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唐仲容

    唐仲容

    唐仲容(1920 - 2002),四川巴中市石城鄉(xiāng)人。當代盲人佛學家,師承近代佛學大師王恩洋先生,一向以學修一體化的方式精研佛典,造詣頗深,尤其對唯識法相之學更有獨到的見解。


    生平簡介

    1920年生,幼受其學德俱優(yōu)的父親唐在庠以及名揚中外的佛學大師王恩洋先生的教導,立志研究國學,化民育才,振興中華。

    年十六時,因病雙目失明,以耳代目,精究佛典,本著學佛當通五明的佛訓,聽學內外典籍,日讀夜思,隨聞隨思,隨思隨修,以佛教理論指導實踐修行,以實踐印證理論,反對玄虛空洞、封建迷信,主張學修并重,知行合一。

    1947年赴成都東方文教研究院,為本科生講古典文學及唯識哲學,并帶研究生。

    1950年返巴中居鄉(xiāng)行醫(yī),1982年以來在《法音》雜志上發(fā)表多篇佛學論文,博得海內外名流高度評價。

    1989年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樸老真誠函請四川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發(fā)揮其才德,在四川省佛學院任教。

    1990年以來,常以其季子為助手,對博大精深的佛學,進行研究。其若干篇佛學論文先后發(fā)表于《海潮音》、《文教叢刊》、《現(xiàn)代佛學》、《法音》、《人海燈》等刊物,在美國《視聽》雜志也有長篇佛學論文的刊載,若將解放前后所有作品搜集起來共有百余萬言,

    2000年,先生又以八十高齡,著書《心經唯識新悟精義》。人有“當代盲圣”之稱。

    2002年 逝世。

    唐仲容

    唐仲容,四川巴中石城鄉(xiāng)人。其父唐在庠,博通國學、佛學,曾任劉湘二十一軍秘書長;抗戰(zhàn)初期,任二十三集團軍秘書長。從軍十余年,廉潔奉公,一貧如洗。后辭職回鄉(xiāng),從事教育。

    唐在庠原姓張,是“抱”來唐家傳宗接代的。他盼子心切,于觀音像前發(fā)愿,其妻夜夢觀音送子,他亦夢見龍飛庭前。后仲容出生,取名大海,以龍從海上來也。

    (一)七歲賦詩譽神童

    仲容6歲發(fā)蒙讀書。7歲時進城看望父親,正值端午節(jié)嘉會,幾位長官聽說他能吟詩,便以端午為題相試。他隨口吟出:“五月五日正端午,家家懸蒲與艾虎;驎r龍舟悼屈原,煙波江上懷遠古。”舉座稱奇,譽為神童。

    在小學階段,他讀誦四書五經、《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書,且下筆千言,氣暢詞雅,老師有“落落大方,下筆不凡”的評語。

    (二)龜山求學誓宏愿

    仲容之成為佛學名家,與在龜山書院讀書有關。茲先對龜山書院作一介紹。

    我父曾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書,后經梁漱溟先生介紹,到南京支那內學院隨歐陽竟無大師學唯識,頗有成就,曾任法相大學教務主任,“為歐氏支那內學院之一大法將”(《佛光大辭典》P.1511下)。后因病回四川南充集鳳場養(yǎng)病。父見鄉(xiāng)村學校少、文盲多,便于1930年在離家不遠的龜山開辦龜山書院,所授課程為國學、佛學,班級有高級、中級和小學,屬于“有教無類”的平民式教育。學生中有從成都、重慶及外省來的,南充專員公署專員鮮英亦將其子鮮季明送來上學,南充天主教堂一位比利時傳教士伍經理(中文名)亦常來請教儒學、佛學問題,但學生中人數(shù)最多的還是當?shù)氐那嗌倌辍^k學經費由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華僑黃聯(lián)科等贊助。在極盛時期有十多人研究《成唯識論》,現(xiàn)任重慶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的惟賢法師,就是當時的學生之一?谷諔(zhàn)爭開始后,有唐國慶(20世紀60至70年代任南充師范學院歷史系主任)、陳修文等4人奔赴延安,后來陳修文犧牲于蘇北戰(zhàn)場,成為烈士。

    1933年,仲容之父將全家遷往蓬溪縣白塔寺,此地離龜山書院20公里。其父早聞龜山書院之名,前往參觀,印象極好,譽為世外桃源。當時之中國軍閥割據(jù),內戰(zhàn)頻仍,民生凋敝,龜山遠離硝煙,生活安定,滿目青山,果樹遍布,桃花盛開,確使人有桃源之感。因此,仲容于1934年2月來到龜山書院求學。

    我父見他是個小孩(13歲),叫他讀小學班。仲容原想親聆教誨,弄通教義禪法,卻叫讀小學班,心頗不安,經常放棄小學班的學習,越級聽研究生班《攝大乘論》等課,還請父親教授坐禪攝心之法。父說:“你年紀尚小,多在你班上學習為好,暫不必問禪法!敝偃菖隽艘槐亲踊,感到失望,又去問有學問的年長僧人和學生,答復往往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靜坐念佛,久坐必禪”,還有說“千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送故交”,終不知究竟。又去問我父,父呵道:“小娃娃,前次說的你不聽。你班上師生都說你驕傲自滿,放縱得很,還來問個什么禪法!”這時仲容想,《西游記》里孫行者尚能悟空得道,我今入寶山,一無所獲,怎行!一天禮佛時立誓:“一定要學釋迦牟尼成大菩提!”還天真地默語:“老師遠承玄奘講唯識法相,可稱是今天的玄奘;我一定要學孫行者,協(xié)助今日的玄奘弘法利生。”此語日后竟然應驗,后來到東方文教學院協(xié)助父親辦學,今天結集出版《論著集》,可謂“種子生現(xiàn)行”。

    事情總有波折,一天父親聲色俱厲地對仲容說:“你驕傲放肆,屢教不改,像個孫猴子一樣,任意上天下地,不受約束。從今天起各自回家!”真是晴天霹靂!仲容毛骨悚然,一再懇求留校,答復是“快走!快走!”無可奈何,輟學半年。

    幾經周折,1935年上學期仲容又復學了,吸取教訓,規(guī)矩得多,師生融洽,如坐春風。一天,其母對他說:“你父寄來路費,叮囑速返巴中!毙蝿荼迫,他向老師辭行。我父和他從容緩步,邊送邊談達五里之遙,合掌施禮,揮淚告別。

    (三)勞苦目盲究佛典

    回巴中后,房舍空蕩,田園荒蕪,父親又在外,家庭生活重擔全落在他肩上。拋棄學業(yè),從事耕種,又遭天災,莊稼無收。年方十四的仲容,勞苦憂思,營養(yǎng)不良,釀成目疾,得不到治療,逐漸視物模糊。1936年又到一百公里外的營山縣販米,途中住宿旅店,突然雙目失明,一片漆黑,毫無光感,幸同路某照顧其安全回家。

    雙目失明,日夜悲痛,骨瘦如柴,仲容決心自殺,了此一生。但家人嚴加防守,終不得便。他想起我父教導:“因果通于三世,今生所受,多為前生業(yè)力招感。惡業(yè)未盡,雖死仍然要受此報,不能幸免!备淖兿敕,懺悔、拜佛和念佛,專注一趣,力求解脫。某夜“回頭是岸”的雷聲,頻叩心扉,頓悟“三界虛妄,唯一心作”之唯識理,心想:司馬遷《報任安書》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我為什么不能有為呢?于是下定決心,鉆研唯識教義。

    家中佛典雖不少,但唯識義理深奧,無人輔導,加上雙目失明,誰人讀給他聽呢?他與母商量,送兩個小弟到蒲老先生家發(fā)蒙讀書。他亦同去,抽空請蒲老師給他讀一行半頁。如是一年,蒲老生病,弟弟停學。他又去找鄰居唐文明,唐每天來他家代讀《成唯識論》。論文艱深,如聽外國語,但不管懂不懂,“學海無涯苦作舟”,每天都要讀背得一二頁,聞思結合,堅信“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如是讀了兩月,唐覺麻煩,不來了,只好到唐家去請讀。先由弟弟帶路,久之弟弟亦推故不去,只好找家里的小黑狗帶路。后來狗也不聽使喚,老早就跑了,他只好拄著拐杖獨去。路不過300米,獨去也不難,但第一次去,失足跌下兩丈多高的水田里,經遠處牧牛人驚吼,才被人扶起,衣服和書全濕了。又每天獨去,久之唐某及其家人都很厭煩,他一再說好話,還送了些小禮物,終于將《成唯識論》讀完并能全部背誦,這是他練就的基本功。后來又讀《八識規(guī)矩頌釋論》等書,加深了對唯識教義的理解,攻破了難關。

    1940年,其父脫離軍旅生涯,回到巴中工作。其父讀佛書時,仲容請其讀出聲來,聽聞《解深密》、《楞伽》、《華嚴》、《金剛》、《中》、《百》等經論。有客來家時,只要其識字,就請代讀一二頁,以“打游擊”的方式增長見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從1937年至1941年的5年中,拼命究教,苦參苦學。

    (四)重病纏身成名醫(yī)

    幾年廢寢忘食的學習,導致神經衰弱、長期失眠,神思恍惚。鄉(xiāng)間醫(yī)生技術不高,難療其癥,于是決心學醫(yī),自利利他,濟世活人。請弟弟代讀《本草從新》、《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再輔以自創(chuàng)的“瞌睡三昧”法,即觀想入睡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漸漸治好了神經衰弱和失眠癥。

    學醫(yī)終于派上了用場,1958年石城公社把他分到七大隊保健室當醫(yī)生。因自然災害,腫病肆虐,他創(chuàng)制“首烏糖漿”、“桑皮糖漿”、“見腫消外包”等土方,突擊腫病,成績顯著,全縣還在該大隊開現(xiàn)場會“求經取寶”,醫(yī)名大振,譽遍巴中。從此,他帶子為徒,挎著藥囊、醫(yī)具,左手撐著孩子的肩頭,右手拄著拐杖,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哪怕雪花紛飛、赤日炎炎,一呼即應,為人治病。

    (五)教書弘法育英才

    仲容在小學時夯實了語文基礎,失明后又通達了唯識,加之身體康復、精力旺盛,自思當“行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巴中晏陽初先生曾說,中國文盲太多,解決的辦法是興辦平民教育。他受到啟發(fā),發(fā)揚自身優(yōu)勢,以興辦教育作為弘法利生的主要手段。因什么都沒有,無處著手,猛然想起菩薩行者應“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莊子說“道行之而成”,于是在1943年至1945年辦起了小學,內設高初中補習班,以家里的幾間空房為教室。農村孩子苦無入學之處,見他辦學校,遠近前來就讀者絡繹不絕。辦學的原則是:“互教互學,相互提高”,“德智體匯合”(全面發(fā)展)。辦學兩年,聲譽鵲起。1945年下學期,巴中縣文教科長出于好奇來學校檢查,見學生成績優(yōu)異,贊不絕口,還要聘他到縣城辦學。

    1946年春,他到巴中縣城,在晏陽初“晏家公館”開辦一堂私塾。學生十余名,多為城內頭面人物的子女,如晏陽初的侄女晏大章時任縣女子中學校長,送其一子一女來讀書,并成了私塾的得力后勤和助手?h參議長趙濟剛(民主人士,解放后任四川省政協(xié)委員、省人委參事)亦贊揚他說:“真是師資人才!必須介紹到巴中師范學校去教書,培育良好的后備師資人才!蓖晗缕,他一面辦私學,一面應聘到師范學校上課。他上課,有如演員出場,背臺詞繪聲繪色、如數(shù)家珍,感染力極強,譽之為丘明(春秋人,傳說著《國語》、《左傳》)出世、荷馬(古希臘盲詩人)再現(xiàn),名噪巴中?h上的省高中和縣高中都爭聘他去任教。但仲容居士的大學問是唯識學,聲明(語文)僅為其弘法手段。

    在此期間,他發(fā)表了很多佛學論文。1947年,父親讀了他寫的《佛教心理學》(刊于1947年某期上海《覺有情》)后說:“初看題目,我想他懂什么心理學!及讀后,談得不錯,內行!”于是父親請他到成都東方文教學院任教,弘揚東方文化。1947年下學期,仲容辭去巴中教學工作,來成都協(xié)助父親辦學,講授《莊子》、唯識等課程,還指導幾名研究生,歷時約4年(1947—1950)。

    (六)改革開放展才華

    1949年解放后,東方文教學院因經費困難而停辦,學生并入華西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又并入川大),教職工得到妥善安置。唯仲容是盲人,安置大成問題,川西行署文教廳將他介紹回巴中安置,但很難落實。仲容不氣餒,在佛學研究上開辟新領域,探求中觀、唯識與禪宗的融通性,這是他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課題;他在鄉(xiāng)村當赤腳醫(yī)生,為人治病,這是他的“行”,即“學修一體化”。

    “十年浩劫”期間,他受的沖擊不小。佛書不能讀,就讀《毛選》,特別是《矛盾論》、《實踐論》,反復閱讀,能全部背誦、深入思維。如**法講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佛法講煩惱與菩提的對立統(tǒng)一,《壇經》講三十六對法,道理相通。他講課愛談**法,與學《矛盾論》有關。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掀起了改革開放熱潮,神州大地生機勃勃,唐仲容居士乘此東風,弘揚佛法,利樂有情。

    80年代后,他先后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刊《法音》雜志上發(fā)表了《無住涅槃與人間現(xiàn)實》、《試述頓悟成佛義》等論文近20篇,得到海內外佛教界的高度評價。在此期間,唐仲容被選為巴中縣政協(xié)委員,每月領取定額生活補助費60元(當時能買300公斤大米)。

    1989年,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居士給四川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寫信說:“巴中石城鄉(xiāng)佛教居士唐仲容先生,在佛學研究上,造詣頗深。雖年近古稀,雙目失明,歷盡坎坷,而其報國為學之志始終不渝,實屬難能可貴……”。1990年5月,唐仲容及其季子唐思鵬(助手)來到成都四川省佛學院講學,培育僧才。

    仲容居士除了教授學僧外,在星期天還為成都市佛教居士及對唯識、般若有興趣的專家學者講授《成唯識論》等典籍,此中亦有出于好奇心而來的,看瞎子是否真有功夫。1999年2月某日,他星期天講學,我參加聽講,聽眾約20人,多為中老年人。講的是《成唯識論》,首先他背誦《論》文一段,繼之解釋名相,闡述《論》文要義,講1小時,休息10分鐘又繼續(xù)。聽者有的作筆記,有的錄音,聚精會神,直至中午。下午展開討論,有一位叫賀君的女士說:“戒定慧三學是得二轉依的方法。慧即智慧,有聞所成慧,即聽聞正法,學習五明;思所成慧,即對所聞深思熟慮,條理貫通;修所成慧,即依所聞所思智慧,修習靜慮,令心得定,由定生明,實證真理。但聞、思、修三階段是有機的統(tǒng)一體,不可截然分割。”賀女士以**法的觀點看聞思修三者的關系,討論會之發(fā)言水平,由此可見一斑。他們發(fā)心而來,聽聞妙法,都是有知識的文化人。

    2000年,一位善知識為仲容居士提供了一套躍層式住宅,地點在成都市郊機頭鎮(zhèn)中央花園里。花園綠樹成蔭,群花怒放,小橋流水,魚躍雀鳴,實為頤養(yǎng)天年之所。

    仲容居士一生坎坷,但“大器晚成”,老而彌堅,福德雙成,實為人間凈土之維摩也。

    (七)大難不死多后福

    “十年浩劫”期間,仲容居士受到殘酷斗爭、無情打擊,但他巋然不動,毫不在乎。鬧事者把他鎖在一間密不透光的黑屋里,不許家人送飯,企圖將其餓死。他趁此機會修禪,不吃不喝,止慮息念,深入定中。約兩星期后開門一看,他莊嚴而坐,容光煥發(fā),徐徐出定,說:“同志們好!”這幾位急先鋒竊竊私語:“他是個銅金剛、鐵羅漢!”

    1988年冬,他患胃癌,心口下有一大硬塊,推之不移,吃的飯、喝的水全吐出來,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一日,他端坐床上,假想有一病魔與他對話,魔說:“你患癌癥,毫無懼色,究竟有多大本領?”他說:“旋轉乾坤如反掌!蹦枺骸澳銐勖卸嚅L?”他說;“天地毀滅我無恙!庇謫枺骸罢l是世間大英雄?”他說:“善達宇宙真實相的覺雄便是!庇謫枺骸叭绾问怯钪嬲鎸嵪?”他說:“一無真實便是真實相,若能如是善通達,威力無邊,不可當,不可當!今天中午我要吃飯,我要吃飯!”果然,中午吃了兩碗飯,一點也不吐。第二天,胸下硬塊沒有了,癥狀不藥自愈。

    2000年12月23日,我與弟、妹聽說他生病,立即去四川省立醫(yī)院看望。他已數(shù)日不進飲食,不解大小便,形體消瘦,生命垂危,但神志清醒。醫(yī)生要給他導尿,他嚴詞拒絕,且強烈要求出院。其子思鵬和醫(yī)生不能阻其意,出院后不數(shù)日,不藥而愈,再顯神奇。現(xiàn)在的身體、工作不異往昔。

    (八)佛學思想富創(chuàng)新

    《文摘周報》(四川版)1990年1月26日載:

    四川省巴中縣石城鄉(xiāng)雙目失明54年的農民唐仲容,幾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佛學的研究。從1942年以來,他在刊物上發(fā)表了30多萬字的佛學論文,引起了國內外著名專家的關注。

    1986年中國佛教代表團去日本訪問,大阪市佛教研究會會長說:“唐仲容先生寫了許多佛學論文,內容豐富,思想新穎,解決了世界佛教千多年來一些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

    1988年4月,歐美著名佛學專家張澄基給唐仲容寫的信說:“素知先生的學識淵博,尤其對佛法幽玄義趣有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有如此偉大成就,實屬稀有!

    唐仲容居士現(xiàn)已出版的著作有《唐仲容居士佛學論文集》、《唯識三十頌講記》、《解深密經釋》、《六祖壇經講記》、《盲人唐仲容先生雜文選》等。

    唐仲容居士有其獨到的佛學思想,他力圖對佛教史上一些疑難問題作出解答,其中突出的有三點:

    1、關于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問題

    佛法將宇宙萬法劃分為有為、無為兩大部分。有為法指有生有滅、有因有緣、有造有作之法,亦指世間法;無為法指無生無滅、無因無緣、無造無作之法,原為涅槃的異名,后世立種種無為(如三無為、六無為、九無為等),但不論有多少無為,皆系斷除我法二執(zhí)后所顯之一種法性,亦即諸法實相。

    有為法又名緣起法,相傳舍利弗在路上聽到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緣盡法亦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立即得法眼凈(入見道位,得預流果),并告知其道友目犍連,各率其100名弟子來佛處出家,后來兩人均成為佛的上首弟子。

    在佛教各宗派中,莫不以緣起而立論,如原始佛教的“業(yè)感緣起”,唯識宗的“賴耶緣起”,《勝鬘》、《起信論》的“如來藏緣起”(真如緣起),《華嚴》的“法界緣起”,密宗的“六大緣起”等,皆是。

    緣起本是有為法,真如屬無為法,如來藏指眾生煩惱身中所隱藏的本來清凈的如來法身,如來法身也是無為法。無為法為什么會緣起呢?這就有爭論了。在20世紀20年代,南京支那內學院與武昌佛學院對《起信論》真如緣起說展開了激烈爭論,各執(zhí)一端,難定分曉。

    第一,有為緣起論

    仲容居士說:“有為緣起論”是諸佛立教的根本,其標志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爸T行無常”指一切法皆從緣生,生滅無定,法無實體,了不可得,是為人無我、法無我,總言“諸法無我”。無為法是有為法了不可得的空理,如能在有為法上觀緣起性空,即實證諸法實相而受用“涅槃寂靜”。這就是有為緣起的內容。

    三法印顯示出諸法無實體,遠離名相分別,為人生、宇宙之實相。證此實相,即得佛果,故佛立大乘“一實相印”。此實相印也是依緣起性空之理建立。緣起是有為法,性空是無為法,兩者一相一性,一事一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主張有為緣起,反對主有真心的無為緣起。

    《壇經·付囑品》中,六祖教門人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比剖怯袨榉,教人觀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起分別執(zhí)著,即能于相上見性、于有上見空而得解脫。若《壇經》是講無為緣起,那首先就要講常住不變的真心。至于三十六對,更是相反相成的有為法,如離明無暗、離暗亦無明,兩者是相對待的,離卻兩邊,即成中道、實相。

    緣起本身就是有為,為什么還要加上一個有為呢?意為強調,用以區(qū)別無為緣起。

    第二,對有為、無為兩緣起說的會通

    《楞伽》、《勝鬘》、《起信》講“如來藏”、“真如”,《大般若經》說:“真如雖生萬法,而真如不生”、“真如流趨世間,一切善法之所依止!奔由现袊耸苊献印靶陨啤焙屠献印盁o為而無不為”說的影響,我國天臺、賢首、禪、凈等宗都信奉此緣起,傳播面廣,與有為緣起——賴耶緣起相對立,唇槍舌戰(zhàn),無有止息。

    有鑒于此,仲容居士著《試論有為無為兩緣起的會通》,從教、理、行、果四方面論證其共通性和互補性。

    (1)教——兩緣起均屬唯心義的大乘教。所不同者,一說唯識,一說唯心,但心、識二名可互用,如《百法明門論》把八識歸于心法。

    (2)理——其共性有五點:

    一、真如即真心問題。無為緣起認為真如即真心,有體大(一切法之體)、相大(染凈諸法為其相)、用大(引生染法、凈法)。賴耶緣起反對真如即真心說,認為它是二空所顯之理,是所緣境,非能緣智。但《唯識三十頌》說:“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是唯識實性。”實性即實體,說真如即真心,其理正確;無分別智及凈心所可稱為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即真如;真如生萬物,是依于諸法相待而言,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明必待本覺的真如而顯(妄必依真),真如亦必待無明而成立(真由妄顯),所以“煩惱即菩提”、“一切法皆是佛法”。

    二、“一心二門”義。《起信論》說:依一心法,有二種門(真如門、流轉門)總攝一切法。唯識學有唯識相(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及三自相,屬有為法)、唯識性(六無為法及三無性),一唯識而分相性二分,與一心而分為二門,兩者大體相同。

    三、阿賴耶識是生起染凈諸法之根本,唯識家如是說,《起信論》亦如此說:“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四、法性本空,遠離名言分別,兩者主張大體一致。

    五、熏習。兩者都認為熏習是關鍵,即染法之形成,轉染成凈及凈法之相續(xù)不斷,皆由熏習使然。但唯識側重于同類相續(xù)(如善法熏善法),《起信》側重于異類相熏(如無明熏真如則形成世間染法,真如熏無明引生出世凈法)。

    (3)行。以凈遣染,入于無分別,兩者同。在修觀上都講對治,唯識首修“五凈行”(觀不凈等)及觀我法二空,《起信》亦大同小異。

    (4)果。修六度,成佛果,為兩者同。唯識講“轉識成智”(轉染成凈),《起信》講“歸本”(轉染還凈),這又有不同,但大體一致。

    總的說來,仲容居士主張有為緣起,但不反對真如緣起,認為兩者可以求同存異(賜川按:《起信》的“一心”,解釋有很多,有謂眾生心如來藏,有謂宇宙本體真如,與阿賴耶識不同)。

    2、唯識是中觀理論的完美發(fā)展

    義凈在《南海寄歸內法傳·序》說:“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內有外無,事皆唯識!绷x凈在671—695年留學天竺,當時印度大乘佛教有中觀、瑜伽兩大行派。

    龍樹中觀行派論著在后秦時傳來我國,到隋唐時形成了三論宗,世人熟知的《金剛經》、《心經》就是該宗的經典;瑜伽行派論著在南北朝時傳來我國,到唐朝時,玄奘、窺基法師創(chuàng)立唯識宗。

    《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說,釋尊說法有三個次第(三時教),初時對聲聞乘說四諦法(《阿含》),是未了義(不究竟);次對菩薩說諸法無自性,不生亦不滅,自性涅槃(《般若》),也是未了義;最后說三相三無性,普為發(fā)趣一切乘者而說(《深密》),始為了義之說(究竟)。

    《般若》是中觀派的經典,為什么說中觀的理論不究竟呢?歷來爭論不休(特別是古印度護法與清辨、戒賢與智光的爭論),難知究竟。仲容居士對此問題作出解答,茲述其要義。

    龍樹、提婆根據(jù)《般若》講中觀學,其理論以緣起性空為核心,即緣生諸法,有相無體,如幻非真,既非全無,也非全有,而是遠離分別言說的中道實相,即不同凡夫的執(zhí)有,也不同二乘的執(zhí)空。人們如果通達諸法實相,離分別相,破我法二執(zhí),自會于現(xiàn)實生活中,實證涅槃。

    中觀的基本觀點正確,唯識亦如是說,但它仍不究竟。心法只講前六識,不講阿賴耶識和末那識,無受熏持種的本識和七轉識,不能繼承“三界所有,皆由于心”的理論,不能揭示出有情的內心世界,其闡釋的緣起是客觀的,即“天定勝人”,而不是“人定勝天”,忽視了人類有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動性。似此,要達到轉識成智的菩提、轉生死為涅槃的大轉依就很難了。

    無著、世親二大士將“三界唯心造”與“緣起性空”兩者結合,形成內因緣(識)生一切法的有為緣起論,建立起業(yè)自我造、命自我立、主觀決定客觀的人定勝天思想。這樣,學佛成佛,就完全由自己把握了。

    3、關于成佛的頓與漸問題

    頓悟指迅速覺醒成佛;漸悟指經過漫長時間,歷三大阿僧祗劫,經十地而成佛。自東晉釋道生(354—434)著《頓悟成佛義》后,引起教內學者對此問題的長期爭論,就是在禪宗內部,也有南(惠能)頓北(神秀)漸之別,所以,這也是教理上的大問題。

    仲容居士著《試述頓悟成佛義》說,頓悟成佛是以眾生皆有佛性為根據(jù)的。菩提達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主張,是頓悟成佛的根本大法!爸敝溉诵摹,其義有二:一是頓悟,二是佛在人心中,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六祖慧能說:“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為頓悟實例。但要有善知識的開示,因為悟亦屬緣生。當然,有不假開示者,釋迦牟尼于菩提樹下成佛便是。

    一般說來,成佛快慢,有三種差異:一是漸教,經歷十地,有如步行;二是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即緣起性空的無漏智慧可頓悟,但自度度他的無漏福德則須漸修,有如乘車;三是頓悟頓修,如乘飛機。頓悟是殊勝的,與有志者共勉。

    以上三點,是仲容居士對佛教若干疑難問題的解答,特別是第一點——有為(賴耶)緣起與無為(真如)緣起的問題,富有創(chuàng)見,說明他對教理的研究絕非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內核。很多學者專家向他問學唯識哲理,絕非偶然。

    從1999年開始,他發(fā)心結集出版《王恩洋先生論著集》,心想事成,這又是一件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

    我與仲容居士曾共處4年(1947—1950),1990年以后,經常晤面,聆聽教誨,拜讀大作。以上所述,據(jù)所見、所讀、所聞寫成,請?zhí)评蠋熂按蠹抑刚?/p>

    唐仲容文集

    《無量義經》講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金剛經》要義總結

    唐仲容:攝大乘論釋義

    唐仲容:唯識三十頌講記

    唐仲容:成唯識論要義總結

    五蘊論講義

    《百法明門論》講義

    《集論》

    ............

    名人推薦
    • 張維,企業(yè)家,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現(xiàn)任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曾經先后在上市公司、證券等機構任職,擅于一二級市場投資,基石資本投資項目中有70%的項目為張維攜基石資本領..
    • 汪家镠,女,1929年3月生,浙江平湖人。194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參加革命工作。大學學歷。1940年在上海南屏女中學習,任中共地下黨支部委員。1946年在北京大學文學院教..
    • 邱思達,別號二豐舍。中國錢幣學會會員、天津市錢幣研究會理事、《中國錢幣大詞典》副主編,曾任百苑文藝出版社編輯。主集古錢幣,藏品豐富。專著有《古錢百詠》、《中...
    • 白朝陽,男,畢業(yè)于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大連理工大學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
    • 王艷,中共黨員,曾任牡丹江西安區(qū)人大代表。1963年出生,祖籍黑龍江。法學學士。1986年起先后擔任教師、工會副主席、女工部長,2002年起擔任黑龍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
    • 張道方,男,1963年7月生,漢族,上海市人,工學博士,教授,現(xiàn)任上海理工大學環(huán)境與建筑學院院長,“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科負責人,“環(huán)境工程”、“環(huán)境科學”碩士生導..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