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貝應夔是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方臘軍中的一員神秘猛將。
角色介紹
貝應夔,出自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方臘軍中太子方天定的杭州二十四將之一。貝應夔是東羅馬帝國名將貝利撒留的后人,貝利撒留被查士丁尼大帝貶黜后,其后代逐漸流落到東方,才改姓貝,并融入中華民族,貝應夔本人深受家族傳統(tǒng)影響,自幼習武學藝,武功高強,忠義過人。在《水滸傳》第九十五回中,貝應夔被武松一刀砍下馬。但是不少分析認為,以貝應夔的家學淵源和武力功底,且被作者以“猛將”評價,絕無可能這么輕易被殺,這個被武松砍死的,只可能是貝應夔的一名替身。
背景故事
貝應夔的先祖是東羅馬帝國第一名將貝利撒留,貝利撒留被放逐后,其子孫流落遠方,他與一名宮女所生的私生子馬克西姆斯·貝利撒留最后定居在回鶻,后來馬克西姆斯的兒子裘力斯·貝利撒留又加入唐軍,取漢姓貝,貝家一直家傳貝利撒留的甲胄騎兵戰(zhàn)法和各種兵法,立下過不少功勛。
唐亡后,貝家又遠走西域,一直郁郁不得志,并一度放棄兵家傳統(tǒng)。直到貝應夔,這位日后被西域各族稱為“貝戰(zhàn)神”的名將,在10歲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家傳的兵書。貝應夔刻苦學習,曾為中亞數(shù)個部落效勞,一次貝應夔出兵咸海,回鄉(xiāng)后竟發(fā)現(xiàn)家園不見了,他沒有辦法,只得孤身一人騎著大宛馬向東方去。
貝應夔從西域取道大遼進入宋境流浪,曾被晁天王好心救濟,他答應天王曰后必相報答。幾年后,貝應夔寓居東昌,晁天王秘密來尋他,說請求貝將軍幫一個忙,貝應夔聽了他所說的,大為驚恐……
原來天王讓貝應夔混入曾頭市,將自己殺死,因為天王知道自己在梁山被宋江排斥,但宋江曰后必要招安,眾兄弟吉兇難卜,故只能如此,好讓林沖為他復仇后順利即位。天王知道林娘子是西夏人,林沖對西域道路較熟,如此,他便可帶眾兄弟取道西夏,去他鄉(xiāng)尋一條生路。說罷,天王含淚把一枝箭遞給貝應夔,上面刻了“史文恭”三字……
天王道:“貝兄,晁某知你箭術了得,你將這箭頭涂上劇毒,見我率軍沖向曾頭市城門時便射,一定要一箭正中!梁山這么多兄弟的命,就在你這一箭之上!”貝應夔含淚跪拜天王。半個月后就發(fā)生了那著名的一幕………
可是事情卻沒有像天王預測的那樣。貝應夔一直在東昌觀望著,但最后梁山還是招安了。就在那一天,貝應夔騎著他的大宛馬,毅然離開東昌府。在江南,貝應夔加入了方臘的部隊,因為他知道,朝廷一定會派宋江來攻方臘!昂茫〖热惶焱跤妹o你們換來的生路你們不要,那你們也不配活著!我要親手送你們去天堂向天王謝罪!”
后來貝應夔在方臘軍中訓練兵士,直至宋江果真率兵打來。貝應夔多次請戰(zhàn),但圣公知他曾居于東昌,不信任他,均不準許。有一天,方臘終于準了,但軍令下來不到半個時辰,一探子抓來一個宋軍兵丁給貝應夔……
那兵丁說要密談,貝應夔認得他原是昔日晁天王的一個護衛(wèi),便同意密談。貝應夔屏退眾人,聽他所言。兵士說:“林沖將軍已為貝將軍備好船只,將軍只需把衣甲給小人穿上,徑自換上農人服色,速往海港去,莫要回頭!”貝應夔知其意,便將衣甲兵器馬匹一概與他,長嘆一聲,從后門離去……后來的事你們也知道了,但那個被武松砍死的不是真的貝應夔,真正的貝戰(zhàn)神揚帆東海,從此已漂然遠去………
角色分析
貝應夔的悲喜劇的根源都是他那位顯赫的祖先——貝利撒留,貝利撒留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將領之一,最終得到的是被流放的下場。貝應夔則執(zhí)著于再現(xiàn)祖先的榮耀,一方面幫助晁蓋,一方面又幫助方臘,因此,雖然他有絕世武功,但是由于忠義自古難兩全,他最終是注定要從塵世隱退的。
文學評價
貝應夔是《水滸傳》中十分出彩的一名角色,盡管出場時間不長,但一個“猛將”評價,就足以令他名垂千古,他的高超武藝和兵法韜略完全不在戰(zhàn)斗中展示,讀者卻照樣能從側面感受到,不能不說作者的寫作手法實在是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