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生卒年不詳),江西臨江人(今江西清江縣)。宋元祐二年(1087年)為東莞知事,其人端謹(jǐn)富才,有善政。
東莞瀕臨東江,每當(dāng)春夏,雷雨時(shí)行,東江洪水橫流,洶涌澎湃,茫無涯際,良田鞠為污萊,廬舍穴于魚鱉,民罹其害。元祐三年(1088年),李巖拯民之急,自司馬頭、福隆、西湖、石貝、京山渡海等處筑起長堤,綿亙數(shù)萬余丈,截?cái)r東江洪水,捍衛(wèi)93鄉(xiāng),護(hù)田地9800余頃,致使水不橫溢而民獲安堵。這便是廣東地方水利史上有名的福隆堤,也是東莞最早的防洪堤。李巖之后,“凡守土之吏,至者必歲加修筑,循以為常,罔敢廢墜,以勤民也”。[民國]《東莞縣志》有“東江堤自宋李巖創(chuàng)筑后,邑人大食其利”的記載。
元祐四年(1089年),李巖又下令在濱海咸西、獺步(今長安)等處修筑防咸潮堤12條,以御海潮侵蝕!独顜r碑略》云,李公巖“筑堤凡十三條,延袤一萬六千八百六十丈,捍田二萬二千二十八頃”。所謂十三條者,合東江堤一條而言。
李巖是東莞第一位興修大型水利的地方官,其率眾筑堤至今已有900年歷史。隨著滄海桑田的變遷,原來的堤段有的已被廢棄,有的成了村道。保留下來部分,其狀態(tài)、規(guī)模也遠(yuǎn)非昔日可比,但至今許多堤段的筑建,實(shí)源于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