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因長期居住在倫敦,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常被稱為“英國巴赫”或“倫敦巴赫”,他與 卡爾·弗里德里!ぐ⒇悹枺–arl Friedrich Abel)合組“阿貝爾與巴赫音樂會”,對 莫扎特音樂風(fēng)格的形成亦影響極深。
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1735年9月5日——1782年1月1日),生于德國萊比錫,卒于英國倫敦。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最小的兒子(排行第十一),為其第二位夫人Anna Magdalena Wilcke所生。
因長期居住在倫敦,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常被稱為“英國巴赫”或“倫敦巴赫”,他與Carl Friedrich Abel合組“阿貝爾與巴赫音樂會”,對莫扎特音樂風(fēng)格的形成亦影響極深。
? (1735年生于萊比錫;1782年卒于倫敦)。德國作曲家。J.S.巴赫的第18個孩子和第11個(最小的)兒子。人稱“英國巴赫”。在柏林從異母兄長C.P.E.巴赫學(xué)習(xí)演奏鍵盤樂器。1754年赴波洛尼亞從馬蒂尼(Martini)神父學(xué)習(xí)對位法。成為羅馬天主教徒后于1760年被任命為米蘭大教堂管風(fēng)琴師。他的三幕歌劇《阿爾塔賽斯》(Artaserse)于1761年在都靈上演,同年《卡托內(nèi)在尤蒂卡》(Catone in Utica)在那不勒斯演出,《亞歷山大羅在印度》(Alessandro nell’Indie)于1762年上演。這些歌劇在米蘭被認(rèn)為過份輕浮,于是巴赫接受倫敦國王劇院院長馬太夫人之聘繼科基任歌劇院作曲家。他的第一部倫敦歌劇《奧里安》(Orione)于1763年上演。同年較遲時候他的《扎那伊達(dá)》(Zanaida)獲得同樣的成功,他被任命為夏洛特王后的音樂教師。1764年,年幼的莫扎特訪問倫敦時,巴赫同他一起演奏一首奏鳴曲。1764年他還和J.S.巴赫的學(xué)生阿貝爾(Carl Friedrich Abel)創(chuàng)辦一系列音樂會,這些音樂會一直延續(xù)到1781年。他的后期歌劇不如以前的成功。其中之一《卡拉塔科》(Carattaco)是根據(jù)英國題材寫成,后來埃爾加也以此題材創(chuàng)作。巴赫訪問德國時,于1772年在曼海姆上演他的《泰密斯托克爾》(Temistocle);1776年上演《盧喬·西拉》(Lucio Silla);此劇莫扎特已經(jīng)為之譜曲。1779年為巴黎創(chuàng)作一部歌劇《高盧人阿馬迪斯》(Amadis des Gaules),他的最后一部倫敦歌劇《希皮奧內(nèi)的仁慈》(La Clemenza Scipione)于1775年演出時獲得成功。他債臺高筑,貧困而死,但夏洛特王后賜予殯葬費(fèi)用并給其遺孀贍養(yǎng)金。巴赫除13部歌劇外還作有許多器樂曲:古序曲、序曲、近40首鋼琴協(xié)奏曲、奏鳴曲、四重奏、三重奏、進(jìn)行曲等。它們的巧妙的配器和動人的旋律說明莫扎特為何深深敬仰巴赫,也說明不僅莫扎特,海頓和貝多芬也從他的作品中得益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