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李少年時,“受文法于劉次白鴻翔先生”。劉次白曾從師于竇東的皋、程秋農(nóng),是當時的飽學(xué)之士,后在江東做官。李道平是“師門授受,具有淵源”。“他讀書不同寒暑,食則以書佐席,且食且覽,日無虛晷,因積弱患勞嗽,遂成嘔血癥,每嘔必旬日始瘥,雖寢疾猶沉吟不輟!彼是孩童時,便對宋代三蘇父子以及歐陽修、王安石等人的文章,就讀得透熟。
1804年,李道平因母親去世,父親不再娶,開始擔當家務(wù)。父親“善病”,他“手調(diào)醫(yī)藥,一不假人,四十年如一日”。李道平因此長于岐黃之術(shù),成了良醫(yī),曾治好不少人的病。
1808年,李道平考中秀才。次年課試優(yōu)等,得到官家“食餼”(補廩)。1813年,膺舉嘉慶癸酉科拔貢,獲候選直隸州州判。1818年,他中嘉慶戊寅恩科第41名舉人,獲揀選知縣。隨后,連續(xù)參加了七次會試,雖然五次都得到房官的薦卷,但都沒有被錄取。1832年,他終于登上了道光壬辰恩科會試中明道榜進士,挑取國史館謄錄官。不久,以教諭銜回家,等候?qū)嵤凇?/p>
李道平倡修安陸元朝進士、元儒開山趙復(fù)江漢先生生祠,收授生徒,講習(xí)其中。他博通經(jīng)史,特別精研《周易》,認為漢儒解易,古義猶存,易學(xué)舊用王弼注,論象數(shù)不及漢儒之確,論義理不及宋儒之醇,酷愛唐人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他參照清儒惠(棟)、張(惠言)之學(xué),將自己研究所得,撰成《周易集解纂疏》36卷。后編修王懿榮奏請以當代人所著諸經(jīng)疏義,頒行學(xué)宮時,〈纂疏〉名列第一,公認是疏注〈易經(jīng)〉較好的書,被刻入〈湖北叢書〉。江蘇學(xué)政王先謙,又?逃谙婺纤假t書局,同時撰序稱許:“后之究心漢易者,必以是編為先路之導(dǎo)。”
李道平在安陸,“專心講學(xué),信從益眾,著作等身”。撰有:《易筮遺占》、《詩旨述三》、《四書外義》、《讀經(jīng)款啟錄》、《讀史款啟錄》、《款啟余錄》、《安陸文獻考》、《鄖小紀》、《喪禮從宜》、《理學(xué)正傳》、《有獲齋文集》、《安陸縣志補刊》、《壬辛賦存》、《有獲齋試律》、《四書時文錄》、《春秋經(jīng)義》等。其中〈易筮遺占〉一書被收入《湖北叢書》刊刻。金壇馮煦稱頌他的著作是:“不是古而非今,不舉一而廢百,無攻擊抵排之習(xí)……靡不成不朽之業(yè)。”
《安陸縣志》自康熙以后,經(jīng)歷了100多年沒有重修。杭州蔣炯以慈溪儒學(xué)訓(xùn)導(dǎo)來德安府經(jīng)歷,收集了許多資料,但“書削稿而未成”。李道平“取其稿之闕者補之,未完者刪之,偽者訂之,厘為三十四卷”(此據(jù)《有獲齋文集》。然《懸志》及《崇祀鄉(xiāng)賢錄·禮部奏》,均稱三十卷),是修得較好的地方志之一。《安陸縣志》始事于1817年,完成于1843年,歷時26年。李道平始終參與其事,付出了勞動和心血。
李道平長于考據(jù),曾撰《云夢考》、《陪尾考》等!对茐艨肌罚撟C楚國云夢,并非跨越大江南北的兩大澤,只是江北的一澤,其誤蓋出于尚書古文“云土夢作義”!杜阄部肌,論證陪尾山不在安陸而在兗泗,其誤出于班固把安陸的橫尾山錯成陪尾山。他的考據(jù),都有很精辟的見解。
李道平回安陸期間,曾被大學(xué)士英和薦為內(nèi)閣中書。他婉言辭謝,交游者,不僅有李廷錫、尹簡樵、王番奚、鄭漢三、卓資川等達官人士,還有蔡翁、張翁等工商業(yè)者。他和這些人,“為直率之會者十余年矣。每月必會,每會必極飲盡歡,把酒論文,相視莫逆”。他不能做官,無非借酒澆塊磊,以文鳴不平,如在《上劉次白師求作趙子祠啟》中說:“某計偕北上者數(shù)數(shù)矣。雖屢膺房薦,一與挑謄,然卒無所成以報知己。清夜捫心,且感且愧。近歲株守里門,丹鉛度日,間或啜拾糟粕,用著于編。”
李道平盡管牢騷不少,但仍信守儒家“齊家治國”的思想,從不逾越。他父親去世,不作佛事,不設(shè)道場。他手訂《李氏家則》八條,告誡子弟:“一味好清高,必至耗財廢業(yè):一味講脫略,必至蕩檢逾閑!彼鲝埵棺拥苡幸患贾L,“讀書無論成名與否,總要習(xí)一事業(yè)”,提出要“力勝貧,慎勝禍”,希望子弟謹言慎行,自食其力。
1843年,李道平被選授嘉魚縣教諭。他定出學(xué)約,每月給士子講授,很受學(xué)生愛戴。次年8月,病死在嘉魚任上,年57歲。他臨終時,對兒子說:“人生修名,恒與歲時無終極。汝父文章報國,久成虛愿……天若假年,俾成未完之業(yè),則名山不朽盛事,且死無遺憾。其如歲不我與何?”發(fā)出一個自強不息,報國無門的文人感慨。
李道平去世后,嘉魚縣弟子給他私謚“端文”,配享該縣鄭公祠。《嘉魚縣志·儒林續(xù)傳》為其立了傳。
主要作品
他的著作現(xiàn)存《周易集解纂疏》、《有獲齋文集》二種,均藏于安陸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