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韓江成為作家可謂水到渠成,她14歲即確定要成為一名作家,她的家庭更是“作家之家”。
韓江的父親韓勝源是韓國著名作家,韓江的哥哥韓東林、弟弟韓江仁也都是小說家。韓江獲得大獎后曾在采訪中說自己是作家,兒子和女兒也是作家,這些成就都歸功于愛人,她稱愛人洪榮熙為“作家制造家”。
韓江的丈夫洪榮熙是韓國慶熙網絡大學的教授兼著名文學評論家,他評價妻子是“每一個句子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對自己異常嚴格,具有驚異文學銳角、激烈文學追求的人”。父親韓勝源則評價女兒早已超越了自己,韓江作為年輕一代的文學感受能力是他所望塵莫及的?粗n江的小說,有時不覺為她的作品驚嘆,自己都感到嫉妒。
韓江曾說自己從小除了書本外什么都沒有,整天沉浸在讀書之中,青春期以后開始細細琢磨自己所讀的書的含義,后來自然而然開始有了寫作的欲望。她決定用寫書來向這個世界提出問題和求解問題。?
深受父親韓勝源的影響,韓江早早地擁有了文學感覺。韓江對生與死、人生與痛苦有著超出同齡作家的深刻理解,這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父親韓勝源的影響,尤其是韓勝源對佛教的理解以及韓勝源的佛教題材的小說對她的影響是巨大的。韓江曾表示雖然自己沒有宗教信仰,但在20歲以后的10多年時間里曾深深地沉浸在佛教之中。韓江的小說集《植物妻子》中的小說《童佛》、《紅花叢中》都有有關佛教的故事。
韓江的小姑是美術大學畢業(yè)生,在回答記者為何作品具有強烈繪畫特性時,韓江回憶說小時候自己經常當小姑的繪畫模特,韓江常用畫家繪畫來比喻自己的創(chuàng)作,強調它倆的共同點,都是一種對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
人物作品
韓江1993年以詩歌作品步入文壇,1994年發(fā)表短篇小說《紅錨》步入小說文壇,1999年以中篇小說《童佛》獲得第25屆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獲文化觀光部的《今天的年輕藝術家獎》(文學部門),2005年《蒙古斑》(《蒙古斑》為獲獎作品《素食主義者》的組成部分之一)獲第29屆李箱文學獎,2010年長篇小說《起風了,出發(fā)吧》獲第13屆東里文學獎,2014年《少年來了》獲得第29屆萬海文學獎,2015年短篇小說《一片雪花融化的瞬間》獲得第15屆黃順元文學獎。
擔任《素食主義者》翻譯的狄波拉·史密斯評價說,韓江非常多產,每年寫一本書,這在韓國小說家中很不尋常!八拿恳徊孔髌范疾煌,但又都屬于同一個方向的寫作。所有的作品都來自同一個寫作動力:在一個暴力橫行的世界,探索創(chuàng)造一個純真世界的可能性。她建立了獨特的自我風格:她筆下的角色可以無比殘暴,同時無比善良。她的筆法很自控,但不是紀實報道式的冷漠。
《素食主義者》2004年就已在韓國出版,還曾被拍成同名電影。該書的英譯本2015年1月在英國出版,這也是韓江的第一本被翻譯成英文的小說。
《素食主義者》通過描寫一名女性對韓國守舊傳統的叛逆抵抗,探索人內心抑壓的瘋狂與傷痕而備受關注。小說由《素食主義者》、《蒙古斑》、《樹火》這三個部分構成,屬系列小說,更換著不同的視角刻畫出了女主人公“英惠”的痛苦抗爭歷程,分別以三種不同的視角敘述,成就了這部“凝練、優(yōu)美又令人不安的小說”。主人公永惠是一名普通的韓國家庭主婦,因為一個夢境,突然決定戒吃肉類,成為素食者,而永惠的行為也變得越來越奇怪。一段看來正常的男女關系,在暴力、欲望、羞恥的驅動下,變得愈加恐怖。
韓江曾提及自己的《素食主義者》的靈感來自韓國20世紀30年代的被稱做“天才”、“鬼才”的作家李箱(1910-1937)的筆記中的一句話。韓江說:“李箱寫過一句話說:u2018我認為:只有人,才是(真正)植物u2019,我時常記住這句話,不曾忘懷,結果真的寫成了想成為植物的人的故事”。此外,《素食主義者》與韓江之前的短篇作品《植物妻子》也有著聯系,其《植物妻子》中有內容談到一個女人會逐漸變成植物。韓江說:“看完這個故事后,才產生一種莫名的感覺,我一定要再好好利用這個形象!
當年在《素食主義者》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寫作期間,韓江因為手關節(jié)疼痛不能電腦打字寫作,只能用手寫作。有位女學生分擔了她的打字錄入,韓江在作家自序中特為這位學生致謝。
在獲得大獎后,韓江表示《素食主義者》重點講述主角想成為植物,遠離人間爭逐,以拯救自己擺脫人性黑暗面!巴ㄟ^這么極端的故事,我感到我可以提問……最難的人性問題!彼f,自己的作品皆非大眾化或商業(yè)化,而是“質問人間的復雜格斗”。韓江還表示,《素食主義者》止步于拋出“我們能否忍受暴力和美麗混淆的世界”的問題,但該問題引出了“我們要不要過這種日子”、“過日子應該專注于人性的哪一面”等新的問題。
“琢磨這些問題后,我最近想到過日子該著眼于人性中明亮而具有尊嚴的一面,基于這種想法撰寫了新作《白色挽歌》。”據悉,韓江尚未出版的新作《白色挽歌》版權日前已售至英國與荷蘭,也將由狄波拉·史密斯翻譯。
韓江作品多產,除家人外,韓江有她獨具捕捉創(chuàng)作靈感的慧眼,能夠在瞬息中抓住創(chuàng)作靈感。她的靈感有可能來自她的個人生活,也來自前輩作家、同行作家和其他朋友。例如,《火蠑螈》的靈感就來自她12歲時坐船看到鳀魚群經過船底時的情景,韓江說當時這一情景特別神奇,像一束光從遠處通過船底又消失在遠處,后來在自己最為黑暗和痛苦的歲月里,這一場景又像一束光一樣閃現在她的腦海里了。
2018年4月,小說《白色之書》入圍2018年度國際布克獎短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