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宗羲(1818-1884),號雨亭, 開縣漢豐鎮(zhèn)人,生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26歲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次年赴京殿試,中殿試二甲二十五名,被委派到安徽知縣任用。1850年任英山知縣,1852年調(diào)任太平知縣。1853年太平軍攻下安慶,席卷整個安徽。李宗羲協(xié)助曾國藩管理軍務。因在鎮(zhèn)壓太平軍有功而在1869年升任山西巡撫,得到慈西太后兩次召見。同治十二年(1873)被提升為 兩江總督,并辦理南洋大臣事物。1874年,因病上疏辭職,次年卸任。光緒十年病逝與家中。詩選
船山先生像贊
峨眉毓秀,篤生英賢。有湖海氣,結詩酒緣。
至情至性,亦佛亦仙。披圖一笑,如見生前。
概述
1853年太平軍攻下安慶,席卷安徽全省。清政府軍事不振,財政困難。安徽按察使張玉田防守集賢關,委李宗羲辦理財政,成為清政府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得力干將,從此青云直上,官運亨通。
1854年9月,李宗羲奉調(diào)赴廬州(今合肥)清軍大營,被委主辦制造局,督造軍械,繼又兼管軍裝局。
1855年9月,清軍圍太平軍于廬州城中,太平軍派援軍五六萬往救。清軍彈藥不濟,形勢嚴重,他三晝夜不寢,督工趕造供應。7月,太平援軍大隊移攻柘皋,圍清總兵吉順營盤,布政使派李赴和順大營求發(fā)救兵,他半夜扣營見和順,求得救兵五千,連夜急行,天曉遇太平軍,激戰(zhàn)兩日,太平軍援軍被迫撤回,柘皋圍遂解。是役,李宗羲以功被保舉以同知用。9月,清軍大舉攻廬州城,得城內(nèi)叛徒相約10月2日三更后舉火為號,內(nèi)外夾攻太平軍。和順限李宗產(chǎn)攻在三日內(nèi)辦就攻城必需的云梯、竹筏等物,他如期完成。屆期,清軍潛赴各門城邊,城內(nèi)火光四起,清軍緣梯而上,太平軍守軍夢中驚起,傷亡慘重,廬州遂為清軍攻陷。
1857年李宗羲因“功”被保舉以知府補用。當時正逢太平天國南京事變之后,石達開出走安徽,李宗羲為清軍代寫致石達開的《招降書》,詭稱:“去冬江寧,釁起蕭墻,自相屠戳,即在閣下幾有危于累卵之勢,……如能歸心我朝,倒戈相向,掃蕩長江,立功自贖,雖萬戶侯不難致!笔艿绞_開義正詞嚴的拒絕,使清王朝的招降陰謀破產(chǎn)。1858年8月,曾國藩派李宗羲隨軍辦理營務,深受曾器重,倚為左右手。
1859年冬,李因病請假回開縣調(diào)養(yǎng)。
1862年10月他復回安徽投曾部下。
1864年清軍攻占南京,曾國藩派李宗羲在南京辦江北厘金總局(即稅務總局),在任期間制定了沿江收稅條例,裁減戰(zhàn)亂期中各地自加的浮費。
1865年春,清廷委任他代理兩淮鹽運使,兼楊州道事。自清廷鎮(zhèn)壓太平軍以來,淮南鹽船改道泰興,常遭風浪之險,李宗羲親自勘定地勢,在瓜州口東,新開鑿一條長一千五百余丈的運河,方便了商旅往來。3月,李升任安徽按察使,8月調(diào)任南京布政使。當年,運河水漲,清水潭決口,淹沒七個縣,災情嚴重,李宗羲搜索司庫存銀12萬兩,奏請清廷準予撥款賑濟,招收災民為工,修復堤壩,疏浚河道,使30余萬災民得以度過災荒。同時還制定了招民懇荒和酌減賦稅的章程,及時恢復了災區(qū)生產(chǎn)。
1869年,李宗羲升為山西巡撫,在北京曾兩次受到慈禧太后的召見,囑加強山西河防。李宗羲到任后募新兵4千,交按察使李慶翔率領加強河防。當年冬黃河冰橋凝結,陜西回民起義軍三次渡河,均被山西清兵擊退。由于李宗羲歷年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有功,
同治十二年(1873)被提升為兩江總督,并辦理南洋大臣事務。當時,日本正乘隙挑釁,為防衛(wèi)日體侵犯,李宗羲注意加強江防建設,增筑沿長江的烏龍山、江陰都天廟、象山、焦山、下關等地的炮臺。先后在吳淞口及江陰北岸的瀏聞沙、烏龍山北岸的沙洲圩等處添筑了炮臺,使江防與海防互相照應,以便牽制敵人。
清末,慈禧太后驕奢淫逸,大興土木復修圓明園。李在兩江總督任上,兩次上書清廷,勸阻修建圓明園工程?偫砀鲊聞昭瞄T準備開會討論有關海防問題,通知各督撫準備意見,李宗羲上書建議:重視人才的發(fā)現(xiàn)和使用,開發(fā)礦產(chǎn),自辦工業(yè);提高海關稅收,增加財源;停止興修宮殿,節(jié)減行政支出,開發(fā)臺灣,增強海防;選派得力人才充任使節(jié),加強外交工作等等。
1874年 大旱,李宗羲寄銀四千兩回籍救荒,又捐銀一千兩修建開縣城西培俊堂和資助學生參加鄉(xiāng)會試。冬,因病上疏辭職。次年卸任。
1876年,四川東鄉(xiāng)(宣漢)百姓袁廷蛟等人反對官府橫征暴斂,知縣孫定揚謊報民變,請兵鎮(zhèn)壓;提督李有恒縱兵殺害平民一千余人,事件告到清廷,清政府指派在家養(yǎng)病的李宗羲查明此案。李宗羲服前往宣漢黃金口等地暗訪,據(jù)實上報。清王朝為了不使事態(tài)擴大,激起民變,不得不將此案平反。
光緒十年(1884),李宗羲病逝于家。臨死時口授遺摺,向光緒皇帝建議,要以帝學、圣功、用人、理財為重。后,清廷誥授李宗羲光祿大夫、振威將軍、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李宗羲葬于開縣城東迎仙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