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講授課程
《文學概論》、《應用寫作》、《法制文學》、《中國古典小說鑒賞》、《中國文學作品精讀與評論》、《申論應試指導與訓練》等。
主要科研成果
專著2部:《尋找文學精神之維》(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給男人命名——20世紀女性文學中男權(quán)批判意識的流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5月版)。
論文70余篇,主要發(fā)表刊物:《文學評論》、《當代文壇》、《社會科學》、《現(xiàn)代大學教育》、《文藝評論》、《文藝報》等。
主要研究領(lǐng)域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國法制文學 大學人文教育
社會兼職
中國新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寫作學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主要教學獲獎
1991年9月獲“山西省思想政治工作者先進個人”稱號;
2001年9月獲“山西省模范教師”稱號;
2003年9月獲呂梁高專首批“雙高人才”稱號;
2004年9月獲呂梁高專首屆“教學名師”稱號;
2005年5月獲呂梁高專首批“專業(yè)帶頭人”稱號。
主要研究獲獎
2000年獲山西省文聯(lián)年度優(yōu)秀文藝評論一等獎,同時獲中國文聯(lián)年度優(yōu)秀文藝評論三等獎;
2001年獲山西省文聯(lián)年度優(yōu)秀文藝評論三等獎;
2003年獲山西省文聯(lián)年度優(yōu)秀文藝評論一等獎。
主要發(fā)表論文
論著、論文名稱 | 出版社、刊物名稱 | 出版、發(fā)表時間 |
《尋找文學精神之維》(專著) |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 1999年12月 |
《給男人命名——20世紀女性文學中男權(quán)批判意識的流變》(專著)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2005年5月 |
論文 | ||
詩的本體特性初探 | 《批評家》 | 1987年4期 |
論詩實現(xiàn)欣賞過程的特性 | 《批評家》 | 1988年6期 |
生命:詩的大陸——論詩復歸本體態(tài)勢 | 《文藝評論》 | 1989年2期 |
呂梁人談《呂梁山印象》 | 《批評家》 | 1989年2期 |
文化地理批評:一個靜態(tài)的批評空間 | 《批評家》 | 1989年5期 |
趙樹理與體驗生活問題 |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 1991年11期 |
飽含隱寓的敘述迷宮 | 《黃河文學》 | 1995年6期 |
個人性格與悲劇命運 | 《中國高教與科研》 | 1997年4輯 |
鄉(xiāng)土親情與智性審美 | 《黃河文學》 | 1997年5期 |
寫作訓練中的命題規(guī)定形式略探 | 《山西高教研究》 | 1998年1期 |
先鋒派文學價值重估及定位 | 《當代文壇》 | 1998年5期 |
中國佛學中“六根互用”機制闡釋 | 《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 | 1999年1期 |
中國作家缺什么 | 《新批評文叢》 | 1999年3輯 |
視覺意象:知覺與思維的橋梁 | 《晉陽學刊》 | 1999年4期 |
真切的畫面,沉郁的情感 | 《名作欣賞》 | 1999年6期 |
渴望飛翔——論呂新小說《撫摸》 | 《新批評文叢》 | 2000年4輯 |
劉震云《故鄉(xiāng)面和花朵》讀解 | 《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 | 2000年1期 |
鄉(xiāng)村神話的一曲挽歌 | 《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 | 2001年4期 |
家庭教育亟需改革 | 《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 | 2001年4期 |
再度逼近女性生命的真實經(jīng)驗 | 《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 | 2002年3期 |
“言意之辨”略論 | 《山西高校社會科學學報》 | 2002年4期 |
假如秀禾自殺或者漸漸老去…… | 《文藝報》 | 2002年4.4 |
視覺意象的基本特征 | 《晉陽學刊》 | 2002年4期 |
關(guān)于古代文論中“形”與“象”考辯 | 《文學評論》 | 2002年4期 |
“窺視”的深度 | 《文藝報》 | 2002年7.4 |
靈魂與眼光 | 《新批評文叢》 | 2002年5輯 |
從渴望到失望 | 《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 | 2003年4期 |
構(gòu)建心靈通道 | 《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 | 2004年3期 |
論女性小說中的自省意識 | 《新批評文叢》 | 2004年7輯 |
重新擦亮我們的眼睛 | 《黃河文學》 | 2005年2期 |
男人:靠不住的靠山 | 《中國女性文學》 | 2006年1月 |
一種克制的柔軟——評蘇北散文 | 《文學報》 | 2007年3.25 |
對“惡搞”的反思 | 《解放日報》 | 2007.5.21 |
“通感”的發(fā)生機制解析 | 《社會科學》 | 2007.6 |
欲望的權(quán)力與邊界 | 《當代文壇》 | 2007.4 |
寫作教學與語文素質(zhì)教育 | 《教育理論與實踐》 | 2007.11 |
現(xiàn)代女性文學的雙子星座 | 《深圳特區(qū)報》 | 2007.12.11 |
情感消費的代價與啟示 | 《山西師大學報》 | 2008.4 |
當代文學面臨的三大障礙 | 《文藝理論與批評》 | 08.5 |
家庭教育:中國教育改革盲區(qū) | 《教學與管理》 | 09.4 |
跨度、深度與純度 | 《解放日報》 | 09.7.11 |
大學精神的缺失與重建 | 《現(xiàn)代大學教育》 | 09.5 |
徐芳和她的“第二自然” | 《文學報》 | 09.10.15 |
20世紀女性文學批評斷想 | 《名作欣賞》 | 09.12 |
“逐”與“弒”:20世紀90年代前期女性小說的超越意義 | 《當代文壇》 | 10.2 |
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與人文素質(zhì)教育 | 《改革與思考:高校教育發(fā)展研究》 | 09.12 |
選課制與優(yōu)良學風建設 | 《高校優(yōu)良學風建設研究》 | 10.1 |
文學資源與作家經(jīng)驗 | 《社會科學輯刊》 | 10.5 |
“從”與“領(lǐng)”:u201880年代中后期女性寫作的顛覆策略再讀解 | 《當代文壇》 | 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