佑祠口占
柳曳長堤水漱沙,尋春春入梵王家。清江三日重來晚,落盡櫻桃兩樹花。
生卒年考
關(guān)于劉廷璣的生卒年,《在園雜志》的點校說明中提到“生卒年無考,知康熙十六年至五十四年在世!奔1677年至1715年。其中康熙五十四年顯然是本書自序提到的康熙乙未春初,即康熙五十四年。自序中還提到“乃年逾周甲,而足跡未能半天下,故耳所聞、目所見、身所親歷之事無多!闭f明他此時已年過六旬,而后再無著述或者記錄,所以卒年不可考,但他的生年至少可推至1654年。
本想在書中尋找線索,如在何年提及自己的年齡、屬相,或者和有生卒年的他人同齡,可惜遍尋無著,希望以后能在此書或他書中找到答案。
另其生日在書中一則“五言六韻”中提及,
后場用表判,明時舊制也。本朝崇尚風(fēng)雅,特諭閣臣議,去判增詩,以五言六韻為合格。予私念天下才人如星羅碁布,知者固多,但恐窮陬僻壤,后生小子輩不能周知。且五言六韻即宋金元明作此格者寥寥無幾,昭代亦不多見。檢予生平不過五首,而題合試帖者僅一。因與同志諸子,先取唐人之可為楷法者選輯,名曰《花豫樓五言六調(diào)唐詩》,豫梓以行,《提要錄》二月十五日為花朝,予生后一日,故命名花豫。
顯然,其中說“二月十五日為花朝”,而“予生后一日”,則作者生日應(yīng)為二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