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劉虎(?-1704),字輔臣,清初 寧陽縣(今 寧陽縣)泗店人。曾任拱極城 游擊將軍、 蔚州參將、石匣副將。他引領(lǐng) 土爾扈特人回歸華夏民族,成為中華民族萬古流芳的一名虎將。
劉虎生長在武術(shù)世家,祖上因武功高強聞名于寧陽、 汶上、 曲阜一帶,他三歲時跟父學馬步、站襠等基本功。18歲時已長成姿貌雄桀的魁偉壯男,武功高強,聞名四方。
康熙十八年(1679),兩任 山東提督的 昭武將軍 楊捷在 福建平叛,劉虎徒步到福建投軍,在楊捷帳下效力。楊捷知他有奇才大勇,把他安排在身邊做親隨校尉,每次作戰(zhàn),他總是沖鋒在前,撤退在后,不久就因戰(zhàn)功提升為守備之職。楊捷率兵重新占領(lǐng) 惠安,選派劉虎奇襲山壩奪下江東橋、 萬安橋,打通了清大隊人馬與 漳州守軍的聯(lián)系,解漳州之圍,挽救了數(shù)萬清軍的生命。在攻克 金門諸島和海澄的大小數(shù)百次戰(zhàn)斗中,劉虎率隊每戰(zhàn)必為先鋒,屢立戰(zhàn)功。初破烏嶼島時海浪滔天,船無法靠岸,劉虎乘巨浪涌動,縱身跳上關(guān)隘,力殺守軍,拋繩索拽船靠岸,敵方以為是天雕相助,無人敢同劉虎對擊。奪取海澄諸隘時,兩岸崖限如壁,中間海峽浪急,敵方用弓箭、駑、火炮封鎖狹道,劉虎督船用火炮向敵方守軍攻擊前進,敵軍驚慌散去。搶攻海上滄寨時,他力殺6名偏裨將官, 挫動敵軍中堅。接著在奪取 陳州、馬州、觀音獅子二山的戰(zhàn)斗中,連拔19座山寨,所向披靡。軍中因他的名字叫劉虎,尊稱他“虎將軍”。
福建戰(zhàn)事結(jié)束時,總督幕府記錄下劉虎的歷次戰(zhàn)功,寫成快報專報朝廷, 康熙帝見到邊報十分高興,于是,接連給劉虎擢升九級,破格加封為左督都。依左督都之銜,把拱守京城的重任交給他,封實職為拱極城游擊將軍,到離 北京城僅40里的 蘆溝橋鎮(zhèn)守 京西門戶。不久,擢升為蔚州參將,又遷升為石通副將。
康熙二十九年(1690), 漠西厄魯特蒙古噶爾丹不 顧清政府的禁令,自立為 準噶爾汗,不久又吞并了厄魯特部,出兵打敗了喀爾喀諸部。然后進一步加強攻勢,妄圖自立為王,分裂祖國,這時的 沙俄也竭力暗中慫恿,挑起民族事端。康熙皇帝決心御駕親征,親點劉虎隨軍西征,劉虎率軍于古北口連營出塞,數(shù)為前鋒,又立戰(zhàn)功。
康熙三十四年,劉虎奉命引還 土爾扈特部,為中華民族又建奇功。 土爾扈特部屬于 漠西蒙古 厄魯特蒙古的四部之一,早在明末,土爾扈特部因與準噶爾不和,被迫遷 西亞額爾濟勒河下游地區(qū),但他們一直懷念著祖國。是年,他們聽說皇帝御駕親征,到達新疆西部,于是派使者致書康熙,請派人導引他們回歸祖國。隨軍的文武大員誰也未去過那地方,面對數(shù)萬里路途,又有動亂險情,都感到為難。這時,劉虎慨然領(lǐng)命,帶幾名武功高強的隨員向西部進發(fā),經(jīng)過千辛萬苦,來到 伏爾加河下游地區(qū)找到了土爾扈特首領(lǐng)烏巴錫,代表康熙皇帝表達了祖國對他們的關(guān)懷之情。去回歷時10年,終于圓滿完成引歸之使命。在 承德“普陀宗承之廟”乾隆皇帝撰寫的《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里,記下了劉虎在民族團結(jié)史上的壯舉。
康熙三十六年(1697),劉虎因軍功,升南部右翼總兵官,鎮(zhèn)撫東粵。他編查保甲戶籍,在黑落、徐員關(guān)兩地擒拿挑撥民族關(guān)系的肇事者,澄清謠言后腰斬于市,對脅從者則以撫慰為主,南韶之地重獲安寧。不久,他念及家中老母而辭官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