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概述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主要哲學派別之一,與孔子(儒家)、老子(道家)為代表的三大漢族哲學體系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墨家約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期。創(chuàng)始人為墨翟(墨子)。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其思想源頭可上溯于夏商時期的理官,春秋、戰(zhàn)國亦稱之為刑名、刑名之學,經(jīng)過管仲、士匄、子產(chǎn)、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fā)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zhàn)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jié)、綜合,集法家之大成。
老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譽有 東方三大圣人之首,《 紐約時報》評為 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孔子曾數(shù)次向老子問禮、求道。自古有“ 老子 天下 第一”之稱。
老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智慧?偨Y(jié)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jīng)正式成型。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 、主張道法自然,提出 無為而治 、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cè)岵日、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 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于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chǎn)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u2018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u2019的氣概!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 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独献印窌邪ù罅 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之道, 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nèi)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 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今 山東 曲阜);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 商丘夏邑)?鬃永^承了 周公旦的禮治思想,成立了儒家學派,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 教育家、 政治家?鬃娱_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 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孔子曾受業(yè)于 老子,帶領部分弟子 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 六經(jīng),即《 詩》《 書》《 禮》《 樂》《 易》《 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鬃尤ナ篮,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 儒家經(jīng)典《 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 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 孔圣人、 至圣、 至圣先師、 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孫子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 長卿, 齊國樂安人, 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圣。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是繼兵家鼻祖 姜太公之后的兵家 集大成者。
約活動于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jīng)吳國重臣 伍員舉薦,向 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
他曾率領 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占領楚國都城 郢城,幾近覆亡楚國。其著有巨作《 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圣典”,置于《 武經(jīng)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 德文、 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范之書。
墨子
墨子(生卒年不詳),名 翟(dí), 東周春秋末期 戰(zhàn)國初期 宋國人,一說 魯陽人,一說 滕國人。墨子是 宋國貴族 目夷的后代,生前擔任宋國 大夫。他是 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 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 思想家、 教育家、 科學家、 軍事家。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nóng)民出身的 哲學家,墨子創(chuàng)立了 墨家學說, 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 儒家并稱“ 顯學”。他提出了“ 兼愛”、“ 非攻”、“ 尚賢”、“ 尚同”、“ 天志”、“ 明鬼”、“ 非命”、“ 非樂”、“ 節(jié)葬”、“ 節(jié)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jié)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 戰(zhàn)國時期創(chuàng)立了以 幾何學、 物理學、 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 科學理論。在當時的 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后,墨家分為 相里氏之墨、 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jù)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 墨子》一書傳世。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墨學在先秦時期曾為一時之“顯學”,可是到了漢代就衰落不顯了。但是,墨家精神并未失傳,漢代以后的俠士是墨家“兼愛”精神的繼承者。中國的民間社黨“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俠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zhèn)鳌V袊桧瀭b義精神的詩歌和俠士小說,其精神源頭莫不與墨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墨家思想在中國民間的社會底層流傳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并不亞于儒學和道學。
韓非子
韓非子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fā)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伞薄笆喇悇t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jù)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法家三治
中央集權(quán)中央集權(quán)想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jié)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quán)勢,要獨掌軍政大權(quán),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quán)、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勢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中央集權(quán)
韓非子繼承和總結(jié)了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quán)的法家實踐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quán)》),國家的大權(quán),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quán)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jīng)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子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diào)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zhí)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tǒng)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jié)束諸侯割據(jù),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法不阿貴
儒家講究:“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而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認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即使是對高貴的人,有權(quán)勢的人也不徇情! 韓非子·有度》:“法不阿貴,繩不繞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 刑過不避大臣, 賞善不遺匹夫。”
以法為教
韓非主張以法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訂法律以外,還必須要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知識,遵守法律,運用法律,使整個社會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風氣。(出處 《 韓非子· 五蠹》:“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保
韓非的法家思想最偉大的實踐者是秦始皇,秦國的教育制度,便為法家思想。以法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強思想法制,鞏固中央集權(quán)的標志之一。
法教是與禮教相對立的。在奏未統(tǒng)一六國時, 秦孝公就同商鞅、 甘龍、杜摯三大夫討論 正法之本,商鞅掌握秦國政權(quán)后,便強調(diào)以法制取代禮治。所謂 知者作法而 賢者更禮(《商君書·更法》)。他還寫了奏書,陳述 明主忠民產(chǎn)于今世,而散領其國者,不可以須臾忘于法 (《商君書·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