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崔源之自幼聰穎懂事,10歲時父母相繼去世,在叔父崔應夏(舉人,官至知州)扶養(yǎng)教育下長大成才。天啟二年(1622)參加壬戌科會試,殿試得中二甲65名,取得進士。
崔源之取得進士之后,即被派往吏部觀政2年,于天啟4年(1624)被授予工部營繕司主事,并以主事職代理本部員外郎之職。天啟5年,主管修方澤壇工程,為朝廷節(jié)約白銀六萬兩。天啟6年,被派往荊州修惠王府,又兼管買銅鑄錢和修造戰(zhàn)船之事三項工程,為朝廷節(jié)約白銀數十萬兩;爻雎,皇上以功給予嘉獎。崇禎7年(1634)源之升任整飭薊州等處兵備道。以“除盜”功受賞兩次,升任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崇禎14年(1641)升任巡撫延綏(陜西)等處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處事平和,從不偏激,與人交往平易近人,為人正直,為官忠貞,從不趨炎附勢。
崇禎16年(1643),崔源之告老回鄉(xiāng)。在退居家鄉(xiāng)10年間,布衣疏食,出無車馬,坦然自得,好像從來沒有過公卿之貴一樣。
軼事
傳說,崔源之參加壬戌科會試時,篇篇文章如綿繡。房師(即后來的房官)對本房舉子的試卷閉評以后,發(fā)現源之試卷存在問題(舊時會試評卷前,先由謄卷官將舉子的試卷謄寫一遍,謄寫時使用朱筆),崔源之的文章雖然不是末卷,但謄寫者是使用淡朱筆謄寫的,字劃難辯,次幅試卷全不見字跡。房師從本房試卷中挑選了他認為滿意的5份卷子呈送主考官。盡管崔源之的文章寫得洋洋灑灑,無可挑剔,但因經過他人謄寫的源之試卷模糊不清,房師只好把崔源之的試卷扣在了本房,不予呈報。
不知是那位神靈保佑,房官在向主考官呈送試卷時,主考發(fā)現他呈報的試卷是6卷,其中正有崔源之那份模糊不清的試卷。于是,房官當即決定推遲呈報時間,急忙離去而返回本房。
第二天,房官又進呈除崔源之試卷以外的6卷。在送時主考又發(fā)現是7份試卷,其中仍有源之的試卷,房官和主考都覺得有點神了,私下懷疑其中定有緣故。第二天中午,他們對著日光將崔源之的試卷一讀,大加贊賞,并令書辦以朱筆描之,再仔細一閱,才知道這篇文章寫得特別出色,感嘆說:“此人確實具有才華,必定是出自忠厚節(jié)孝之門,應該是待選的忠臣義士。不然,怎么能夠一再有神靈保佑呢!要不是這樣,我們真差點誤了他的前程。此人日后功名未可估量!彼鞂⒋拊粗脑嚲矶閮(yōu)等,選拔為進士。
縣志記載
崔源之,字士本,號宿海,戊午舉于鄉(xiāng),壬戌成進士,授工部營繕司主事。時值魏珰竊權,一時部郎趨附,及敗,前后四十余人皆伏法。惟源之以六載郎署不遷官,一時公論推重焉。庚午升大名府知府,壬申,流寇逼近大名,源之修城浚池以及火藥器械,莫不有備□恃以無患。升薊州兵備道副使,尋升山西右布政,會推巡撫綏延等處、贊理軍務、右副都御史,命下即行。 時榆林軍餉缺至五年,源之以智撫之,以恩結之以,雖調發(fā)不時,而軍士卒無嘩。時事多警,西陲晏然,源之功為多。然樞府中多掣肘,不克盡展其才略。屢上疏乞歸,詔許之,時年六十矣。源之虎頭燕頷,軀干豐偉,性寬厚,喜慍不形於色。居林下十余年,敝衣蔬食,出無軍馬,坦然自得,士大夫被其接引者,如飲醇醪,故能保有令德得以功名終。公會試,其卷已落,本房取薦五卷呈主考,視之,而公卷與焉,共六卷,亟去之。次日呈六卷,視之,又七卷,而公卷復與焉,心疑之,取讀,大為贊賞。喜曰:此必忠孝之家神鬼護之,乃以其卷呈,得成進士。(清光緒《鹿邑縣志》許志引陳志)
家族成員
叔父
崔應夏(1554—1638),字仲亭,號健宇,萬歷四年(1576年)丙子科舉人,官至山西沁州知州,以廉明稱。撫教孤侄崔源之、崔泌之皆成進士。
崔應期(1567-1618),字季哲,號際宇,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 由陳州學中舉
堂弟
崔泌之(1583—1642)天啟元年舉人,天啟五年己丑科進士,官至戶部主事,陳州殉難,贈光祿寺少卿,中憲大夫,入“忠孝祠”,敕謚“忠烈”。
縣志記載
崔應夏,字仲亭,號健宇,年二十三舉于鄉(xiāng),署山東長山縣教育,丁內外艱起補鄢陵教諭,遷北直隸曲陽縣知縣,清丈地畝,平均差役,政跡頗著,升山西沁州知州,以廉明稱轉益府審理,性憨直,歸里后杜門卻軌,不請謁官府,有公事則侃侃直言,無所回護。撫教孤侄源之泌之皆成進士。
(清光緒《鹿邑縣志》許志引陳志)
注:
崔源之萬歷四十六年舉人,天啟二年壬戌科進士。
崔泌之天啟元年舉人,天啟五年己丑科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