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李承勛的父親李田,曾任順天巡撫。弘治六年(1493年),李承勛考中進士,同年有胡世寧等。由太湖縣知縣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此后歷任南京工部郎中、南昌府知府。
正德六年(1511年),贛州叛軍進攻新淦縣,擒獲參政趙士賢;靖安叛軍占據(jù)越王嶺瑪瑙岸;華林叛軍攻陷瑞州,一時江西震動,諸道官兵都不敢前進。李承勛督率民兵剿賊,屢有戰(zhàn)功。
此時,華林叛軍殺死副使周憲,致使周憲所部潰敗,李承勛單騎馳入軍營,才將潰卒安定。負責平亂的都御史陳金檄令李承勛平叛,李承勛誠待詐降的叛將王奇,使其感恩戴德,潛入叛軍大營,說服部分叛軍成為內(nèi)應。在王奇的引導下,官軍趁夜出擊,與寨中的內(nèi)應里應外合,攻克叛軍巢穴。隨后,李承勛跟從陳金斬殺華林叛軍首領羅光權、胡雪二,成功平定華林盜亂。江西鎮(zhèn)守太監(jiān)黎安污蔑李承勛擅自改換叛軍首領王浩八的獄詞,明武宗于是將李承勛投入獄中,經(jīng)大理寺卿燕忠審訊,才得以昭雪冤屈。
后因治績卓越,被越級擢升為浙江按察使。歷任陜西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之職出任遼東巡撫。在任期間整頓邊備。接連升遷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書。
嘉靖六年(1527年),改吏部尚書、刑部尚書,加太子少保。
李承勛隨后加太子太保,改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專督團營,此后兼掌都察院。后因彈劾官吏而被給事中王準等彈劾,下清法司。
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在兵部尚書胡世寧致仕后,世宗詔李承勛“回部管事”,代掌兵部,仍兼督團營。言官攻擊張璁、桂萼時,言語涉及李承勛,李承勛不得不辭職,世宗溫旨挽留。
大同有警,朝議派大臣督軍,眾人推舉都御史王憲,王憲不肯前行。給事中夏言舉薦李承勛,李承勛也不自請。于是給事中趙廷瑞一并彈劾,恰逢敵寇撤退,此事遂罷。
嘉靖十年(1531年),李承勛致仕回鄉(xiāng),并于同年三月己丑日(3月22日)病逝,享年五十九歲。世宗深感悼惜,特賜其家白金四十兩、彩段四表里、米五石及果蔬等物,按例賜祭葬。又親自撰寫祭文,派禮部左侍郎嚴嵩代為吊祭,追贈他為少保,賜謚號“康惠”。
歷史評價
徐階:承勛沉毅果斷,有經(jīng)濟大略。在江西,剿除華林山賊,功第一。巡撫遼東,當喪敗之余,拊循瘡痍,措畫戰(zhàn)守,東土以寧。及起掌憲、本兵,上方銳意圖治,所信任輔臣之外,獨承勛與刑部尚書胡世寧等數(shù)人。國有大議,輒咨承勛等。承勛亦孜孜為國,知無不為,甚稱上意。(《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
項篤壽:李康惠明習邊事,深識敵情,與胡端敏(胡世寧)繼掌邦政,蹇蹇匪躬。萬里長城,斯其屬之矣。胡之早計淮南,李之請罷鎮(zhèn)守,謂有社稷功者,非耶?(《今獻備遺》)
王世貞:(胡)世寧、承勛號齊名,其機力勇量等。而世寧稍則于道,不為揣合陰解,故易退焉。承勛能抗郭勛,固偉然。頗借閹人(張)永力,何大相遠哉!孜孜奉國、知無不為,亦庶乎近之矣。(《名卿績紀》)
黃澍:在武宗則以王文成、李康惠為首,胡端敏為輔。(《皇明經(jīng)世文編·序》)
張廷玉:李鉞諸人皆以威略干濟顯于時。鉞與王憲、王以旂之治軍旅,李承勛、范鏓之畫邊計,才力均有過人者。(《明史》)
主要作品
《皇明經(jīng)世文編》輯錄有《李康惠公奏疏》2卷。
軼事典故
李承勛與胡世寧為同年(指同榜或同一年考中進士者,此二人均為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同任南京刑部主事、刑部郎中,互相切磋經(jīng)世之學,延及古文經(jīng)術。又同時任江西屬府的知府,以招捕大盜而建立功名。至嘉靖初年,二人同日轉(zhuǎn)任都御史。之后又在同一年分別出任南京刑部、工部尚書。嘉靖六年(1527年),又在同月被分別北調(diào)為刑部尚書、吏部尚書,胡世寧在赴任途中被改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承勛也被改授為刑部尚書,一同加官太子少保。嘉靖七年(1528年),李承勛進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提督團營。第二年,胡世寧改任兵部尚書,也進官太子太保,旋即致仕,并在嘉靖九年(1530年)秋逝世。嘉靖十年(1531年),李承勛猝逝。二人都被贈官少保,一同受到明世宗的重視及禮遇,在“大禮議”前后與張璁、桂萼等頗有意見相同之處。史稱“帝所信任,自輔臣外,獨(李)承勛與胡世寧,大事輒咨訪,二人亦孜孜奉國,知無不言”。胡世寧、李承勛“才望聲實無不同者”,后人多將他們并列評論。
李承勛雖然與胡世寧情誼篤好,但二人在朝政的處置上卻不隨意附和:李承勛在兵部時,建議授西南夷芒部的隴勝官職,以恢復芒部的舊地。但胡世寧卻認為隴勝并非彝族隴氏的后代,不應該重新置芒氏。
人際關系
父親:李田,官至右副都御史、順天巡撫。
妻子:袁氏,為陪同張皇后在北郊喂蠶時的十七位“采桑命婦”之一。
史料索引
《今獻備遺·卷二十九》
《名卿績紀》
《明史·卷一九九·列傳第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