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蔡子昭
性別:男
出生年月:1888年
國籍:中國
時代:清代
籍貫:不詳
民族:漢族
身份:櫟社、大冶吟社成員
著作
蔡子昭,(1888年—1936年)[1]名世賢,字天弧。彰化鹿港人。洪棄生弟子[2],日治時期寓居臺中,設(shè)帳授徒。為櫟社、大冶吟社成員,詩詞兼修。著有《蕉窗吟草》,輯有《古今詩話菁華》、《詩話雜錄》 ,撰有“貞節(jié)坊重修碑記”。
師門
蔡子昭的師傅是洪棄生。
洪棄生(1866年12月17日-1928年),原名攀桂,字月樵,臺灣彰化鹿港人。清朝光緒十七年以第一名入學,甲午戰(zhàn)爭割臺后,絕意仕進,不再赴考,遂潛心于詩古文辭,把臺灣的社會和歷史刻劃于詩文中,發(fā)揮了不屈不撓的抵抗精神。楊云萍說他是“近代學人之中,博聞篤學,抱樸守貞,儼然有古大師之風。”著有《寄鶴齋詩話》、《寄鶴齋文臠》、《臺灣戰(zhàn)紀》、《中東戰(zhàn)紀》等,著作甚豐。其子為作家洪炎秋,以散文名世。
相關(guān)資料
蔡姓起源:
出自姞姓,為黃帝支裔。據(jù)《國語。晉語四》所載,"黃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據(jù)《潛夫論。志氏姓》所載,"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別有闞、嚴、蔡、光、魯、雍、斷、須密氏。"古時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得后裔。周滅商后,封文王第5子叔度于蔡,讓他與管叔、霍叔一起監(jiān)管殷得遺民,稱為"三監(jiān)"。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紀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稱周公)因此臨朝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攝政,便聯(lián)合武庚反叛,周公討伐武庚,事后處死管叔,并將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兒子胡于蔡,稱蔡仲。春秋時,因受楚的逼迫,多次遷移。蔡平侯時遷新蔡(今屬河南),稱上蔡;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臺),稱為下蔡。蔡國傳23代,歷24君,立國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攻滅,子孫散居楚(今屬湖北)、秦(今屬陜西)、晉(今屬山西)、齊(今屬山東)等各國,以國為姓氏,稱蔡氏。
參考資料
1.王建國《百年牢騷:臺灣政治監(jiān)獄文學研究》,頁87(成大中文博論,2006)
2.王玉輝《日據(jù)時期高雄市詩社和詩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為例》,頁13(中山大學中文碩論,2003)
3.曾進豐〈許天奎《鐵峰詩話述論》〉,該文注13(高雄師大學報,2006)
主要資料來源為林文龍編纂〈臺灣詩薈作者簡介〉(附于《臺灣詩薈》,臺灣省文獻會,1992)
參見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十卷三期,1959年9月版,頁79);許俊雅《黑暗中的追尋──櫟社研究》,頁156(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版。)
蔡氏擅于詞作所知來自許薰文《日治時期櫟社四家詞析論--林癡仙、陳貫、陳懷澄、蔡惠如》(臺師大臺文所碩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