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從1991年開始他的攝影之路,1990年在《國家地理雜志》擔(dān)任實習(xí)攝影記者,1991年成為西雅圖時報攝影記者,在1994年加入巴爾的摩太陽報當(dāng)攝影記者。1995年他被推薦成為馬格南圖片社的預(yù)備會員,并于2001年成為正式成員,成為馬格南目前唯一的華裔攝影師。
張乾琦,在1999年獲得了全美新聞攝影協(xié)會舉辦的《年度圖片競賽》(POY)“年度雜志攝影家”獎,同年獲得荷蘭世界新聞圖片大賽(WPP)日常生活類組一等獎囊括了荷賽日常生活類組照一等獎,著名的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基金,美國NPPA年度攝影師,獲獎的作品是紐約唐人街非法移民的生活。
張乾琦移民美國之后,開始關(guān)注中國人移民的生活,并深入到他們其中,了解了雙重生活的含義,大部分中國人都簽署了一份奴隸契約,將一生都生活在恐怖和居無定所的生活中。這段時間的生活和觀察使張乾琦開始了自己將近10年的紀(jì)實攝影工作,而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離散與融合就成了他之后的攝影主題。
張乾琦的主要作品《Chain》、《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消逝土地》等等。
作品
張乾琦在臺灣拍攝的作品《Chain》,是1992年開始拍攝高雄路竹鄉(xiāng)“龍發(fā)堂”的精神病患者。龍發(fā)堂里面的患者全部沒有任何藥物治療,在這里精神狀況比較穩(wěn)定的病患和那些狀態(tài)稍差的被鎖鏈連接在一起,謂之感情鏈。這是一個飽受爭議的機構(gòu),創(chuàng)辦者自己認為這是一種最為有效的方式,而其他人則將之視為地獄。
張乾琦利用8年的時間不動聲色地記錄了這里的一切,他與精神患者共同生活。這一次,他改變了拍攝方法,為被鎖鏈連接在一起的被人們拍攝肖像。兩個牢牢拴在一起的人,表情或者相似或者迥異,距離那么近,但是又那么遠,有意或者無意,這個故事暗合了他分離與聚合的創(chuàng)作思想!段以敢,我愿意,我愿意》(又叫IDoIDoIDo)這個攝影主題主要拍攝的是臺灣的新婚夫婦,其中的一張在婚車中昏昏入睡的夫婦照片獲得了當(dāng)年荷賽的獎項。這個專題中以新婚做為主題,表達了張乾琦主張的“分離和聚合”的思想,新婚是原本兩個陌生的人成為了最親密的至親,然而同時作品中暗示這也是個分與合的過程。
他的另外一部作品也與婚姻有關(guān),《囍DoubleHappiness》,記錄了嫁到臺灣的越南新娘的破碎的婚姻生活,這些懷揣著夢想但是對自己的目的地一無所知的人,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曲折經(jīng)歷,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最近消息
2003年,他在時代周刊亞洲版發(fā)表了一個專題:《消逝土地》,記載了他尋找故土的故事,在離開出生地30年之后他又回家鄉(xiāng),尋找記憶中的那邊泥土。
最近張的動向是在烏干達報道瘧疾。這是瑪格南的新項目,公益活動《瘧疾行動》(MagnumOnMalaria)的第一次行動。
張乾琦是這樣解釋自己的攝影思想的:“攝影似乎一直都是下意識的行為,而對于我卻有著嚴格的規(guī)律。我認真經(jīng)營每一張照片,就好像在打太極拳的時候,每一次呼氣吐氣,每一招一式都嚴肅認真。”對分與合的闡釋與關(guān)注,大概源于張自幼離家在外漂泊的經(jīng)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