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孟秋為人正直;為官期間處事深得民心。在 昌黎縣令任上;曾“省徭役;興學校、平刑獄”。離任之時, 昌黎百姓上千人截道苦苦挽留,場面感人。到 大理寺任職后,曾以職方 員外郎的身份督視 山海關(guān)。由于朝政腐敗,官兵紀律廢弛,一些為非作歹者任意出入關(guān)禁而無人敢阻。孟秋赴任后,立即對守關(guān)邊軍進行整頓,嚴格軍紀與關(guān)禁,深得當?shù)剀娒駳g迎。著名學者焦蛇贊譽他:“篤學力行,苦節(jié)清修。以名儒特聞,以廉吏令終。治縣縣治,治獄獄理,司馬馬蕃, 司刑 刑清,司璽璽慎,投之所向,恢恢乎游刃而解”。孟秋為官清廉,敢于直言;因此得罪一些官員。
萬歷九年(1581),京察中他受到一些人的攻擊,罷官回鄉(xiāng)。歸途中與妻子共駕一輛破牛車,沒有一件值錢的財產(chǎn),沿途百姓皆為之嘆息。巡撫 都御史 許孚遠平日與孟秋要好,孟秋回鄉(xiāng)后他曾去孟家拜訪。所見孟秋的住房僅是幾根緣木支撐的茅屋,破陋不堪,唯有大批書籍堆置房中,孟秋每日在書堆中勤奮讀書。 許孚遠見此,感慨萬分,稱“孟我疆風味,大江以南未有也”。孟秋是同鄉(xiāng)知名學者 張后覺的弟子,在學問上也多承其師。
文化影響
他與 河南知名學者 孟化鯉過往甚密,經(jīng)常在一起切磋學問,影響較大。 黃宗羲稱 二孟(孟秋、 孟化鯉)如“冰壺秋月,兩相輝映,以扶家傳于不墮,可稱北地聯(lián)璧”,給予很高評價。孟秋在學術(shù)上主張 王陽明“致良知說”,反對 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他認為,“人欲無窮,去一日,生一日;去一年,生一年;終生去欲,終生多欲,勞苦煩難,何日是清凈寧一時耶?”他贊成良知說,認為“良知未有不現(xiàn)成者”。他舉一個防備盜賊的例子,說如果“家無長物,空空如也,吾且高枕而臥,盜賊自不擾我,又何用未來則防、即來則逐乎?”孟秋強調(diào)的是追求良知速成說,實際上也是摻和了佛教禪宗的頓悟說,被人稱為是“禪學化的 王學”。但這種學說的影響在 山東僅限于魯 西北地區(qū),在山東其它地區(qū),傳統(tǒng)的 程朱理學仍占據(jù)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