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文學(xué)史上,“后三家”是指清代中期“性靈派”的舒位、王曇和孫原湘三位詩人。三人與“乾嘉三大家”對稱,其中舒位、王曇是龔自珍的先導(dǎo),后者更為直接。
三大家
舒位
舒位(1765~1816)的詩題材廣泛,羈旅行役、詠史記游等篇什,性靈與才學(xué)兼具,寫得灑脫自如,得心應(yīng)手,且材藻艷麗,旁征博引,如《說蟹三十韻》、《鸚鵡地圖》等。集華美辭藻與縱橫馳騁為一體的有《破被篇》、《鐵蕭歌贈朱亦林》等,龔自珍評之為“郁怒橫逸”,顯示出乾嘉詩壇風(fēng)尚轉(zhuǎn)變的新動向。王曇(1760~1817)一生未仕,窮困終身!吨剡^谷城,書宋汝和觀察項王碑》、《項王廟》等篇是感慨自身的代表作,借憑吊項羽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憤懣,哭人哭己,喟嘆“英雄”身后凄涼,大筆淋漓,詭怪離奇,帶有幾分粗豪,為龔自珍詩歌的濫觴。孫原湘(1760~1829)的詩清麗俊逸,富巧思,多麗語!肚迨犯濉繁緜鞣Q“位艷、曇狂,惟原湘以才氣寫性靈,能以韻勝”。
王曇
王曇,乾隆五十九年(1794)舉人,會試不第!盀閷W(xué)無所不窺。好游俠,兼通兵家言。善弓矢,上馬如飛?犊,不可一世”(錢泳《煙霞萬古樓文集序》)。少時曾從喇嘛學(xué)法術(shù),半涉游戲,傳說能作“掌心雷”。嘉慶元年(1796),長江流域白蓮教起事,左都御史吳省欽向和珅舉薦王曇,謂王曇能用“五雷法”制服教民。適逢和珅失勢被嘉慶賜死,吳省欽以黨附和珅為輿論所不容,王曇因而被牽連受攻擊,橫遭不白之冤,屢試被抑,仕進(jìn)之途斷絕。從此,王曇行為愈加放縱,世人視為怪誕,聽他談話即走避惟恐不及,每提到王曇如“談龍蛇,說虎豹”。王曇遂終生潦倒江湖,佯狂玩世,郁郁以終。
孫原湘
孫原湘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卒于清宣宗道光九年,享年七十。幼時即有神童之譽。4歲就能誦漢、魏、晉及唐李杜的詩,8歲學(xué)習(xí)《孟子》、《論語》、四經(jīng)、三禮,后隨其父孫鎬任居奉天(今遼寧)、山西,所歷名山大川皆發(fā)之歌詠,青年時代已名噪京都,卻屢試不第!
乾隆四十一年(1776)17歲的孫原湘與同邑席佩蘭結(jié)婚,婚后因受妻子影響亦寫詩。孫原湘在《天真閣集·自序》中說:“原湘十二三時,不知何謂詩也。自丙申冬佩蘭歸予,始學(xué)為詩!狈蚱拗救は嗤橥兑夂,經(jīng)常在窗前燈下,一起吟詩作對,相互切磋,留有不少佳話。俞陛云在《清代閨秀詩話》:“虞山席道華,歸孫子瀟太史后,共案誦讀,互相師友,唱和之作甚多。子瀟《贈內(nèi)詩》有云:“賴有閨房如學(xué)舍,一編橫放兩人看!鼻∥迨辏1788),袁枚來常熟。經(jīng)吳蔚光介紹,夫妻均投師袁枚。其妻席佩蘭后有“袁枚第一女弟子”之譽! 〖螒c十年(1805)孫原湘四十六歲時方得中榜眼,為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協(xié)修官。不久告假歸,得怔忡疾,遂不出。歷主昆山之玉峰書院、旌得之毓文書院、通州之紫瑯書院、本邑之游文各書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