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與明朝的惠孟臣并稱“二惠”。只是惠孟臣的作品以渾樸精巧出名,比較而言,惠逸公則工巧有余,渾樸不足。 但逸公制壺形式大小與諸色泥質(zhì)俱備,且長于工巧,而渾樸不逮。逸公書法楷行草書俱備,楷書尤有唐人遺意,而竹刀鋼刀俱備,刻鐫或飛舞或沉著。其壺泥色最奇,小壺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壺之古樸可愛也。
作品
惠逸公四方朱泥壺,高8公分,寬,10.5公分。方形壺各面勻襯規(guī)整細(xì)膩工精。下抽為圈足。雖是四方壺,但各處勻以弧線處理,線條明確流暢,毫不拘泥。四方條把圈成圓形,四方流做三彎狀,拱蓋,高鈕,充分運用點、線、面的變化,起承轉(zhuǎn)合交待清楚,整體結(jié)構(gòu)合理。朱泥色澤溫潤出色。
漢方壺高6.8厘米寬5.2厘米清惠逸公此壺取華鳳翔之壺式,用調(diào)砂朱紅泥制小壺,制器尤精,艷麗秀雅,比例端莊,嘴似方,貼身胥曲流暢,細(xì)方把透出靈氣,口蓋嚴(yán)密,鈕方,粗砂細(xì)制作,如論者所評,逸公擅制小壺,上追惠孟臣,有“二惠”之稱譽,泥色最奇,小壺佳者則長于工巧。此器為朱泥壺中相當(dāng)少見的漢方壺式,尤其器身較小,不滿盈握,蓋增制器之難度?上Т藟爻鐾?xí)r壺把已斷,壺鈕亦有小損,不過仍未損其整器精妙,壺底以行楷精刻“丁末仲冬惠逸公制”八字銘款,書藝極佳,刻工亦精,是朱泥器中罕見的款識。據(jù)《陽羨砂壺圖考》所載:“不耽閣藏紫砂泥小壺一具,底鐫u2018丁未仲冬惠逸公制u2019八字,大抵雍正五年(1727年)之丁未也!薄蛾柫w砂壺圖考》下卷云:“案金武祥瑣錄,定逸公為乾隆時人,而此壺制于丁未仲冬,疑是雍正五年,距乾隆之世不過數(shù)載,與武祥之說猶近,至于所見逸公之夥,足見此老年高也。虹識!奔(xì)觀兩壺款字如出一轍,顯然為同一人所鐫。如此巧合,可謂奇載!
另:對于惠逸公的生卒年月(1766-1831)與《陽羨砂壺圖考》中記載的漢方壺(底鐫u2018丁未仲冬惠逸公制u2019)制作日期,存在矛盾之處?滴跄晏枮1662-1723、雍正年號為1723-1735、乾隆年號為1736-1796、嘉慶年號為1796-1821、咸豐年號為1821-1851,期間共歷時190年,農(nóng)歷共有4個丁未年,即1667、1727、1787、1847。如果惠逸公的生卒年月記載正確,則該漢方壺應(yīng)為公元1787年之丁未制作;如果認(rèn)定該漢方壺作于公元1727年之丁未,則惠逸公生卒年月1766-1831年的記載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