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源(1648年―1710年),字昆繩,號或庵。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清初思想家,“顏李學(xué)派”學(xué)者。明亡后,長期活動于江淮地區(qū)。
其父名世德,明末襲職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清順治元年(1644)奔赴河南。源少年受教梁以樟,傾慕蜀諸葛亮和明王陽明。由于父親“喜任俠言兵”,所以熟知前代典要及兵事,后又從魏禧學(xué)古文。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源返京依靠館幕為生。在此期間,曾與萬斯同修訂《明史稿》。他性格豪邁,常置酒痛飲,談古論今,醉則“嘲謔罵譏”顯貴時流?滴跞辏1693),應(yīng)順天府鄉(xiāng)試中舉。之后,未再應(yīng)試?滴跞拍辏1700),在大興義學(xué)(后改順天義學(xué))任教,寫有《順天書院記》?滴跛氖辏1703),結(jié)識學(xué)者李塨(恕谷),二人成為摯友。李系顏元弟子,元著有《存學(xué)》、《存性》、《存治》、《存人》四編以立教,強調(diào)“實學(xué)”,提倡“習(xí)”字。王源得知顏元學(xué)說欽佩至極,盡管年過半百,仍毅然親往博野,拜元為師?滴跛氖迥辏1706),源離家漫游,見人不說姓名,妻子亦不知其去向。晚年往來金陵、淮陽間?滴跛氖拍辏1710),客死于山陰。
人物評價
王源為人以“實”自許,處世以“敬慎”為主。他在《與朱字綠書》中說,“源所重在品之真,肝腸潔白,才華其余耳”;《與程偕村》中說,“源生平無所長,惟一實可以自許,不敢以一字之虛欺世”;在《寤語十則》中寫道:“君子存心立身,無論有事無事大事小事一以敬慎為主,則善日積,而過日寡。”源早年著有《兵法要略》、《輿掌指圖》,晚年著有《平書》等,所著各書大都散失,現(xiàn)存《居業(yè)堂文集》二十卷。
王源是一位進步思想家,他重視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其經(jīng)濟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平書》中。他在《平書》序中指出,“平書者,平天下之書也”,在有關(guān)著作中還曾提出“有田者必自耕”的觀點。中年遇李(塨)于京師,改習(xí)顏學(xué),成為顏(元)李(塨)學(xué)派的成員。著有《平書》、《居業(yè)堂文集》等!镀綍肺磫为毧校瑫逵衫钣喺,刊行時更名《平書訂》。王源其田制思想是土地官有,惟耕者有其田,士商工官不得占有土地。在商業(yè)問題上,反對重本輕末,主張?zhí)岣呱虡I(yè)在社會上的地位。取消一切繁苛的 商稅,統(tǒng)一按照商人的利潤和資本的多寡收稅。還提出商人按資本分為九等,稅額達到一定標(biāo)準(zhǔn)的授予九品至五品爵。在貨幣問題上,主張不得以銀為交易,民間交易實行物物交 換和以錢交換并行,至于鈔法則以為必不可行。其貨幣思想比較混亂,既主張銀具有貨幣職能,又提出限制銀幣流通。
其子王兆符(龍篆;隆川)為方苞執(zhí)友.見(嚴(yán)文郁《清儒傳略》15頁),父子均與蔣衡(湘帆;拙存)有故,二人之喪,蔣氏有力焉:君(蔣衡)之病由經(jīng)理王氏喪葬致勞而劇。王隆川者,吾邑昆繩君之子也。君既得古文法於昆繩,以兄之子妻君,昆繩、隆川先後卒,君日徒步數(shù)十里營護其後事,復(fù)為孤子營衣食,而王氏以安。方望溪謂王兆符所排纂周官及詩文若干卷,蔣君湘帆為編錄而藏之,俟其孤之長而授焉者是也。(翁方綱〈金壇蔣氏三世合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