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jīng)歷
羅清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兵的軍旅家庭里,家境貧寒,世隸衛(wèi)所軍籍。三歲喪母,七歲喪父,由叔嬸培育成人。青年時,被朝廷征調(diào)到北直隸密云衛(wèi)戍軍,生活艱苦貧乏,從此在荒山野嶺的邊塞,萌發(fā)了對宗教的追求,寄望于來世。
成化六年(1470年)退伍,開始云游四海。曾經(jīng)于各大寺廟打坐,兼修凈土宗與禪宗,覺得仍為不足,于是自創(chuàng)教義,結(jié)合了佛教凈門白蓮宗與禪門臨濟宗、道家老莊思想與道教正一派、全真派教義,也吸納了儒家孝親愛人的說法,成立“無為教”,認為人都應該要虛靜無為,以便回歸“真空家鄉(xiāng)”的“無生父母”身邊。羅夢鴻成為名不見經(jīng)傳的大宗教家。
羅清自稱于成化十八年(1482年)十月十八日悟道,于是四處傳教,教義大興,后經(jīng)其口授,弟子記錄整理成冊,于正德四年(1509年)在密云衛(wèi)靈霧峰傳教,正式刊印五部六冊寶卷。
在羅教的傳播過程中,巧妙地利用《御制護道榜文》的辦法,假借皇帝詔敕的名義,大量印發(fā)五部六冊,通過各種渠道,流通天下,尤其是該教教義簡單,幾無玄妙的哲思,僅要信眾努力遵奉羅教,即可得救,回歸到“無生父母”身邊。如此簡單的教義,吸引了貧苦的普羅大眾,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僅羅夢鴻生活的時代,羅教教團就已經(jīng)具有相當?shù)囊?guī)模。
羅清羽化于嘉靖六年(1527年)正月二十九日。他的葬禮相當隆重。墳墓則建有十三層的高塔,矗立石碑,號稱“無為境”。其墓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查抄直隸密云縣羅教時被毀。
羅清著有《苦功悟道卷》、《嘆世無為卷》、《破邪顯證鑰匙卷》(上下兩冊)、《正信除疑自在卷》、《巍巍不動泰山深根結(jié)果寶卷》,簡稱“五部六冊”。傳其大旨,述其本源。
所用名號
由于是民間宗教的創(chuàng)祖,常用化名,名號傳抄版本紛多。本名或作羅春、羅因、羅英等。表字夢鴻、或作孟洪。號思孚、思清、思遠、公遠、公懷、懷清、懷虛、懷一、懷真、靜齋、靜庵、靜卿、靜清、清英、清因、眠江、愛泉、蔚群、春英。法號悟空、普仁、真慧、無為、清凈。道號一清道人、無為居士。
聊齋記載
在蒲松齡《聊齋志異》中記載羅祖的傳說,指出羅祖從軍時,已有嬌妻與兒子,妻卻寂寞難耐,紅杏出墻,與情夫偷情,羅祖由蛛絲馬跡得知實情。羅祖將他們揭穿時,本欲拔刀殺死他們,后來把刀放下,只身離去,不知所終;臨走前把妻子、孩子、馬匹、武器都贈送給情夫,還逼迫情夫代替羅祖服兵役。因為羅祖的失蹤,其妻與情夫被衙門以謀殺罪逮捕,嚴刑拷打之下,兩人都死在獄中。有人發(fā)現(xiàn)羅祖在深山中隱修,苦坐山中,鄉(xiāng)民以食物供養(yǎng)他,他卻不理不睬,于是鄉(xiāng)民們逐漸離去。過了不久有人發(fā)現(xiàn)羅祖鼻梁都凹陷了,原來他早就坐化了。民眾于是為羅祖建廟奉祀香火,也供養(yǎng)羅祖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