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張潮(1650—約1709),字山來,號心齋居士,歙縣(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人。原居婺源(今屬江西),十世祖于北宋天圣六年(1028)遷居歙之滿田。后有一支移居廣德州建平縣(今安徽郎溪),自石橋府君(?—1607)“卜筑”縣南蔣國村(今蔣固村)。府君生二子,長者復(fù)生二子。其子一名習(xí)孔(1606—?),一名法孔(1610—1640),前者即為張潮之父。習(xí)孔字念難,號黃岳,十一歲喪父,忍饑受寒,成人后“貧劇無聊,漫然回徽”。明崇禎年間為諸生,清順治六年(1649)中進士。從此走上仕途,始家道中興,歷官刑部郎中、按察使司僉事充任山東提學(xué),時在九年(1652)。不幸僅數(shù)月即丁母憂,“自此見世途崄巇,絕意仕進”,僑居揚州,一心經(jīng)營家業(yè)。在其四十五歲即順治七年(1650)時,張潮出生。張潮成長在“田宅風(fēng)水、奴婢器什、書籍文物”1一應(yīng)俱全的優(yōu)裕環(huán)境里,因著父親嚴(yán)格的家教,沒有沾染官宦富貴人家子弟常見的紈绔習(xí)氣。自幼“穎異絕倫,好讀書,博通經(jīng)史百家言,弱冠補諸生,以文名大江南北”。他雖出生貴介、富于資財,然其“性沉靜,寡嗜欲,不愛濃鮮輕肥,惟愛客,客嘗滿座。淮南富商大賈惟尚豪華,驕縱自處,賢士大夫至,皆傲然拒不見。惟居士開門延客,四方士至者,必留飲酒賦詩,經(jīng)年累月無倦色;貧乏者多資之以往,或囊匱則宛轉(zhuǎn)以濟:蓋居士未嘗富有也,以好客,故竭蹶為之耳”。只可惜累試不第,“以貲為翰林郎,不仕,杜門著書”,先后自著詩文、詞曲、筆記、雜著數(shù)十卷,輯成《檀幾叢書》(康熙三十四年刊)、《昭代叢書》(康熙三十六年刊)等中大型叢書。在康熙中后期,人稱其“著作等身,名走四海,雖黔、滇、粵、蜀,僻處荒徼之地,皆知江南有心齋居士矣”2。而給其生前身后帶來海內(nèi)外聲譽的,則首推《虞初新志》一書的編纂;此書一出,便奠定了其文言小說編選家和批評家的歷史地位。
主要作品
張潮也是清代刻書家,曾刻印《檀幾從書》、《昭代叢書》(山帙、水帙、花帙、鳥帙、魚帙、酒帙、書帙、御帙、數(shù)帙)等。
《虞初新志》(共20卷)(清)張潮輯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ISBN 7-202-02778-X
《檀幾叢書》(清)張潮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ISBN 7-5325-1228-2
《昭代叢書》(清)張潮輯
《花鳥春秋》(清)張潮撰
《玩月約》 (清)張潮撰
《滇南憶舊錄》 (清)張潮撰
《幽夢影》(清) 張潮著段干木明譯注 ISBN 7-80630-700-1
《詩附錄》(清) 張潮輯
《花影詞》
《心齋詩集》
《心齋雜組》
《補花底拾遺》
《鹿蔥花館詩鈔》
《奚囊寸錦》
《尺牘偶存》
《尺牘友聲二集》
《尺牘友聲三集》
《書本草》
《飲中八仙令》
《下酒物》
《聯(lián)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