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張迪先生,生于癸酉(1933年),遼寧盤山人氏,字子平,號柳緣居士。壯歲徙居卜奎城,解放后在國營商業(yè)部門參加工作。1995年退休,離任前為華齊公司經(jīng)理辦公室主任,是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F(xiàn)任齊齊哈爾市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龍沙國學館顧問、張迪文化藝術(shù)學校校長。
生平歷程
張迪祖輩田壟之人,生活清貧,張迪父親為他有一好的前程,在其僅六虛歲的那年冬月,攜一斗高粱,一升黃豆,狠心將他送至離家十里之外的鄰村,于是,張迪開始了食宿于先生家的私塾生涯。先生朱小康為前清舉人,落魄鄉(xiāng)里,冬季以教授十幾個農(nóng)家孩童,換得賴以為生的口糧,與學生同吃同住,學生的口糧即是給先生的學費,也是先生的口糧,但先生人窮道不貧,誦讀、書寫,嚴格規(guī)范之下,短短三冬的私塾學習,為張迪的文學和書法做了很好的開蒙。
那時學習和生活都極為艱苦,日間書寫,燭下誦讀,枯燥乏味,抹黑了嘴巴,熏黑了鼻孔,是艱辛苦讀中的歡笑;冬日的深居簡出,簡單飯食,張迪與學友們都患上夜盲癥,晚上解手都是先生領(lǐng)著大家牽手出門。在幾年的艱辛和努力下,張迪不僅學完了四書儒學的初級教程,也練就了超乎童齡的一手好字,之后的多年,張迪便是鄰里親戚眼中的秀才,每至過年,春聯(lián)都由他操筆完成。
張迪私塾期間大楷寫得端莊規(guī)范,小楷也是初具神韻。三冬的私塾之后張迪輟學于田壟之間,解放之后進了新學,以跳躍式的姿態(tài)完成中等專業(yè)教育。在這期間和以后的幾十年的工作中,讀帖,臨帖,師法古人,不忘自我;
張迪的書法之路,大抵可以劃分三個時期:白幼年習字到而立之年,奇花初胎,屬于釀造期;延至天命之年,精力彌滿,可為成熟期;之后,德建名立,人書俱老,當為醇化期。
先生有生之初,家山遼西村落,山河板蕩,家國飄零;時事抵牾,耕讀兩廢。童蒙無知,得從塾師習字,雖亥豕莫辯,畢竟有筆墨之親,確是僻壤小兒之幸事。初時略識之無,而后研墨操管,涂鴉事業(yè),自此入道。迪公少年穎悟,于指實掌虛,管直心圓之規(guī)矩,于永字八法,結(jié)構(gòu)八體之機理,物我感應(yīng),人書融合;復又博采約取,漸次觸類旁通,醍醐灌頂,釀造有成。
十年浩劫期間,迪公的書法之路獲得了空前的延伸。脾性不合潮流的他,本就對亂局無所適從,悲欣莫名,索性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沉潛碑帖,浸染翰墨。殊不料此一為時人視為不經(jīng)之行徑,競致成人成我,他的書法實現(xiàn)了向藝術(shù)殿堂的邁進。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哭思求索,稽古齊今,他藉以完成了藝術(shù)心理的成熟,開啟了書法生涯中的醇化過程。
一九七七年,陰霾散盡,大地回春。張迪得識龍沙書壇泰斗遲超先生(1917~1984),有幸白此拜入遲門。遲超先生,乃龍沙一代書法宗師,人所共仰,以行楷書聞名于卜奎,大字匾額尤為專擅。迪公壯歲立雪程門,無比珍惜,靜觀默想,感染殊深。從此得遲老筆墨真?zhèn),尤其是擘窠大字之影響,學道尋源,識得“鋪毫”、 “使轉(zhuǎn)”之機竅,日夕摩挲,手眼通明。
榮譽記錄
作品曾入選省內(nèi)外多種書法聯(lián)展、在日本舉辦書法展覽,作品發(fā)表于多個報刊。
當世評價
名人點評
【關(guān)文科】
祝子平兄八十壽
兼賀《張迪書法》出版
大樹森然秀,巍巍杖朝年。
根深抵沃土,葉茂戟蒼天。
雨露風云會,冰霜梅雪間。
氤氳鸞鳳棲,雷電蛟龍盤。
廊廟堪梁柱,江湖仗斡旋。
謙謙君子器,穆穆素王冠。
歲寒成三友,襟抱得雙全。
耄耋何須問,期頤更無前。
【亓石成】
一
名滿龍沙耄耋翁,清齋揮灑樂無窮。
平生寫盡千刀紙,修得深沉翰墨功。
二
不負書生翰墨功,出唐入晉自從容。
暮春三月猶堪憶,共醉山陰峻嶺中(注)。
三
鶴城秋日色斑斕,書友文朋聚壽筵。
墨海揚帆數(shù)十載,人雖華發(fā)勝華年。
四
醉心翰墨羨斯公,享譽書壇有子平。
鐵畫銀鉤溢雅韻,淡香充卷盡瑤瓊。
注:1985年春,筆者共迪公一行赴紹興參加首屆書法節(jié)。
【肖志勇】
筆底云煙
——為張迪先生治印即題
終日躬耕在硯田,慣將墨海化云煙,
長街短巷留清影,風彩長存天地間。
(祝張迪先生七秩華誕)
【張羽霄】
閱盡書壇百二雄,江城鐵筆屬張翁,
粗心歲月平安過,著意王顏無不同。
紙上龍蛇皆栩栩,胸中世哲更融融,
重陽佳節(jié)逢七秩,三拜長揖壽燭紅。
【劉永生】
天仙子·敬呈迪公
紫氣東來唐宋補,斗戰(zhàn)龍蛇應(yīng)峻古。二王門閥顯風神,鋒正處,蘭亭妒,滿目煙霞金石固。
撇卻俗塵廊廟賦,磊落胸襟長德輔。純和劍氣自修成,青光路,逍遙舞,直上柳緣居外樹。
念奴嬌·為張迪老結(jié)集而作
蒼山
潑墨千里,如椽筆,書盡生平豪氣。小大由之,君知否,如煙絲絲細雨。落霽飛云,沁心潤肺,轉(zhuǎn)眼風塵去。安恬若素,幽姿冷艷清逸。
回首歲月門楣。筆尖封印了,斑駁記憶。不再韶華,談什么,計較徘徊妒嫉。彈壓江山,平章風雪月,老驥伏櫪。問天把酒,誰言我尋舊跡。
書道淵源,似海繁華;
平生彩筆,蒼顏華發(fā)。
空山靈雨,齊天花月。
行止在我,事功由它。
似海繁華歸彩筆,齊天花月養(yǎng)蒼顏
——張迪先生書法藝術(shù)解讀
【劉智信】
為《張迪書法》所作序言(摘錄 )
行行復行行,關(guān)山度若飛
行行復行行,關(guān)山度若飛。迪公守志不移,口課不輟,修到悟性通靈,書風丕變,氣局廓大,藝格宏開。至此,平生書學累積,渾如多午陳釀,一發(fā)醇化,狀元紅、女兒紅、透瓶香、出門倒,濁醪新曲,
甘美醉人,又似苦寒經(jīng)霜,梅花怒放,芳蹤彌野,香雪漫天。
胸中致廣大,毫末盡精微
迪公的榜書,頗為可風。榜書,又稱擘窠大字,擘,拇指;窠,穴也,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也。書寫時發(fā)全身之氣力,猶如大匠運開,力士搏虎。在兩千多年的書法演進中,榜書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字審美價值,向人們展示了不同時代的文風、時政、地理、歷史,如((石門頌))((瘞鶴銘))((經(jīng)石峪))等,都是馳名古今的大字,無不標志著書法藝術(shù)的變遷,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財富。迪公的擘窠大字,或鐫刻于石,或雕刻于木,總是落筆不拘,精力彌漫,無不中鋒直破,氣血充盈。湖山題詠景觀題名,扎龍自然保護區(qū)、明月島風景區(qū)、龍沙公園、勞動湖等處,至今留有先生手跡。
迪公小字,尤為精到。小楷,為楷書定型后法書之一分野,于書寫要領(lǐng)別有規(guī)范,于筆幔紙張另有約束,以其應(yīng)用價值和藝術(shù)魅力魅力在書壇獨樹一幟。
書諺有云:“小字中字用撥鐙,大筆大書用擘窠!钡瞎笞蛛Ⅰ,鋪展雄開,小字拔鐙,推捻雌合,所謂“胸中致廣大,毫末盡精微”,允當之矣。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縈懷鳥跡,滿袖書香。值此髦齡結(jié)集之際,迪公深感書道洪荒,人道蒼茫,胸中塊壘,非文字所可盡言。回首平生,載瞻前路,書法在,斯足矣!博大精深、大美無言的書法,是他味之無盡的太羹玄酒,是他頂禮膜拜的商周韶樂,是他風花雪月的前塵后世,是他深情沉浸的美好今生。
善哉迪公,美哉迪公,壽哉迪公!
親人點評
【月出東斗】(張迪女兒)
——摘選自《?晚霞如綺 ? 綠柳成蔭——我看父親的書法與小楷藝術(shù)》
父親的書法小大由之,楷行由之,有大江拍岸,有小橋流水;有唐詩之厚重天容,有宋詞之空靈小巧;身為大學國畫教授的弟弟將其書法用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典雅》來界定,“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但典雅中不失市井普羅之厚愛,我以為雅俗共賞是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
晚年的父親意在小楷,日課不輟。臨摹二王、趙孟、螑荔t韉卻蠹遙牡貿(mào)邐嵈笱牛皆彩手兄,十多年蠀未,书写了《论渔|貳獨獻印貳蹲印貳端鎰印貳渡嘆欏貳緞木貳恫爍貳貳抖氖貳返仁竿蜃值男】,可谓洋洋大灌P豆劾郟殘緯墑Ψü湃耍侄讕咦暈業(yè)男】綹,干w資橛蚜踔拘畔壬某破湫】骸白蟊莒ゲ啵以短鶿,章法蕶酪曅謹n柿θ嶂性蚋,通篇房c袼,天姿藿q取保娜芬揮鎦械摹?/p>
父親的小楷可用四字概括:精、靜、健、美。
清錢泳說:“共畫者不善山水,不能稱畫家;工書者不精小楷,不能稱書家”。父親的書法到晚年,趨于爐火純青,而其小楷就是在這高純度的火候下鍛造出的精品,字字精純,筆筆無暇,處處功夫,堪稱珠磯,讓人愛不釋手;父親小楷流淌的一個靜字,如月華泄地,靜謐清幽,父親的小楷幾乎都出自晚間新聞聯(lián)播的背景之下,主持人的聲音如同他書寫時的背景音樂,我稱之為:大隱于市,在于摒棄雜念,心無旁騖,入定才是真功夫,而寫出的小楷,靜如處子,未見一絲蕪雜,達到了平和簡靜之境界;“行神如空,行氣如虹”,用“神”“氣”并行來形容父親的小楷并不為過,氣勢挺拔,不失陽剛之氣,雍容端莊是其小楷之血肉,勁健是其小楷之氣韻,之風骨,之靈魂,從字體的勁健中可見父親身體的康健,與行筆氣息的通暢;父親的小楷布局雅正,氣度雍容,用筆遒麗,韻致舒和,是美麗與氣質(zhì)的共同體,存有一種書卷的幽香和藝術(shù)的雋永。
父親曾用四言體詩概括他的書法人生:“余生癸酉,祖籍盤山。身出隴畝,步履維艱。后習多藝,獨以書傳。無心成蔭,銘之柳緣。”今日的父親,依舊像耕耘于田地之上的農(nóng)夫,只不過耕耘的是那古老而滄桑的文字;無論有心或無意,只要播種便會有結(jié)果,只要耕耘便會有收獲。
個人影響
張迪先生的書法藝術(shù)成就,以楷書、行書最為時人稱道。在齊齊哈爾,張迪之名,知者甚夥。那是因為他的匾書幾乎遍布城區(qū),從政府機關(guān)、企事業(yè)單位、商城店鋪、城標景點,到平民廳堂、名人書齋、顯要會所,可謂無處不在,美不勝收。百年古苑、明月島、鶴鄉(xiāng)等名勝題字,或刻石,或雕木,或仿真,伴隨城市變遷而歷經(jīng)風雨,雖歲月流逝,卻舊痕猶新。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迪公就以行楷大字稱雄龍沙書壇,題石、題匾數(shù)量之多、存量之大、范圍之廣、影響之遠,允為龍沙建城三百年來第一人。
作品鑒賞
相關(guān)科普
書法,是世界上少數(shù)幾種文字所有的藝術(shù)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文書法等。其中“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shù)。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jié)構(gòu)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shù)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chuàng)的表現(xiàn)藝術(shù),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