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1977年至1985年在武陟縣馮丈村學校上小學和初中。
1985年至1987年在武陟縣第三高級中學上高中!1987年9月至1989年在洛軸技工學院上學。
1988年參加中國青少年自修函授院的新聞文學培訓,同年結業(yè)!2006年,在武陟縣馮丈村組織成立了我國第一家村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馮丈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稻花香”懷梆劇社,得到省文化廳表彰,并確定馮丈村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2007年,與河南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丁永祥博士共同完成焦作地區(qū)的懷梆文化以及懷商文化現(xiàn)象的調查。并在《河南大學學報》上發(fā)表調研報告。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份在河南大學文學院讀在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漢語。
2008年,通過大量田野調查,完成了《豫西北喪葬習俗考》和《豫西北婚慶習俗考》兩篇論文,8萬余字,并在國家一類期刊《焦作大學學報》上發(fā)表,引起專家關注。
2009年,與人合著《武陟縣民俗志》,45萬字,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曾獲得河南省“金鼎獎”。
2010年,協(xié)助中央電視臺《百科探秘》節(jié)目組在我縣馮丈村等周邊村莊,完成大型紀錄片“鄉(xiāng)村非遺秀”的拍攝工作,擔任紀錄片的民俗以及民間藝術顧問。
2011年,參與編輯、創(chuàng)作、出版《武陟民間故事全集》的工作,任副主編!2012年,主要參與起草了《黃河文化之鄉(xiāng)申報材料》初稿,通過多次修改和充實,完成了《黃河文化之鄉(xiāng)申報材料》的定稿工作,并協(xié)助縣委、縣政府、宣傳部等,接待了省和國家專家組的考核評審,順利完成了“黃河文化之鄉(xiāng)”的申報工作。
2013年,參加武陟縣政協(xié)組織的編寫組,主要參與旅游推薦書籍《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的編寫工作。
2014年,參加武陟縣政協(xié)組織的編寫組,主要參與旅游推薦書籍《佛教圣地——妙樂寺塔》的編寫工作。
2015年,主要參與旅游推薦書籍《青龍宮》的編寫工作。
2016年,中國郵政總局將薛更銀創(chuàng)作的20多幅不同風格的蝦畫出版了一套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郵票和電話充值卡,并有限量珍藏版郵冊面向全球發(fā)行。
2017年其畫作被中國駐捷克大使館、捷克查理大學、捷克中文圖書館魯迅圖書館等收藏。
2018年在北京、鄭州、焦作成功舉辦了個人畫展。在焦作市博物館成功舉辦《銀蝦耀中原——薛更銀迎新春國畫展》個人蝦主題畫展。
2019年,參加全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活動展覽并展出個人左右手同繪百米長卷蝦圖作品。薛更銀的畫作已被美國、新加坡、荷蘭等多國友人收藏,蜚聲中外。
自古以來,畫家筆下的 “蝦”寓意深刻。古人認為,有甲有須有鱗皆為龍,在北方蝦則被喻為“龍”并賦予美好的寄語;蝦身銀白色,在南方則有“銀子”的意思,而且蝦喜聚,有“銀子聚來”的寓意。多年來,薛更銀對“蝦”則情有獨鐘,視蝦如友。在其畫作中,薛更銀用夸張的手法及柔韌有力的線條,將蝦的眼、須、鉗和蝦尾以藝夸張的手法,體現(xiàn)了蝦靈活多姿和大氣磅薄、激流勇進的氣勢,蝦須搖曳生動,既表現(xiàn)了蝦的個性,又將蝦須的流暢、飄逸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盡善盡美,而蝦尾隨移其形而動,猶如舞蹈般的肢體語言,給觀者以姿美形諧的舒適,同時讓人感悟蝦與水之間“如魚得水”般的歡暢和神韻。蝦與蝦之間或蝦鉗攜牽,嬉戲沖浪,你追我趕,極具情趣,有舒展、有扭曲、姿態(tài)各異,情趣極現(xiàn),由此可見,薛更銀用筆情墨韻在描繪“蝦”物象美的同時也賦予了“蝦”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