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家族
陳仁、陳旭是武宣縣三里鎮(zhèn)臺村人。陳仁字元若,號體齋,又號壽山,生于康熙丙戌年 二月二十三日。ü1706年);陳旭字東升,號曉村,生于康熙丙戌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ü1706年)。他們的父親是同胞兄弟,陳仁的父親先睿,歲貢生,原任遷江縣儒學訓導,置 桂林府 教授,敕封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再封翰林院編修,生四子,長子陳休,歲貢生,任來賓縣儒學訓導;次子陳仁,癸丑科二甲進士;三子陳儀,乾隆戊午舉人,任永淳縣教諭,調(diào)東蘭縣學政,升桂林府,泗城府,鎮(zhèn) 安府 教授,內(nèi)升國子監(jiān)教授;四子陳信,為邑庠生。陳旭的父親先謀,歲貢生,應贈承德郎工部屯田主事,生有六子,長子王旂,邑庠生;次子王旒歲貢生;三子王燾邑增生;四子文瀾;五子琢玉,過繼遷臺為后;六子陳旭,癸丑科三甲進士。他們的祖父世佩,附生以儒起家,仁孝信于幫人,創(chuàng)有基業(yè),鄉(xiāng)人因其所居之名稱曰西臺先生,敕贈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他們的曾祖父明廉,為人義勇剛明,為子孫倡導兩條活路,惟讀惟耕,對武邑立有大功,邑人稱之曰安武。
生平功績
陳仁、陳旭聰穎過人,從小就同窗共讀,受其祖父世佩精誠育才,培育兒孫的精神感召和鼓舞,在其父親的關(guān)愛和悉心培育下,于1723年,他們已16歲,初學文長無所得,迫于獲師之時,聘請了才高八斗,有道能文之士,廣東順德人 柯橿 先生在家塾授以春秋禮易和四書五經(jīng),在其叔父先恭孜孜不倦的教誨下和先羹叔父20年不離左右的循循善誘和關(guān)愛下,青燈留影,石硯磨穿,手不棄卷,廢寢忘食,因過于太專注曾于端午節(jié)吃粽時誤蘸墨汁來吃而不知,經(jīng)十載寒窗苦讀,行成于思。當他們準備在雍正10年參加壬子科鄉(xiāng)試時,陳仁顧慮陳旭的學業(yè)未就,勸其再學三年,待下科再試,但陳旭堅定地說:“我已學成,為什么還要再等三年,今年一定要隨兄同去應試!”陳仁只好讓步地說:“待我考你一下再說!标愋裾f:“好,你就考吧!边@樣,陳仁出了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大慕過靈湖,清水茫茫三里遠。陳旭不假思索,順口而答:小林出古寨,眉山疊疊二塘灣。(注:大慕、靈湖、清水、三里、小林、古寨、眉山、二塘為地名)陳仁拍手叫好。于是在雍正壬子科鄉(xiāng)試兩人同中舉人,陳仁名列第一即解元,陳旭名列第二名舉人,主考官知道了他們是嫡堂兄弟,成績很優(yōu)秀,為了顯示這次鄉(xiāng)試的榮耀和陳仁、陳旭的才華,有意安排兄弟倆抬榜的巧作,將陳旭第二名舉人排在最后40名舉人而頌之曰:龍頭鳳尾。癸丑科會試于1733年,兩人又同登進士,殿試后,欽點兄弟進士,他們時年27歲,為了嘉獎其才華,皇上特下旨建兄弟牌坊以旌表。陳仁、陳旭兄弟進士牌坊建于1733年,立于武宣十字街頭,使人人過其下,受其教,感其心智而促其悟,這對時武宣庶人之教化起一定之作用。因此,陳仁、陳旭被譽為武宣陳氏雙龍。有虞美人詞曰:陳仁陳旭號雙龍,武宣露崢嶸。勤奮好學苦用功,十載寒窗餐宿風雨中。二人同科中舉人,陳仁獲解元。赴京會試凌云志,欽點兄弟進士高榮譽。
陳旭正直淳樸,剛正篤實,一表人才,風華正茂,可惜天不永年,在他27歲考取進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時,英年而逝,遺作有《寂溪曉詩集》,其中有斷藤峽詩“面面籠煙路未諳,奇峰斷續(xù)樹毿毿;江濤帶雨風來急,石磴無人露自寒;藤蔓曲藏龍虎窟,狼聲嘯嘯水云潭;何時壁立千尋上,盡掃山嵐仔細看!庇赫蕬z憫其才,敕命扶柩歸鄉(xiāng)厚葬,其妻黃氏幼孀苦節(jié)撫孤,奉旨建坊以旌表,其子可久,邑增生。陳仁為陳旭英年而逝,寫有哀悼詩三首:“二十年來事盡非,空余寂寞盡牙緋;可憐稚子呱呱泣,日向慈闈覓父歸!、“八千為計路嵯峨,為向昊天可若何;黃土文章無限恨,春風無力奏悲歌!、“兩驥齊驅(qū)向紫宸,為郎何意忽沉淪;登堂棣萼應常在,痛哭荷花欲斷魂。”
人物評價
陳仁、陳旭成進士,應驗了天象德星聚,有賢人相集的典故,因此戶部尚書蔣溥給陳仁、陳旭敬贈了一塊德星南聚的匾額以嘉獎,這就大大地激勵了臺村歷代子孫勤奮好學,發(fā)憤圖強,相繼出了12位舉人,貢生數(shù)十人,監(jiān)生24人,各種生員200多人,如庠生、稟生、增廣生、附生等,入仕了許多文職官員,有教諭、訓導、學政、儒學教授和各類文史撰修官等。清末民初廢除了科舉,提倡新學,臺村于1907年創(chuàng)辦了臺村自立高級和初級兩等小學,為武宣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人才,孕育出許多高級知識分子,有大學教授、高級科技師、專家。綜觀所述臺村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在陳仁、陳旭兄弟進士的精神感召和啟發(fā)下,世世代代相沿、傳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