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1977.00—1979.05北京外國語大學(當時的北京外國語學院)。
1979.05—1979.09 留校任教。
1979.09—1981.07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系研究生,
1981.09—1982.07 參加第二期全國日語教師培訓班》學習。
1983.00—1989.00 公費派赴日本神戶大學留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1985年獲得碩士學位(碩士論文題目為《關(guān)于現(xiàn)代日語疑問表達方式的研究》)。
1989年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為《關(guān)于上古日語否定辭之研究》)。
1989.00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系任講師,副教授。
1994.05起任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教育部與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合辦的研究生院級教學及研究機構(gòu))副主任。
1995年聘為教授。
社會兼職
中華日本學會理事,
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理事,
北京市中日關(guān)系史學會副會長,
中國亞非發(fā)展交流協(xié)會理事,
中國國際徐福文化交流協(xié)會理事,
《當代語言學》雜志編委,
《日語學習與研究》雜志編委等。
研究方向
日本語學,中日語言對比研究。
主要貢獻
主要著作
主要論著編著譯著
《留日指南與會話》(199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日本語研究》(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學日語必讀叢書 副詞》(1997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中國的日本研究》(1997年,與駱為龍共同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學日語必讀叢書》(動詞,助動詞,助詞,敬語,復合詞,
應用文,日譯中教室,日語表現(xiàn),名詞,接續(xù)詞)(1997年-1999年,與陶振孝共同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日本學基礎(chǔ)精選叢書日本語言》(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利瑪竇傳》(1999年,與劉岸偉合譯,光明日報出版社)等。
《日本語句型辭典》(2002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此外在《中國語研究》(日本),《日語學習與研究》,《日本語與中國語的對照研究》(日本),《日本語學》(日本),《國語學》(日本),《國文學研究筆記》(日本),《國文論叢》(日本),《日本學研究》,《中國日語教學研究論文集》,《日本學研究論叢》,《當代語言學》,《日中語言對照研究論集》等中外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
項目主持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日對譯語料庫的研制與應用研究》,項目主持人,填補國內(nèi)空白并作為優(yōu)秀項目予以公示。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資助項目《中國日本學研究數(shù)據(jù)庫》,項目負責人。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資助項目《日本への理解を深めるための派遣教授講演內(nèi)容の活用》,項目負責人。
日本學術(shù)振興會項目《中國日語語法理論研究人才培養(yǎng)教程之開發(fā)》,與日本東京大學尾上圭介教授合作研究。
日本住友財團資助項目《中國日語研究史》,獨立完成。
高等教育出版社項目《日本學基礎(chǔ)精選叢書》(日本語言、日本文學、日本社會、日本文化、日本藝術(shù)、日本歷史、日本經(jīng)濟、日本教育共8冊),主持策劃并撰寫其中《日本語言》1冊,該叢書2002年被教育部選定為研究生教學用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項目《學日語必讀叢書》(14冊),任主編并撰寫其中《副詞》1冊。
主講中央電視臺電視講座《標準日本語(中級)》講座,該講座獲第四屆全國教育節(jié)目評獎大會教育類二等獎、第一屆中央電視臺CCTV杯一等獎。
教育部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日語課程標準)修訂項目負責人(教育部基礎(chǔ)教育司委托項目)
亞洲國家語言與社會文化項目負責人(北京外國語大學“211工程”三期重點總項目)
日語語音語料庫的開發(fā)研究項目負責人(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學科重點項目、北京外國語大學“211工程”三期《亞洲國家語言與社會文化項目》子課題新增重點項目)
90年代初因中央電視臺電視講座《標準日本語(中級)》被無數(shù)日語學習者熟知,也從此奠定了徐一平老師在中國日語教學研究界泰斗的地位。今天講座仍然被視為“二級學習者”必看必背的圣經(jīng), 不僅在中國大陸,在臺灣徐一平老師也享有極高聲譽,不僅講座錄像配以繁體字幕發(fā)售,而且多本圖書被臺灣知名出版社購得繁體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