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唐一岑,廣西臨桂縣人。公元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以舉人薦任崇明縣令,忠愛為政。時值縣治新遷,土城剛筑就遭倭寇犯境,唐率軍民奮起抵抗,擊退來敵。次年5月,倭寇復(fù)至,千戶高才私通敵人,引寇入城,唐率眾與敵巷戰(zhàn),不幸以身殉職。為表彰其功績,明嘉靖帝敕贈唐一岑為光祿寺丞,筑墓建祠于平洋沙舊城西南隅。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大學(xué)士樊鎏見烈士墓遭海水侵坍,尸骨暴露,出資以石棺盛殮,遷葬于吳家沙蟠龍鎮(zhèn)。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知縣曹文煥在墓地植樹建祠。
抗倭事跡
1554年秋,倭寇再犯,唐一岑據(jù)土城抵抗,入夜,唐一岑率領(lǐng)城中軍民出城殺寇,迫退倭寇逃至海上。兩天后子夜,倭寇買通千戶(明武官名)高才,潛入東門,唐一岑得報,帶領(lǐng)100多位親兵,出縣衙50米處,與敵遭遇,發(fā)生巷戰(zhàn)。唐一岑一馬當(dāng)先,揮舞大刀,砍死數(shù)名倭寇,終因敵眾我寡,加上唐一岑是一介文士,不諳武事,身負(fù)重傷,流血過多而殉國。
天已黎明,城中軍民,聞訊唐一岑戰(zhàn)死,縣城失守,個個義憤填膺,在顧國,樊漢兩位秀才組織號召下,高呼:“不殺倭寇,何以報唐公”,與倭寇展開血戰(zhàn),戰(zhàn)至近午,殺死倭寇200多人,余敵逃竄,縣城收獲。
戰(zhàn)后,崇明人民為抗倭英雄唐一岑舉行隆重葬禮,遺體葬于縣城西南角(1731年,遷葬今大同蟠龍鎮(zhèn),1990年,再遷葬縣城東果林場)。這是崇明自開墾以來,第一次與外敵激戰(zhàn),由此崇明成為抗倭要地,明清兩朝都視崇明為江防重鎮(zhèn)。
墓祠
為了表彰唐一岑英勇抗寇以身殉職的功績,明世宗嘉靖帝敕贈唐一岑為光祿寺丞,謚“愍忠”,并筑墓建祠。最初,墓和祠均建于平洋沙舊縣城西南角,1732年遷至蟠龍鎮(zhèn)東約500米處,后因年久失修,面目全非。1957年,江蘇省文化局將唐一岑墓列為二等古墓葬、省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同年,崇明縣政府重新?lián)芸顚μ埔会辜右孕蘅槨?976年,唐一岑祠堂因開河而被拆除。次年,上海市政府(此時崇明縣已劃管為上海市郊縣)將唐一岑墓列為四類文物保護(hù)單位。1990年,由上海市政府撥款,將唐一岑墓再次遷于城橋鎮(zhèn)東南螯山路中段苗圃路東側(cè)。新建唐一岑墓地占地面積1332平方米,墓臺面積144平方米,用青石鋪地坪。墓冢直徑3米,高0.9米,墓冢前立有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手書“明唐一岑墓”的石碑,石碑前置有一青石供桌。
墓祠地址:城橋鎮(zhèn)鰲山路苗圃東首
交通線路:申崇班車線(城橋鎮(zhèn)西門汽車站~中山北路北區(qū)樞紐站)直達(dá)城橋鎮(zhèn);乘彭石線(彭浦新村~石洞口碼頭)至寶山石洞口碼頭,再坐船抵達(dá)崇明城橋鎮(zhèn),沿南門路一直往東走,過東門路十字路口即是鰲山路;或在寶山區(qū)寶楊路碼頭乘坐客輪可直抵堡鎮(zhèn)碼頭,再轉(zhuǎn)乘南堡線可至城橋鎮(zhèn)。唐一岑墓在崇明縣城橋鎮(zhèn)(南門港)鰲山路中段苗圃路東側(cè),從崇明學(xué)宮往東、金鰲山公園和壽安寺方向約一公里。沒有公交車通行,只能乘坐當(dāng)?shù)氐娜肆θ嗆嚮蚴浅鲎廛嚾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