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美國黑人作家。1908年9月4日生于密西西比州納切茲附近的一個種植園里。祖父是奴隸,父親是種植園工人,后棄家出走。母親是鄉(xiāng)村教師。賴特進過孤兒院,曾在幾個親戚家寄養(yǎng),15歲起獨立謀生。他從小深受歧視,對社會、尤其對周圍的白人世界懷著又恨又怕的心理。這種心理狀態(tài)不僅在他的著名的自傳《黑孩子》(1945)中作了生動的描述,而且在他的小說中也有所反映。
賴特離家后曾在孟菲斯、芝加哥等地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同時勤奮自學,立志成為作家。他愛讀德萊塞、劉易斯、安德森等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作品,深受他們的影響。他在自傳中說:“我這一輩子所過的生活促使我向往現(xiàn)代小說中的現(xiàn)實主義!
30年代美國經(jīng)濟蕭條時期,賴特長期失業(yè),對美國貧富懸殊、種族歧視的社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1932年加入美國共產(chǎn)黨,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觀察社會,這使他后來的創(chuàng)作能夠比較深刻地發(fā)掘生活,揭露社會的矛盾和黑暗面,向社會提出控訴和抗議,因而成為30至40年代美國左翼文學中所謂“抗議小說”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1937年賴特去紐約任美共機關(guān)報《工人日報》的哈萊姆區(qū)編輯。1940年他的代表作《土生子》問世,使他一躍成為享譽美國文壇的黑人作家。小說獲得暢銷,后又改編成戲劇在百老匯上演,并拍攝成電影。西方有的評論家認為只有在《土生子》出版之后,黑人文學才在美國文學中取得地位,開始受到評論界的重視,并在人民群眾中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賴特成名后,逐漸與美國共產(chǎn)黨的觀點和政策發(fā)生分歧,終于在1944年退出共產(chǎn)黨。1946年遷居巴黎,1960年11月28日去世。
個人作品
賴特著有長篇小說 5部,中短篇小說集兩部,與人合寫的劇本兩部以及其他著作近10部,也發(fā)表過一些詩。他的突出的成就是小說創(chuàng)作。最早出版的《湯姆大叔的孩子們》(1938)包括五部中篇小說,描寫美國南部黑人遭受歧視和壓迫的悲慘生活。小說中的主要人物雖有反抗精神,但仍不能改變被壓迫的地位。
長篇小說《土生子》塑造了另一類黑人形象。它主要描寫貧窮的黑人青年別格無意中殺死一個白人姑娘,企圖焚尸滅跡,最后被捕,判處死刑。別格是個刻畫得很成功的藝術(shù)典型,是與湯姆大叔截然相反的新的黑人形象,被白人看作“壞黑鬼”。他有復仇的怒火,敢于向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挑戰(zhàn),甚至盲目行動。作者對別格懷著滿腔同情,書中作了深入的剖析,指出別格的犯罪活動與社會制度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證明黑人的野蠻兇暴既非天性,也非民族性,而是美國社會制度所造成!锻辽印繁荒承┰u論家看成是“有永久價值的社會小說和社會批評”,是“黑人文學中的里程碑”。這部作品對后來的黑人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有些黑人作家追隨賴特,被稱為“賴特派”。
長篇小說《今日的主》(1961)和短篇小說集《八個男人》(1961)在作者死后才出版。這些小說是作者脫離美共后僑居巴黎時所寫,企圖“探索新的主題和哲學”。如長篇小說《局外人》(1953)寫一個厭世的黑人假裝死去,改姓換名,想重新做人,卻處處碰壁,引起無窮煩惱和孤獨感,結(jié)果仍然是“局外人”。賴特后期的創(chuàng)作無論在思想上或藝術(shù)上,都不及《土生子》。
賴特也寫過一些報道和論文,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黑人的力量》(1954),寫他 1953年去非洲黃金海岸時的觀感;《白人們,聽著》(1957),是關(guān)于國際種族問題的演講。
賴特創(chuàng)作的特點是故事生動、緊湊,文筆簡練,字里行間洋溢著激情,富于感染力。