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繼先為人沉默寡言。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年就九歲;兆诔鐚幰院,四次被召至東京,建醮內(nèi)廷,賜號“虛靖先生”,視秩中散大夫,并賜昆玉所刻“陽平治都功印”等。張繼先天師亦為正一天師清微派大宗師。
張繼先得宋徽宗恩寵,卻志在沖淡,喜在山中曠逸自怡,清靜修道,屢乞還山。作庵于上清宮后,為心齋坐忘之所,徽宗親書“靜通庵”賜之,有亭名“翛然”,并建靈寶、云錦、真懿三觀,改祖師祠為演法觀。據(jù)稱他曾預(yù)知國難,托弟子王道堅(jiān)轉(zhuǎn)告徽宗當(dāng)“修德弭災(zāi)”。其弟子吳真陽,王道堅(jiān)等有名于世。
文獻(xiàn)記載
《漢天師世家卷之三》
三十代天師,諱繼先,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二十七代天師之曾孫。祖敦信,父處仁,仕宋知臨川縣。宋元佑七年壬申十月二十日,生於蒙谷庵。五歲不言,一日,聞雞嗚,忽笑,賦詩曰:“靈鸚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币钊,宴坐碧蓮花上,人皆稱異,為真仙,今浴仙觀有池存焉。
九歲嗣教。崇寧二年,懈州奏鹽池水溢,上以問道士徐神翁,對曰:“蛟蕾為害,宜宣張?zhí)鞄!泵兴酒钢。明年赴闕召見,問日;“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睂υ唬骸熬由剑t常見,今日方睹龍顏!鄙蠍,令作符進(jìn)。上覽笑曰:“靈從何來!睂υ唬骸吧裰ⅲ`自從之!鄙蠁柲軙,對曰:“臣嘗書《 道德經(jīng)》 。”遂取進(jìn)上。問修丹之術(shù)若何。 對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夫堯舜足矣。”上悅。侍入寢殿宮,人競以扇求書,以經(jīng)語書之,皆密契其意,中舉一握稽首書曰:“保鎮(zhèn)國祚,與天長存!蹦松现;賜宴而出。十二月望日,召見。上曰:“淤池水溢,民罹其害,故召卿治之!泵录磿F符,令弟子祝永佑同中官投懈池岸圯處。瑜頃,雷電晝晦,有蛟蟹碟死水裔。上問:“卿向治蛟蕾,用何,將還可見否!痹唬骸俺妓壅哧P(guān)羽,當(dāng)召至。”即握劍召於殿左,羽隨見,上驚擲崇寧錢與之曰:“以封汝!笔酪蜢霝槌鐚幷婢。
明年三月,奏鹽課復(fù)常。五月,召見賜坐,問道法同異。對曰:“道本無為而無不為,體即道也,用即法也,體用一源,本無同異。若一者不立,二者強(qiáng)名,何同異之有!鄙显唬骸叭蝗粲型,便與言為三矣。”因進(jìn)天心蕩兇諸雷法,上親祀之。七月,建壇傳授經(jīng)錄,演法講說道妙,參禮者云集,皆領(lǐng)悟而去。上御天祥殿,從容問道及時(shí)政。對曰:“元佑諸臣,皆負(fù)天下重望,乞圣度從容!便と辉唬骸半藓嗡蝗荨!睂υ唬骸氨菹潞虢ɑ蕵O,無偏無黨,以天下蒼生為念,幸甚!绷ζ蜻山。上獎(jiǎng)諭許之,贈金帛,皆不受。命近臣具禮餞於國門。
四年復(fù)召,建醮內(nèi)廷,因密奏赤馬紅羊之兆,請修德。宋徽宗皇帝制曰:“劫漢天師三十代孫張繼先,天師在漢,玄功著聞。汝為裔孫,不替遠(yuǎn)業(yè),傳襲祖法,符水有功,虛靖恬和,道行高潔,宜加顯錫,昭尚真風(fēng)。賜號虛靖先生,賜金鑄老君及漢天師像!睂移蜻,不許,問何所欲,對曰:“臣所欲,上清觀弊陋偏僻,眾欲遷而新之,力所未能!泵畛,即山中度地遷建,賜田以食其眾。復(fù)立庵於山之北,為天師修煉之所,御書靖通庵額賜之。有亭曰修然,并建靈寶,云錦,真懿三觀,改祖師祠為演法觀,奉玉冊,上祖師號,封為真君。十二月還山,凡父兄,皆賜爵有差。四方學(xué)者,率數(shù)千百人。
大觀丁亥,上遣使,命醮於山中。且召赴闕,時(shí)徐神爺同館居,無何,神翁曰:“世事悠悠,不如歸休!睂υ唬骸皻w則便歸,何思何慮!鄙裎体嶙。端陽,召見宮中,若有妖,卿當(dāng)桔之。對曰:“聞邪不干正,妖不勝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眱(nèi)侍奏仁濟(jì)亭果有妖,俄頃,妖憑一少年,以手抱頭,泣拜。天師曰:“汝心自昧,墮在迷途。返爾本形,汝宜速化!蹦耸掌偷鼐弥,遂蘇。上復(fù)命以大甕數(shù)十,貯水京畿,取符投水中,以飲有疾者,凡飲者皆愈。上遣使問道要,且言神仙可學(xué),不死可致。乃作大道歌授使以進(jìn)。歲大旱,命禱之,雨三日。授大虛大夫,辭不受,御制詩以賜。
大觀二年,還山。賜金帛,力辭曰:“臣一野褐爾,得以無用。”公卿祖送塞道,揖別曰:“聚散本常理,出處無定期,浮生倏忽,諸公勉之!边山,與弟子曰:“江湘入蜀,有二十八治,叉之自秦川還山,即西源筑庵居之,扁曰:渾淪。沂陽瓊林臺北有為愛西源,好絕句五首!睍r(shí)石自方從鄱陽來,與之游。一日,語以死生之變。自方曰:“吾得全於天,不知好生,不知惡死,奈何得以死哉!贝鹪唬骸安蝗唬瑺栔^得全於天,天復(fù)得全於何。真宰不明,性識交熾,一真獨(dú)露,萬劫皆空,則天亦無所全。”自方有省。
政和二年,遣使復(fù)召,以疾辭。俾弟子王道堅(jiān)奉謝,以修德彌災(zāi)為告。劫改上清觀為宮,授道堅(jiān)為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命預(yù)禳國難,遂還吁江。王文卿皆以道術(shù)同顯於朝,既還山,亦常往還,由是日曠逸自怡,或風(fēng)晨月夕,窮幽極險(xiǎn),徙倚歌味,每有自得。一日,題偷然亭壁曰:“赤帝御龍行未伏,嫦娥分月入深山。”人莫能測。嘗游麻姑,憩齊云亭,嘆曰:“蓬萊步入,清淺其桑田乎。”靖康之變,其言始驗(yàn)。丙午,金人寇汴,上與太上皇思天師預(yù)奏之言,遣使亟召。至泗州天慶觀,索筆作頌曰:“一面青銅鏡,數(shù)重蒼玉山,恍然夜船發(fā),移跡洞天間,寶殿香云合,無人萬象閑,西山下紅日,煙雨若潛潛!睍K而化。時(shí)靖康丙午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師亦以是日陷。族父武功大夫張憲適至,率士民葬於龜山之下。
初天師在京時(shí),太學(xué)生陳東、易觀以終身問,天師曰:陳東為忠臣,垂名不朽。易觀為縣,以壽終! 高宗南渡,陳東上言,乞罷黃潛善,汪伯彥,東被殺。易觀為太和令,家貧,以年終。
天師既化,越十六年紹興辛酉,西河薩守堅(jiān)游青城,遇於峽口,授以符法,及《水調(diào)歌》 一闋,授書一緘,履一只,令達(dá)嗣天師。抵山,嗣天師發(fā)書,異之,令人啟泗州定,惟一履存,方知其尸解。后亦有遇於武夷、羅浮者。元武宗皇帝制曰:“朕惟廣成子,在崆峒言契形神之妙,唐桑楚居畏壘,禮膺尸祝之榮,蚓奕葉振邁於真風(fēng),宜錫號優(yōu)祟於昭代。嗣漢三十代天師虛靖先生,潛心沖默,善性粹和,道集虛而悟玄,玄行履常而安止,止嘗因宋主燕閑之問,極陳老氏清凈之宗。神得一以靈,故禱祠而輒應(yīng)。物歸根曰靜,惟精氣之長□ 存。是用增寵秩於仙階,襲嘉名於祖牒。仍羽人濯陽谷,豈徒想於高蹤,乘白云,歸故鄉(xiāng),尚柢承於先命。封虛靖玄通弘悟真君!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之十九
張繼先
張繼先字遵正,乃二十六代之后。宣教郎、臨川知縣,名處仁,字德玄,第二子也。九歲承襲真人之教。宋徽宗崇寧以來,凡四召至闕,賜號虛靜先生,視秩中散大夫。初,神宗以真人印文陽平治都功印凡六字用昆玉刻之,藏於三清儲祥宮法從庫,將以界有道者。至是,以賜繼先。已而進(jìn)封真人為正一靜應(yīng)顯佑真君,仍詔有司就國之束建下院以居之,賜額日崇道。又賜縉錢,修龍虎山上清宮,撥步口莊五萬以飯其眾,改賜上清正一宮額,追封其祖及父先生號,度其祖母陳氏、馮氏,妹葆真皆為道士,建真觀以居之。復(fù)用澄素先生例,官其兄紹先假將仕郎,恩責(zé)甚厚。先生志在沖淡,引辭以歸。嘗作靜通庵于上清宮后,為心齋坐忘之所,又因祖師云錦山龍虎丹鰲而修煉焉。瑞彩祥光,昭一耀山谷,有降祥堂、濯鼎池,遺邇猶存。后著心說及大道歌,以貽于世。丁未,年三十六歲,欽宗詔赴闕,至泗州解化。己酉年冬,赴杭州薜門下生日齋。是年大盜入境,先生預(yù)告眾而去。至今道倡往還,多見在羅浮、西蜀,隱顯不定云。一云戊申六月,先生與河?xùn)|張統(tǒng)制自京師回,至泗州吁貽織舟稅亭,小不快,飲湯一杯,便化去,身如蠟色。延昌觀道士請尸安葬,稅官不從,葉葬於官地,張侯實(shí)主其事。后張得旨取劉文口起,具言儀真會信州張久中敦武道其事,久中云:是時(shí)天師來死於此江,口有仙墓存焉。未幾,有人自歸州來,附天師謝張侯書,乃知不死。復(fù)有人見在惠州羅浮者。
三十代天師小傳
三十代天師諱繼先字嘉聞,賜號虛靖先生,乃二十九代子仁之弟名處仁字德玄第二子,又朝英之從子也。宋元祐七年壬申(西元一0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生於蒙古庵,五歲不言,一日聞雞鳴,忽笑賦詩曰:靈雞有五德,冠拒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翌日晏坐碧蓮花上,人皆稱異為真仙,今浴仙觀有池存焉。九歲嗣教。宋崇寧四年(西元一一0五年)徽宗皇帝召赴闕,年甫十三歲,召見便殿,帝問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臣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又令作符,帝笑曰:靈從何來?對曰:神之所寓,靈自從之。又問修丹之道?對曰:此野人之事,非人主所宜嗜,但清凈無為,便可同符堯舜。帝悅其言,命入寢殿,賜宴而出。
懈池水溢,民罹其害。帝召使治之,真人即書一符,令弟子祝永佑,同中使投池岸圯處,雷電交作,有一巨蛟死水面,帝因問卿向用何將?還可見否?對曰:臣所役者關(guān)羽,即握劍書符,召於殿左,羽隨現(xiàn)形。帝大驚!因封羽為崇寧真君。真人乞還山,帝命近臣餞送之,賜號虛靖先生,真人役使雷霆,如用奴隸,斬妖逐崇,隨手斯應(yīng)。
宋徽宗皇帝制曰:敕漢天師三十代孫張繼先天師在漢立功著聞,汝為裔孫,不替遠(yuǎn)業(yè),傳襲祖法,符水有功,虛靖恬和,道行高潔,宜加顯錫,昭尚真風(fēng),賜號虛靖先生。賜金鑄老君,漢天師像。履乞還不許。端陽召見,宮中若有妖卿當(dāng)袪之?對曰:聞邪不干正,妖不勝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內(nèi)侍奏仁濟(jì)亭果有妖,俄頃,妖憑一少年以手抱頭泣拜,天師曰:汝心自昧,墮在迷途,返爾本形,汝宜速化。乃收泣仆帝,久之逐蘇,於高縱乘白云歸故鄉(xiāng),尚祇承於先命。上復(fù)用澄素先生例,官其兄詔先假將士郎,先生志在沖淡,引辭以歸,嘗作靜通庵於上清宮,后為心齋坐忘之所,又因祖師云錦山龍虎丹而修煉焉,瑞彩祥光,照耀山谷,有降祥堂,濯鼎池等遺跡猶存。后著心說極大道歌,以貽於世。
宋欽宗靖康二年丁未(西元一一二七年),金人入寇,時(shí)徽宗為太上皇,思昔日赤馬紅羊之兆,遣使往召,真人承詔至泗州作頌曰:一面青銅鏡,重景蒼玉山,恍然夜船發(fā),移跡洞天間,寶殿香云合,無人萬象閑,西山紅日下,煙雨若潛潛。書畢,端作而近,年三十有六。未幾,精失信至,是日汴京陷。然於宋建炎三年己酉(西元一一二九年)冬,復(fù)見赴杭州薛門下生日齋,是年大盜入境,先生預(yù)告眾而去,至今道侶往還,多見在羅浮,西蜀,隱顯不定云。
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正虛靖弘悟妙道真君。
三十代天師寶誥及注解
虛靖天師寶誥(1)志心皈命禮。白雪丹霄,黃芽舊積(2)。文章星斗老君授,三五飛步之玄(3)。玉局箓符漢祖?zhèn),正一斬邪之秘?4)。維一登名于紫府,為一掌握于雷霆(5)。伐疵癘于青寧,滅妖氛于下界(6)。巍巍蕩蕩,渺渺玄玄(7)。度太極登紫微,聚三華朝五炁(8)。隨機(jī)格物,咸邪遵承(9)。祖師三十代天師。虛靖弘悟妙道張真人,玄風(fēng)演化天尊(10)。
【注解】:
(1)虛靖天師寶誥:張繼先(公元1092年-公元1127年),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北宋末年著名高道,為龍虎山天師道教第三十代天師。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嗣教,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飛升,世壽三十六載。
(2)白雪丹霄,黃芽舊積:白雪,即水銀,也指唾液。黃芽,即丹鼎派所說之黃金。白雪黃芽合稱“黃白之術(shù)”。舊積,積累修道。
(3)文章星斗老君授,三五飛步之玄:三五飛步,即踏罡之法。《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修真玉經(jīng)》云:正一法本一氣而生三,動化于五,故號“三五法”也。
(4)玉局箓符漢祖?zhèn),正一斬邪之秘旨:箓符,召役神將之法碟。漢祖,東漢祖天師張道陵。
(5)維一登名于紫府,為一掌握于雷霆:登名,即上奏。紫府,一說為神仙居住之宮闕,一說為丹成之后出元神之所。雷霆,雷法。
(6)伐疵癘于清寧,滅妖氛于下界:疵癘,災(zāi)害瘟疫。此句言虛靖天師鹽池收妖之故事。
(7)巍巍蕩蕩,渺渺玄玄:形容詞,喻虛靖天師道法之玄妙。
(8)度太極登紫微,聚三華朝五炁:度,達(dá)到。三花,人花、地花、天花。人花煉精化氣、地花煉氣化神、天花煉神還虛。五氣,五行之氣。此句可見虛靖天師道法之高。
(9)隨機(jī)格物,咸邪遵承。格物,窮究事物原理。咸邪,感應(yīng)。此句喻意虛靖天師之廣大圣德。
(10)祖師三十代天師。虛靖弘悟妙道張真人,玄風(fēng)演化天尊: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封“虛靖弘悟妙道真君”,道教尊為“玄風(fēng)演化天尊!
思想著述
張繼先提出“心”為萬法之宗,論述心神,無惡與符法的關(guān)系,認(rèn)為人身有“精氣、元?dú)狻?/p>
元神”三寶,稱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擯棄他法,是謂“破妄”。
張繼先會通祥宗,除繼承其家傳符箓道法之外,亦兼修內(nèi)外丹。他認(rèn)為人之所以輪回于三界,出入于生死,乃是由于“一念萌動于內(nèi),六識流轉(zhuǎn)于外”,故須“齋戒以神明其德”,應(yīng)“慎言語,節(jié)飲食,除垢止念,靜心守一,虛無恬淡,寂寞無為,收視返聽,和光同塵”,使“一直澄湛,萬禍消滅”,認(rèn)為“道不遠(yuǎn),在身中”,“神馭氣,氣留形,不須雜術(shù)自長生”,勸來拜受天師秘箓者脫去世網(wǎng),反求諸己,“俱登道岸”。
有著作《大道歌》(即《明真破妄章訟》)、《心說》等傳世,后代天師明張宇初輯有《虛靜真君語錄》七卷,多敘述張繼先的理論與方法,其中的《心說》謂心與神,道異名而同義,守一虛無,即離塵絕世。一念萌動,即墮輪回之苦。其論說、書信、詩歌,明張宇初編次為《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行世,收入《正統(tǒng)道藏》。另外,《正統(tǒng)道藏》又收有署題“虛靖張真君著”的《明真破妄章頌》。
道起心學(xué)
陸九淵的先祖與道教也有難解之緣。據(jù)記載,道教中的著名學(xué)者,天師道變革運(yùn)動的領(lǐng)袖人物陸修靜就是陸家“第十七代祖”他的八世祖就是唐末著名道人陸希聲,曾任唐昭宗相,其所著《道德真經(jīng)傳》今存于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玉決類,是研究陸氏道教思想的主要資料。
陸九淵生活與講學(xué)的江兩歷來是道教活動的中心之一。陸九淵講學(xué)的象山精舍位于應(yīng)天山(陸重新命名為象山,他也因此而得名“象山先生”),他認(rèn)為“實(shí)龍虎山之宗”。象山龍虎山相距不遠(yuǎn)。而龍虎山在北宋時(shí)已經(jīng)成為道教在南方的活動重心。其間有六位天師,被皇帝受封為“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先后受封為正應(yīng)先生和仁靜先生。
陸九淵與道士直接交往的資料不多。有研究者認(rèn)為,陸家與龍虎山的天師府更有著親情往來,“青田陸家老屋與龍虎山天師府及張氏家族結(jié)緣,通婚結(jié)親者不少。陸九淵的表姐夫張禹錫就是當(dāng)時(shí)健在的u2018天師世家u2019中的知名人物”。淳熙三年(陸九淵三十八歲)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去世,陸九淵作詩挽張正應(yīng):
海門晝夜吼奔雷,卻立吳山亦壯哉。前殿神仙三島邃,正門聞闔九天開。玉階恭授大官賜,象簡親承御墨回。多少簞瓢蓬甕士,輸君留宿兩宮來。
從陸幾淵的挽詩中可以看出,陸九淵對道教的術(shù)語(“三島”、“幾天”)可以信手拈來,對張正應(yīng)抱有尊崇之意,陸九淵對道教的養(yǎng)生術(shù)也不陌生,“某年來氣血殊憊,頗務(wù)養(yǎng)息,然亦不遂所志”。
有的研究者據(jù)陸家和天師府的親緣關(guān)系認(rèn)為,陸九淵正是借此便利條件,先睹了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5]為自己日后創(chuàng)立“心學(xué)”打下早期的理論基礎(chǔ)的。此說見《陸九淵全傳》第40頁至42頁,作者吳文丁先生正是撫州人,作者近十年間三易書稿,懷著一顆對先賢和鄉(xiāng)賢的熱愛崇敬之心,查閱了大料史料,家譜,碑碟,走訪了陸九淵生活、學(xué)習(xí)、講學(xué)、為官的地方,聆聽了陸九淵的各種民間傳說。在史料和田野調(diào)查及民間傳聞相結(jié)合印證的情況下,作出此推論,故采用之以就教方家。
張繼先的《心說》全文如下:夫心者,萬法之宗,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并生,為神明之主宰;蛟弧赫婢,以其帥長于一體也。或曰『真!,以其越古今而不壞也;蛟弧赫嫒纭,以其寂然而不動也。用之則彌滿六虛,廢之則莫知其所。其大無外則宇宙在其間,而與太虛同體矣;其小無內(nèi)則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謂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來之自己也。然則果何物哉?杳兮冥,恍兮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強(qiáng)名曰道,強(qiáng)名曰神,強(qiáng)名曰心。如此而已。由是觀之,豈不大乎?豈不貴乎?然而輪回于三界,出入于生死,而不能自已者,何也?蓋一念萌動于內(nèi),六識流轉(zhuǎn)于外,不超乎善,而超乎惡,故有天堂地獄因果之報(bào),六道輪回,無有出期?刹煌丛?可不悲哉?若夫達(dá)人則不然也。故齋戒以神明,其德一真澄湛,萬禍消滅。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顾^『!徽,越古今而不壞者是也。所謂『妄』者,一念纔起者是也。莊子曰:「既以為物矣,欲復(fù)歸根不亦難乎?在易也,其為大人乎?」自茲以往,慎言語,節(jié)飲食。除垢止念,靜心守一。虛無恬淡,寂寞無為。收視返聽,和光同塵。瞥起是病,不續(xù)是藥。不怕念起,惟恐覺遲。譬如有發(fā),朝朝思理。有身有心,胡不如是。行住坐臥,勿使須臾離也。無何有之鄉(xiāng),華胥氏之國,吾其游焉。
陸九淵生前以“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的態(tài)度反對著書,留存下來的文字資料不多,其中寫的詩歌更少,據(jù)此我們可以看出他本人與天師府的情誼。他與天師道的高道間,除了親戚往來外,相互講學(xué)論道,切磋長益也是不可少的。[7]陸九淵的思想在就是在這種鄉(xiāng)風(fēng)到家風(fēng)中潛移默化地嵌入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成分。
傳說軼聞
張繼先鹽池收妖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山西解州鹽池水溢,采鹽不成,鹽稅收不上來,地方官忙急報(bào)朝廷。徽宗聽報(bào),便詢問道士徐神翁,徐回答說:“這是孽蛟作怪,必須請張?zhí)鞄焷硎昭。”徽宗便派人赴江西龍虎山,禮聘張師來京。
且說這一代天師,正值第三十代,名叫張繼先。幼年時(shí),人就稱為真仙,九歲嗣位為天師,應(yīng)詔來到京師時(shí),年僅十三歲;兆谝娒妫銌枺骸澳阕≡邶埢⑸,曾見過龍虎否?”張繼先答道:“住在山中,老虎是常見到的,龍呢,今天才見到龍顏!被兆诖笙,讓他畫上符來。徽宗一邊看符,一邊問道:“它的靈驗(yàn)從哪兒來?”繼先回答:“神氣寄寓在上面,靈驗(yàn)也就跟著來了!被兆谟謫査芍逕捊鸬さ姆叫g(shù),繼先回答說:“這是山野之人的事業(yè),陛下只要清靜無為,功德同于堯舜,便已足夠!被兆诼牶蠛苁歉吲d,賜宴而出。
次日,徽宗才對他說:“解州鹽池水溢,民眾遭受災(zāi)害,所以召你來救治!睆埨^先受命之后,馬上在鐵簡上畫符,讓弟子祝永佑跟著太監(jiān)同往解州,將符投入鹽池岸崩之處。過了一陣子,震雷驚電轟鳴,白晝?nèi)缁蓿疤旃庵亻_,有孽蛟被斬死在水中。聽了太監(jiān)回來報(bào)告,徽宗便問張繼先:“你治死孽蛟,派遣的是哪位神將?能讓我見一見么?”回答說:“臣所召役的,便是關(guān)羽,馬上就可召來。”說完
便手握印劍施法召將,關(guān)羽隨之現(xiàn)身;兆谝灰姵粤艘惑@,手上正好拿著枚崇寧年間鑄的銅錢,便擲給關(guān)羽,說:“以這錢名封你!彼匀藗兎Q關(guān)羽為“崇寧真君”。
張繼先收妖之后,大得徽宗贊賞,便想長留他在宮中,但繼先卻堅(jiān)辭還山。過了若干年,朝廷又召他入京,徽宗對他說:“宮中似乎有妖怪,你須幫我驅(qū)除。”繼先回答說:“聽到古人說,邪不勝正,只要陛下您趕快修德,妖怪必定自己消失!币粫䞍,太監(jiān)來報(bào),仁濟(jì)亭真的出了妖怪,那妖精附在一個(gè)少年身上,抱頭嗚嗚地哭。天師對他說道:“你自己把自己本心蒙昧了,墜落在迷途,不知還返。趕快恢復(fù)你本來面目!”那少年聞?wù)f倒仆在地,好一會兒才蘇醒過來;兆跒榇朔鈴埨^先為“太虛大夫”,但他沒有接受仍堅(jiān)辭還山;兆谀┠,政治混亂。繼先眼見禍亂將起,曾借麻姑故事發(fā)揮說:“蓬萊水淺,滄海又要變桑田了嗎?”及靖康之亂,大家才明白他話中別有深意。
正一天師
清微派發(fā)於元始教下,歷三皇五帝,經(jīng)商、周、兩漢,而興于魏、晉,昌于宋、元、明、清,數(shù)千年不衰。
陳采真人《清微仙譜》序云:“其傳始於元始,二之為玉晨(大道君)與老君,又再一傳,衍而為真元、太華、關(guān)令、正一之四派……”張宇初天師《道門十規(guī)》載:“清微自魏(華存)、祖(舒)二師而下,則有朱(洞元)、李(少微)、南(畢道)、黃(舜申)諸師,傳衍猶盛。凡符章經(jīng)道齋法雷法之文,率多黃師(舜申)所衍。”《正統(tǒng)道藏》中所存的清微道法著作,如《黃庭經(jīng)》、《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樞奏告儀》等,蓋皆出於魏元君及其門人之手。北宋末雷法大興,天師派張繼先天師、林靈素真人及南宗陳楠真人均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正一各宗逐漸合流,清微法脈合入正一天師派,於三十代天師時(shí)形成清微弟子授箓于龍虎山必需習(xí)練清微雷法的正一天師清微法脈。
正一天師清微派以雷法為宗,求天人合一之境,內(nèi)煉以基礎(chǔ)。心誠於中,而獲感於天;踐行宗門要旨“修于內(nèi),方能發(fā)於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